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160R/2025-41799 | 文号 | 丽科提〔2025〕1号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2025-05-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市经信局:
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18号提案《关于加快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提质增效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会办意见函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确定为跨县域的市级产业链,制定并发布《丽水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活力日益迸发,涌现出维康药业、华润三九众益、贝尼菲特等一大批代表性企业。2024年,全产业链营收同比增长15.5%。为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市科技局将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链、龙泉市中药材产业链、景宁县畲药大健康产业链纳入科技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予以重点推进。
一、前期工作推进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持续开展中药材相关科研项目支持。近年来围绕中药材资源普查、品种筛选、资源评价利用、种苗繁育、规范化栽培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持,立项支持了“畲药食凉茶中槲皮素NK细胞膜仿生型脂质体递释系统的构建和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2.1类中药改良型新药银黄吸入溶液的开发研究”“三叶青根际微生态对药材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等一批项目。2022年以来累计立项支持22项(不含自筹性项目),财政科技经费资助490万元,其中省级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2153万元,或者上级财政资金支持360余万元。通过落实项目为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如《药用百合种质资源收集、评价、繁育与综合利用》项目筛选出了“独头卷丹”、“巨球百合”、“山农亚洲百合”等6个优质百合种质资源,繁育了组培苗15000余株,研究集成了百合-浙贝母-稻鱼共生药粮循环轮作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方案3套,制定市级标准1项,建立百合电子商务平台1个,累计推广卷丹和山农亚洲百合810亩,带动农民年增收4500元以上。《皇菊高效定向栽培与美丽田园建设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示范项目》,引进适宜丽水种植的5个茶饮菊品种,筛选出8个观赏菊品种。在莲都叶平头、南源和青田阜山建立以农旅融合创意农业田园景观营造为主的菊花品种园3个,面积逾1800亩,实现皇菊亩产值达10万元以上。通过新品种选育项目,成功选育出多花黄精“丽精1号”、菊米“菊米1号”等地方特色中药材新品种。
(二)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加大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先后推动浙江维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省级现代中药创新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方格药业有限公司建成真菌多糖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丽水市畲医药传承创新与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成功列入市级重点实验室。2024年新增认定丽水市畲药现代化与转化应用创新联合体(畲药医院制剂与健康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方向)、丽水市中医药创新联合体、丽水市传统膏方创新联合体3家市级创新联合体。通过省、市平台建设有力推动丽水特色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工作。
在创新平台建设带动下,引导浙江维康药业有限公司、丽水众益药业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1季度,丽水经开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企业共14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产值4.76亿元,同比增长9.3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0.20亿元,同比增长71.78%,研发投入占比达7.08%。
(三)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科技特派员技术人才支撑作用。省派19个团队特派员中,有5个是中药材产业服务团队,全市44名市派科技特派员中有8名是从事中药大健康相关技术服务,首派10个市派产业科技特派员(特派团)有3个是服务中药材相关产业,通过实施“黄精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灵芝液体菌种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和“多花黄精九蒸九晒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特派员项目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推广。
青田县舒桥乡通过派驻农村科技特派员,实施《浙贝母山地高效生态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总结完成浙贝母—单季稻水旱轮作和浙贝母—甜玉米轮作等浙贝母生态种植技术方案各1套,并结合青田最具特色的稻鱼米种植情况开展浙贝母—稻鱼共生生态栽培模式示范,不仅解决了浙贝母的连作障碍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青田县稻鱼米产业中冬季闲田利用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益,创新了“一亩田万元钱”的生态种植模式;在青田县域范围示范浙贝母山地标准化或生态种植面积105亩,新增产值183.75万元、新增利润57.75万元,提高每亩山地经济效益约0.55万元;累计在青田县多个乡镇开展浙贝母种植技术培训5场,实地指导60余次,累计培训或指导450人次。
(四)深入实施产学研合作,发挥实体化研究院产业创新带动作用。我市中医药产业创新基础薄弱,为提升短板,加快高层次专业人才聚集,近年来,我市共建落地浙大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景宁畲医药研究院等3家实体化研究院。通过共建集聚各类专业人才40余人,引进摩西·西夫院士团队、陈清烽教授团队等高能级人才团队,协同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0余项,争取财上级项目经费支持1750万元。为推动企业与研究院技术对接,4月29日,市科技局联合经开区举办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丽水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专场对接会,通过“产业主题分享、成果推介、企业交流”等方式,吸引全市100多位来自科研院校、实验机构、中医药领军企业、健康食品先锋、行业协会的专家嘉宾参会,有力推动推动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进中医药大健康科研平台创建,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支持企事业单位研发机构提档升级,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各级企业(重点)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企业牵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围绕“中小微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链条,鼓励中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科技部门重点加强企业专利、研发创新、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认定等给予规范化指导,不断增强我市中药企业创新能力。
(二)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中医药相关科研攻关和创新。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科技资源,深化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围绕中药材高效生态种植、新品种选育、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组织申报省重大专项,持续在市本级重点研发计划主动设计项目申报指南中设立中药材相关课题,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每年立项支持中医药相关研发项目5项以上,其中至少1项列入重点项目。
(三)创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乡镇需求,精准选派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的省市科技特派员,创新特派员服务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组团式开展服务,围绕产业发展面向全市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另一方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引导科技特派员“授人以渔”,在开展技术服务的时候更加注重培养科技“二传手”,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培训,开展知识讲座、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训,培养适应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
以上意见供贵单位正式答复时参考。
联 系 人:李勇峰(市科技局高新处)
联系电话:0578-2051877
丽水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