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生态环境局 >> 政策文件及解读 >> 行政规范性文件
索引号 11332500MB16044477/2024-41858 文号 丽环发〔2024〕17号
组配分类 规范性文件库 发布机构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
成文日期 2024-07-30 有效性 有效
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 ZJKC15-2024-0004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丽水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8-22 11:3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综合审批处

解读地址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有关单位

 《丽水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已由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丽水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丽环发〔202037号)同时废止。

 

附件:1.  市级有关单位名单

        2. 丽水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

 

                                   丽水市生态环境     

                                  2024730

                            丽水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


1 总则

1.1 定位与目的

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加强统筹衔接和联动实施,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能源资源管理、生态环境要素管理、碳排放控制、环境国际公约履约等工作的协调联动,动态更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发展规模、保障生态功能,为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落地以及项目环评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撑,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抓手

1.2 范围与时限

1.2.1工作范围

动态更新工作范围为丽水市全市,涉及莲都区(含丽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县,陆域总面积1.73平方公里

1.2.2评价时限

评价基准年为2022年。

近期评价至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1.3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等部署要求,实现“双碳”目标,根据丽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中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最新要求,规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管理,提升成果时效性和针对性,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强化成果落地应用,为战略和规划环评落地、项目环评审批提供硬约束,为其他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空间管控依据,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为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2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动态更新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积极协调区域生态、生产和生活关系,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格局,增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的环境合理性,促进区域绿色发展。

坚守底线,保持稳定。动态更新应以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为底线。原则上环境管控单元空间格局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管控单元的空间格局应与环境治理格局相匹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调整应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和生态安全为前提,不得突破上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总体要求。

立足实际,提升效能。动态更新应落实国家、省、市等重大战略,根据国家和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最新要求,结合丽水实际,分区分类动态更新生态环境管控分区相关成果,提升成果时效性和针对性。

依法依规,科学规范。动态更新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调整。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为依据,规范合理地对管控单元、管控要求进行优化。

1.4主要依据

主要为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工作相关的国家、省和市相关法规、文件、技术指南,及与动态更新工作密切相关的国家、省级和市级有关规划。

1.4.1 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6.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4.2 技术指南及指导性文件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2. 《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

3. 《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 农业部令第46号);

4.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72号);

5.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号);

6. 《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814号);

7. 《生态环境部三线一单编制技术要求(试行)》(环办环评函〔2018237号);

8.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线一单数据共享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8795号)

9. 《生态环境部三线一单成果数据规范(试行)》(环办环评函〔2018237号)

10. 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环环评〔2021108);

11.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浙江等省(市)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作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依据的函》(自然资办函〔20222080号);

12.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2023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381号);

13. 《浙江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浙政办〔202221号);

14.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通知》(浙自然资发〔202218号);

15.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工作的指导意见》(浙环函〔2022272号);

16.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工作的通知》(浙环便函〔2023137号);

17. 《丽水市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十四五”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目标的通知》(丽减排办〔20231)

18.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便笺〔202245号);

19. 《丽水市水利局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通知》(丽水利〔202269号);

20. 国家、浙江省、丽水市其他技术指南及指导性文件等

1.4.3相关规划区划

1.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5)》(浙政函201571号);

2. 《浙江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127号);

3.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204)

4. 《浙江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210号);

5. 《浙江省空气质量改善“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215)

6. 《浙江省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250号);

7. 《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政办发〔202229号);

8. 《丽水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及各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9. 《丽水市空气质量改善“十四五”规划》;

10. 《丽水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11. 《丽水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12. 《丽水市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

13. 《丽水市绿色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14. 《丽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15. 《丽水市“一带三区”发展规划》

1.5解释与调整说明

1.5.1术语与定义

生态空间: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区域,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基本要求,实施严格管控。

环境质量底线:指按照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的原则,结合环境质量现状和相关规划、功能区划要求,考虑环境质量改善潜力,确定的分区域分阶段环境质量目标及相应的环境管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要求。

资源利用上线:指按照自然资源资产“只能增值、不能贬值”的原则,以保障生态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利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合自然资源开发管控,提出的分区域分阶段的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度、效率等上线管控要求。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指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区域,衔接行政边界,划定的环境综合管理单元。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指基于环境管控单元,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要求,提出的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环境准入要求。

1.5.2调整说明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实行定期调整机制及动态更新相结合。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保护要求提升、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方案逐步完善、动态更新,原则上每5年开展1次评估调整。因国家或地方发展战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等发生重大变化的,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体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土空间规划等依法依规调整的,可按程序开展动态更新。


2生态保护红线

2.1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已启用的丽水市“三区三线”,动态更新后,丽水市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26个,面积5241.5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0.34%,主要包括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和其它生态功能重要区四种类型9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分布面积及占比见表2-1

2-1 各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

地区

个数(个)

面积(km2

占比(%

莲都区

10

269.52

5.14

龙泉市

21

1088.39

20.76

青田县

11

614.92

11.73

云和县

6

363.65

6.94

庆元县

10

797.81

15.22

缙云县

21

258.33

4.93

遂昌县

14

798.65

15.23

松阳县

13

309.78

5.91

景宁县

20

740.46

14.12

全市

126

5241.51

100

丽水市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在龙泉市、庆元县、遂昌县和景宁县,主要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重要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等重要保护地,以及生态功能较重要的地区。

2.2一般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重要和极敏感、敏感区域,生态空间中除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部分为一般生态空间。衔接丽水市“三区三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丽水市一般生态空间进行更新,对于生态保护红线调出区域,纳入一般生态空间,对于城镇村、合法矿业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区域调出一般生态空间,纳入一般管控区,在不影响区域主导生态功能、不降低区域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强化管控要求。

动态更新后,丽水市生态空间总面积为13198.65平方公里,占国土空间的76.39%。除生态保护红线外,一般生态空间面积为7957.14平方公里,占全国土面积的46.05%,主要分布在龙泉市、青田县、和遂昌县。

丽水市各县(市、区)生态空间划定情况详见表2-2

2-2 各县(市、区)生态空间划定情况

县(市、区)

生态空间

一般生态空间

面积(km2

占比%

面积(km2

占比%

莲都区

772.69

5.85

503.17

6.32

龙泉市

2623.93

19.88

1535.54

19.30

青田县

1864.36

14.13

1249.44

15.70

云和县

721.16

5.46

357.51

4.49

庆元县

1519.58

11.51

721.77

9.07

缙云县

942.95

7.14

684.62

8.60

遂昌县

2130.21

16.14

1331.56

16.73

松阳县

902.89

6.84

593.11

7.45

景宁县

1720.88

13.04

980.42

12.32

全市

13198.65

100.00

7957.14

100

 


3环境质量底线目标

3.1大气环境质量底线目标

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为基本出发点,综合确定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底线:

2025年,市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3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97%以上,空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前列,臭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

203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3-1  2025年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县(市、区)

PM2.5年均浓度µg/m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莲都区

23

97

龙泉市

20

99.5

青田县

21

98

云和县

23

99

庆元县

22

99

缙云县

23

98

遂昌县

18

99

松阳县

23

98

景宁县

23

99

3.2水环境质量底线目标

按照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原则,基于水环境主导功能、上下游传输关系、水源涵养需求、需要重点改善的优先控制单元等内容,衔接丽水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水十条实施方案、生态保护规划、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等既有要求,考虑水环境质量改善潜力,综合确定水环境质量底线。

2025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100%,出境交接断面水质100%达到类及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国控点位水质保持稳定

2035年,全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3.3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底线目标

按照土壤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原则,结合浙江省及丽水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与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设置土壤环境质量底线:2025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7%以上,建成无废城市

2035年,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3-2  2025年各县(市、区)土壤环境风险防控目标

县(市、区)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

莲都区

93

97

龙泉市

93

95

青田县

93

95

云和县

93

95

庆元县

98

100

缙云县

93

95

遂昌县

93

95

松阳县

95.8

100

景宁县

93

95

 

4资源利用上线目标

4.1能源(煤炭)资源利用上线目标

根据《浙江省能源发展规划》(浙政办发202229号)《浙江省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浙政办202221、《丽水市绿色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丽发改能源〔2022106)、《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便笺〔202245号)等文件要求确定能源利用上线:2025年,丽水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68万吨标煤,“十四五”年均增速4.8%,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以上;煤炭消费量约为63.27万吨,比2020年下降5.0%,绿色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奠定基础;单位GDP二氧化碳降低率完成省级下达目标,推进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4-1 2025年丽水市能源资源利用上线目标

区域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目标%

莲都区

13.5

龙泉市

12.5

青田县

13.5

云和县

16

庆元县

4.5

缙云县

13.5

遂昌县

14.5

松阳县

12.5

景宁县

4.5

4.2水资源利用上线目标

根据浙江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127号)丽水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丽水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丽水市水利局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通知》(水利〔202269号)等文件要求:2025年,丽水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73亿立方米,其中非常规水源利用量控制在0.12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不低于1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不低于18%;城市供水水源保障达标率在95%以上,新增年供水能力达到1.7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4

4-2 各县(市、区)2025年水资源利用上线

县(市、区)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亿立方米)

用水效率控制指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用水总量

其中:非常规水源利用量

万元GDP用水量2020下降率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20下降率

莲都区

1.70

0.021

14

20

0.594

龙泉市

0.92

0.014

16

20

0.594

青田县

1.09

0.018

14

20

0.595

云和县

0.47

0.011

16

18

0.595

庆元县

0.54

0.015

16

18

0.594

缙云县

1.09

0.009

14

18

0.592

遂昌县

0.78

0.012

16

20

0.593

松阳县

0.63

0.010

16

20

0.592

景宁县

0.41

0.010

16

18

0.592

4.3土地资源利用上线目标

根据《丽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丽水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174.67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001.43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4.94平方公里以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8.34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31.40平方米以内


5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优先顺序,以生态、大气、水等环境要素边界为主,衔接丽水市“三区三线”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进行动态更新,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统一环境管控单元编码,实施分类管理。

动态更新后,丽水市共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219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33个,面积13249.7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6.69%。重点管控单元77个,面积为768.2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45%其中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单元40城镇生活重点管控单元37个。一般管控单元9个,面积3259.0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86%

5-1 丽水市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情况

类型

单元个数

面积(km2

面积占比(%

优先保护单元

133

13249.72

76.69

重点管控单元

城镇生活类

37

458.14

2.65

产业集聚类

40

310.14

1.80

合计

77

768.28

4.45

一般管控单元

9

3259.02

18.86

5.1优先保护

丽水市优先保护单元133个,面积13249.72平方公里主要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重要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等重要保护地,以及生态功能较重要的地区。

 

 

 

5-2 丽水市优先保护单元划定情况

县(市、区)

单元个数

面积(km2

占比(%

莲都区

12

794.63

6.00

龙泉市

16

2629.32

19.84

青田县

15

1865.61

14.08

云和县

9

734.21

5.54

庆元县

10

1520.7

11.48

缙云县

13

949.95

7.17

遂昌县

19

2130.88

16.08

松阳县

22

903.47

6.82

景宁县

17

1720.95

12.99

全市

133

13249.72

100

注:1.黄村水库水源地优先保护单元横跨莲都区和缙云县,因其主要在莲都区境内,在计算单元个数时计算在莲都区;

2.玉溪水库水源地优先保护单元横跨莲都区和云和县,因其主要在云和县境内,在计算单元个数时计算在云和县。

5.2重点管控单元

丽水市重点管控单元共有77个,主要为工业发展集中区域和城镇建设集中区域其中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单元共有40个,面积为310.14平方公里;城镇生活重点管控单元共有37个,面积为458.14平方公里。

5-3 丽水市重点管控单元划定情况

县(市、区)

城镇生活类

产业集聚类

合计

单元个数

面积(km2

占比(%)

单元个数

面积(km2

占比(%)

单元个数

面积(km2

占比(%)

莲都区

4

109.85

23.99

2

53.07

17.09

6

162.92

21.20

龙泉市

6

32.03

6.99

6

35.68

11.49

12

67.71

8.81

青田县

4

56.86

12.41

10

46.23

14.98

14

103.09

13.45

云和县

2

19.65

4.25

1

15.76

5.14

3

35.42

4.61

庆元县

2

55.57

12.13

3

10.91

3.51

5

66.48

8.65

缙云县

6

68.50

14.96

6

34.00

10.95

12

102.50

13.34

遂昌县

3

29.29

6.40

4

69.99

22.53

7

99.28

12.92

松阳县

2

55.24

12.06

5

36.37

11.71

7

91.61

11.92

景宁县

8

31.16

6.80

3

8.13

2.62

11

39.28

5.11

全市

37

458.14

100

40

310.14

100

77

768.28

100

5.3一般管控单元

丽水市一般管控单元9个,面积为3259.02平方公里。

5-4 丽水市一般管控单元划定情况

县(市、区)

单元个数

面积(km2

占比(%

莲都区

1

535.91

16.44

龙泉市

1

347.79

10.67

青田县

1

508.45

15.60

云和县

1

220.05

6.75

庆元县

1

310.58

9.53

缙云县

1

441.79

13.56

遂昌县

1

309.94

9.51

松阳县

1

405.81

12.45

景宁县

1

178.69

5.48

全市

9

3259.02

100.00


6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6.1总体准入清单

环境质量不达标区域和流域,新建项目需符合环境质量改善要求。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要求。

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强化河流、湖库水域保护及管理。最大限度保留区内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河湖湿地生境,禁止未经法定许可占用水域和建设影响河道自然形态和水生态(环境)功能的项目;除防御洪水、航道整治等需求外,不应新建非生态型护岸。水电工程建设应保证合理的下泄生态流量,并实施生态流量在线监控。

落实省市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地区削减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按照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设置环境准入门槛,严格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水体上游建设水污染较大、水环境风险较高的项目;严格限制在重要湖库建设氮磷污染物排放较高的项目。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深化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对纳管企业总氮、总磷、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管控。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定,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水产养殖分区分类管理,控制水产养殖污染。

严格控制新增燃煤项目建设,严格控制燃煤机组新增装机规模,重点区域新改扩建用煤项目,依法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不得将使用石油焦、焦炭、兰炭等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全面淘汰并禁止新建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不再建设国家禁止的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其他设施。落实夏秋季臭氧污染削峰和冬季颗粒物污染控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引导和管理。按照国家要求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禁止新增焦化、电解铝产能,实施钢铁、水泥超低排放改造。加大现有化工园区整治力度。禁止建设生产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项目。未纳入《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新建炼化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兼并重组,引导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合理布局。严格落实《关于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告》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优先控制城市建成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物排放,严格管理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严格控制新建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涉气项目,强化源头管控,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新建“两高”项目应按照《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依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制定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腾出足够的环境容量所在区域、流域控制单元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建设项目应提出有效的区域削减方案,主要污染物实行区域倍量削减,确保项目投产后区域环境质量有改善

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按照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分类管控。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经建成的,应当限期关闭拆除。对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地块应当结合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等情况,制定并实施安全利用方案;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应当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区域周边原有的工业企业,应严格控制环境风险,逐步削减具有土壤污染风险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农用地资源紧缺或耕地保有量不足的区域,应做好企业关闭搬迁计划和农用地土壤修复规划。

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实行联动监管。污染地块经治理与修复,达到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可进入供地程序。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实施以防止污染扩散为目的的风险管控。

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疗养院等周边新建、改建、扩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项目以及其他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新(改、扩)建项目用地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和地下水质量标准。支持电镀、制革、电池等涉重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涉重产业园区应严格准入管控,严控污染增量,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替代,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风险防控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土壤和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落实源头防控要求。对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业、开发区(园区)、关停退出工业企业原址用地、固体废物填埋场、主要食用农产品主产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饮用水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等区域的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实施重点监管。深入推进建设用地管控和修复“一件事”改革;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推进地下水分区管控。

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工业集聚区生态化改造,推进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清洁利用,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工业源、移动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等途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进水环境治理、水处理、水资源利用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

建立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体系,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统筹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建立健全环境健康“筛--控”体系,全市域开展环境健康风险源识别与评估,建立环境健康风险源清单,鼓励对重点产业园区规划或重点行业规划开展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并对化工、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加强丽水市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模型评估和应用。

全域严格控制三类项目准入。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和治理。对已查明的地下水重污染工业企业,依法纳入重点排污单位,督促落实自行监测、溯源断源、管控治理等措施。加强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水系源头和乌溪江、龙泉溪、大溪、好溪、松阴溪等支流水系源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增加生态服务功能供给,筑牢浙西南生态屏障。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严格管控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开发,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各县级人民政府需规范小微园区及工业集聚点设置、管理,编制小微园区及工业集聚点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定期评估

6.2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分类准入清单

6.2.1优先保护单元

涉及的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管控,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部分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涉及的各类保护地,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管控。

其他优先保护区域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管控:

空间布局引导:按照限制开发区域进行管理。禁止新建、扩建三类工业项目,现有三类工业项目改建要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涉及一类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现有三类工业项目原则上结合地方政府整治要求搬迁关闭,鼓励其他现有三类工业项目搬迁关闭。禁止新建涉及一类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二类工业项目。禁止在工业功能区(包括小微园区、工业集聚点等)外新建其他二类工业项目。二类工业项目的新建、扩建、改建不得增加控制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原有各种对生态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生产、开发建设活动应逐步退出。

禁止未经法定许可在河流两岸、线公路两侧规划控制范围内进行采石、取土、采砂等活动。严格限制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确需开采的矿产资源及必须就地开展矿产加工的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控制区域开发规模。严格限制水利水电开发项目,禁止新建除以防洪蓄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库、生态型水电站外的小水电。

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定,控制湖库型饮用水源集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规模。

污染物排放管控:严禁水功能在类及以上河流设置排污口,管控单元内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增加。

环境风险防控:加强区域内环境风险防控,不得损害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源保护、营养物质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在进行各类建设开发活动前,应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估,任何开发建设活动不得破坏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不得阻隔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开展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外来物种入侵管控。

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提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管理水平。完善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资源开发效率要求:提升国家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强化固碳增汇措施,科学推进区域碳汇能力稳步提升

6.2.2重点管控单元

1、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单元

空间布局引导根据我市一带三区发展定位,及各产业集聚区块的功能定位,建立分区差别化的产业开发导向及管控要求(详见表6-1,严格控制三类工业项目准入。优化完善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布局三类工业项目,鼓励对三类工业项目进行淘汰和提升改造。合理规划布局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功能区块,与工业区块、工业企业之间设置防护绿地、生活绿地等隔离带

污染物排放管控: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新建二类、三类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水平要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推动企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强化两高行业排污许可证管理,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加快落实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升改造项目,深化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所有企业实现雨污分流。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行业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

环境风险防控:定期评估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环境和健康风险。强化工业集聚区企业环境风险防范设施设备建设和正常运行监管,加强重点环境风险管控企业应急预案制定,建立常态化的企业隐患排查整治监管机制,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和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资源开发效率要求:推进工业集聚区生态化改造,强化企业清洁生产改造,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要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2、城镇生活重点管控单元

空间布局引导:禁止新建、扩建三类工业项目,现有三类工业项目改建不得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鼓励现有三类工业项目搬迁关闭。禁止新建涉及一类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等环境健康风险较大的二类工业项目。除工业功能区(小微园区、工业集聚点)外,原则上禁止新建其他二类工业项目。现有二类工业项目改建、扩建,不得增加管控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定。推进城镇绿廊建设,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络和绿道体系,建立城镇生态空间与区域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高质量发展零碳低耗绿色建筑。

污染物排放管控: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水收集管网范围内,禁止新建除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外的入河排污口,现有的入河排污口应限期拆除,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必须单独设置排污口的除外。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加快完善城乡污水管网,加强对现有雨污合流管网的分流改造,深化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噪声和臭气异味防治,强化餐饮油烟治理,严格施工扬尘监管,依法严禁秸秆、垃圾等露天焚烧。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环境风险防控:合理布局工业、商业、居住、科教等功能区块,严格控制恶臭、油烟等污染排放较大的建设项目布局。推进“宁静小区”试点建设,加强噪声源头管理和健康风险防控。

资源开发效率要求: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节水产品推广普及,限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到2025年,推进生活节水降损,实施城市供水管网优化改造,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

6.2.3一般管控单元

空间布局引导:原则上禁止新建三类工业项目,现有三类工业项目扩建、改建不得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并严格控制环境风险。禁止新建涉及一类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二类工业项目,改建、扩建涉及一类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二类工业项目不得增加管控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禁止在工业功能区(包括小微园区、工业集聚点等)外新建其他二类工业项目,一二产业融合的加工类项目、利用当地资源的加工项目、工程项目配套的临时性项目等确实难以集聚的二类工业项目除外;工业功能区(包括小微园区、工业集聚点等)外现有其他二类工业项目改建、扩建,不得增加管控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集镇居住商业区、耕地保护区与工业功能区等集聚区块之间的防护带。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定,根据区域用地和消纳水平,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限制非农项目占用耕地。

污染物排放管控: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加量,合理水产养殖布局,控制水产养殖污染,逐步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推动农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依法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模式对农田退水进行科学治理,有序推进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

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防止水土流失。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加强农田土壤、灌溉水的监测及评价,对周边或区域环境风险源进行评估。

资源开发效率要求: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清洁利用。

6-1 丽水市产业集聚类重点管控单元差异化开发导向及管控要求

县(市、区)

“一带三区”发展定位

产业集聚类重点管控单元

个性管控要求

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

市域发展

核心带

县级及以下产业集聚区原则上不得新建或扩建三类工业项目(列入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除外);县级以上产业集聚区应严格控制三类工业项目的发展,新建、改建、扩建三类工业项目须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园区规划环评。

松阳县、遂昌县

乡村振兴

聚落区

严格控制三类工业项目的发展,新建、改建、扩建三类工业项目,原则上一律进入省级及以上产业集聚区,上述园区外技术改造项目应不新增污染物总量指标和安全风险,且均须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园区规划环评。

龙泉市、庆元县

经典文创

聚落区

严格控制三类工业项目的发展,原则上不得新建或扩建三类工业项目(列入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除外);现有三类工业项目在符合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定位的前提下进行提升改造,不得新增用地和污染物总量,且须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园区规划环评。

云和、景宁

特色风情

    聚落区


丽水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定).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