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窑咯!”当窑工洪亮的声音划破山间宁静,8月初,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的陈家窑再次迎来开窑时刻。在传承千年“不灭窑火”的吸引下,游客单宝庄从辽宁大连远道而来,亲眼见证了泥土在烈火中涅槃重生,变成温润如玉的龙泉青瓷。
窑火重燃,为乡村振兴添了一把火,这离不开专业的运营团队。去年,丽水乡村运营合伙人王勤刚带着团队入驻溪头村,升级“不灭窑火”开窑活动,设置拉坯体验、篝火晚会、火壶表演等系列活动。乡村运营合伙人不仅把现代专业的运营手段、合作模式、产业思维从城市带到乡村,同时也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人文资源、业态空间从乡村融入城市。
当地还以组团发展的思维,顺势推出美丽村庄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周边16个村、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溪头村党支部书记曾志华说,去年溪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93万多元,年吸纳游客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00余万元。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战场是省委赋予丽水的重要定位,重点难点在农业农村农民。丽水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抓“兴村”,注重发挥中心乡镇(街道)的节点作用,坚持以镇街带乡村,以“兴业强村”和“三美融合”激活乡村。
以乡村运营“活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土特产富”全链发展锻造富民“金钥匙”,在“三美融合”中探索多样化的“红绿生金奔共富”新业态新模式,丽水正以实招硬招不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坚定不移走出因地制宜“兴村”促共富之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丽水以品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聚焦“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加强大项目招引和链主型企业培育,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擦亮“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推进“荒野茶”等大单品开发,不断增强乡村产业动能,为各地实现因地制宜“兴村”提供硬核支撑。
景宁去年落地了全国首个高山蔬菜“盒马村”,农产品年销售量突破400吨,带动500户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遂昌通过挖掘“土”资源、放大“特”优势、形成“产”链条、提升“富”成色,建强茶叶、笋竹、油料三条品质农业全产业链,去年“土特产”全产业链产值达105亿元;松阳则构建起茶产业“种植—加工—文旅—碳汇”全链体系,去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45亿元,10万名茶农人均增收超2.7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市农业全产业链从业人数达50.51万人,年人均收入3.66万元。
面向未来,丽水推出新的规划:到2030年,将培育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15条以上、销售额超5000万元大单品15个以上。一条条“土特产富”产业链的崛起,正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澎湃而持久的动能,成为兴村富民的“金钥匙”。
丽水的乡村之美,不仅在于绿水青山的形貌,更在于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乡土文化的浸润。近年来,丽水坚持塑形、铸魂、赋能并重,激活乡村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生态产品。
流水潺潺、红旗猎猎,曾经见证艰苦卓绝浙西南革命斗争历史的遂昌县王村口镇,如今成为研学旅行与干部教育的“精神高地”。当地精心修缮革命旧址,营造“沉浸式”红色教育氛围,巧妙串联周边生态漂流等资源,成功创成浙江省首批5A级景区镇,开辟出一条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之路。
王村口镇的吴大姐将自家农房改造成主题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刘英、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的故事很吸引人,咱这好山好水也留住了游客,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预计到2027年,像王村口这样风景优美的“和美乡村”将覆盖全市80%以上的乡村。
作为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景宁大漈乡抢占市场“新风口”,发展实景电竞、研学、旅拍等年轻态体验项目,同时深挖生态与宋韵文化,引入日咖夜酒、文创等契合青年消费的多元业态,创新推出“我在大漈追宋潮”文旅市集及国风露营等产品,不断激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去年,大漈接待游客17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75.6万元。
因地制宜,方能行稳致远。丽水将不断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全力以赴缩小“三大差距”,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兴村富民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