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关工委 >> 工作动态
稻鱼共生 惊动世界
时间:2005-11-03 09:1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稻鱼共生   惊动世界

—青田县龙现村关协工作创特色

2005.10.23

 

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稻田养鱼有1200年历史。因为这里水质、水源、土壤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山水优美、空气新鲜的天然环境,很适合田鱼生长。全村396亩水田,140个水塘具有得天独厚养殖田鱼的优势。形成了“有田有塘皆有水,有水有稻则有鱼”美丽的天然绿谷风景线。1999年,龙现村被国家海洋局授予“中国田鱼村”的美称。费孝通先生为此题写“中国田鱼村”美名,悬挂在村口。小田鱼“惊动”联合国。2005年5月,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正式确定为首批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将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保护。6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省市县有关领导,齐聚龙现村,共同为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揭牌。龙现村又是个青田华侨发祥地之一,家家户户有华侨,全村现有1500人中有一半人旅居国外分布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使该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侨鱼文化旅游村。

自1999年授予龙现村为“中国田鱼村”以来,该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以稻田养鱼为主题,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和科技知识的教育,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青田县关工委科技教育辅导员、龙现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干部、村光协主任吴亮镕(下称辅导员老吴),根据县关工委的统一部署,建立了联系村、联系户、联系校制度,在村里带领村关协干部,发动青年农民学习科技,研究稻田养鱼和加工田鱼干等技术。在学校定期向学生上稻田养鱼课,宣传稻田养鱼的历史、意义,并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到龙现参观稻田养鱼基地等,取得较大的成绩。去年辅导员老吴在全县关工委科教辅导员会议上作过专门介绍,受到大家好评。

如今,保护好稻田养鱼这个联合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椐联合国官员反映,他们对该村古老传统的稻田养鱼很感兴趣,生态自然环境优美也非常满意,一致认为选点准确。但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稻田养鱼能否后继有人,二是担心田鱼会不会变质。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已同省农业厅、青田县政府等项目合作单位在杭州召开稻鱼共生系统研讨会,制订工作计划。龙现村关协通过讨论,一致认为搞好稻田养鱼,是本村应有的责任。应抓住大好时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的发动和教育工作,做到突出稻田养鱼主题,再创关协工作特色。

一、广泛宣传,稻田养鱼深远意义

几年来,村关协把稻田养鱼作为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大造“中国田鱼村”的舆论,已在村民中、学校里形成了浓厚的氛围。自联合国授牌仪式前后,龙现村关协在党支部领导下,利用会议、广播等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大力宣传联合国对本村稻田养鱼定项保护来之不易的好消息,大力宣传青田稻田养鱼的悠久历史和龙现传统养鱼的情况,大力宣传稻鱼共生的意义和好处,大力宣传我们青少年和村民应积极主动参与和支持稻田养鱼保护项目的有关实践活动等。稻田养鱼给农民直接带来很大好处,归纳为四增和四节。“四增”(增粮、增鱼、增水、增收)。“四节”(节地、节肥、节工、节成本)。稻田养鱼可以少买化肥农药,不用耘田除草,一亩田可以节约成本300多元。据村民扬民康反映:去年他家10亩稻田养鱼,收稻谷5800多公斤,鲜鱼630公斤,总收入3万多元。这样亩产稻谷580公斤、田鱼63公斤,每亩总收入3000元。通过宣传,使广大青少年和群众增强光荣感、责任感,提高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关工委辅导员老吴多次接受和应邀央视4台、7台和《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丽水日报》、《温州都市报》、《浙江法制报》和省、市、县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采访,已多次刊登和播出,介绍联合国保护区龙现村稻田养鱼的有关情况,影响较大。特别是去年10月和今年6月老吴应邀在中央四台发表两次采访介绍,引起全球关注,海外华侨反响很好,许多华侨华人来电来人表示祝贺和支持。由于这里名气大增、环境改善,一些国外华侨和原在外打工的青年陆续回来,投入稻田养鱼行业,有些年轻人还做起田鱼外运(国外)生意,活鱼空运到西班牙等国家出售。

二、指导学生,学习宣传田鱼文化

田面种稻,水体养鱼,天然共生,和为一体,形成因其独特而和谐的田鱼文化。几年来,村关协不遗余力宣传这一和谐生态农业。关工委辅导员吴亮鎔,联系方山乡中心学校,并以稻田养鱼为主作为联系校的主要内容。坚持每学期向学生上稻田养鱼技术课,宣传养田鱼历史和意义。今年1013日老吴在全校1000多师生大会上,向大家介绍用盐水防治田鱼疾病的技术知识,要求学生回家转告家长,深受师生好评。几年前,在老吴的倡导和帮助下,该校在龙现村建立了德育实践基地,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稻田养鱼的景观和技术,效果很好。同时,在老吴牵线帮助下,发动华侨捐资支持教育,取得显著成绩。校内还办起“侨鱼文化室”,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该文化室分四部分: 一是方山田鱼专栏,全面介绍方山乡尤其是中国田鱼村---龙现的稻田养鱼历史、养鱼技术、制作田鱼干的工艺等;二是学校由40多名学生组成了鱼灯队,每逢节日向全乡群众表演,在县里演出后,受到观众和县领导的好评。在文化室内摆设着各种田鱼灯,介绍田鱼文化;三是摆插反映方山乡侨情的各国国旗。方山乡中心学校共有学生981人都是华侨子女,他们来自106国家。在一种楕园形的会议桌中间,已插起了91个国家的国旗(有些国家国旗尚未找到)。四是陈列华侨捐资助学的姓名、照片和捐资情况。这些充分反映该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侨乡学校。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全校侨鱼文化氛围浓厚,在学生中出现了“讲稻田养鱼意义,学稻田养鱼知识,看稻田养鱼基地,写稻田养鱼文章”的热潮。

三、组织青年,研究稻鱼共生技术

长期以来,龙现村家家户户养田鱼,坵坵稻田有田鱼,并有女儿出嫁,要将田鱼(鱼种)做女儿嫁妆的习俗。前几年,在县有关部门和辅导员老吴的帮助指导下,村关协发动群众总结养殖田鱼古老的好传统,好经验,积极推广新技术,使之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如田鱼的产卵方式,每年3月每户上山砍柳杉枝放水田中,通过雌雄田鱼活动,雌鱼在柳杉枝上产卵受精,变为鱼苗;喂饲问题,多数人是不投饲的,任由它在田里觅食。但近几年来,也有养鱼大户每天定时定量用麦麸、米糠喂鱼等;防疾治病的问题,主要用盐水和石灰水、大蒜、松枝、菜油等土洋结合,有针对性的防治;田鱼的吃法,鲜田鱼烹饪方法有红绕、糖醋、清炖等数十种,“田鱼干炒粉干”成为青田的地方名菜和独特的风味。加工田鱼干的工艺,已总结出一套经验,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为了把稻田养鱼这块名牌打响,使稻鱼共生后继有人,使龙现田鱼永不变质。龙现村关协提出要“继承好传统,学习新科技,稻鱼上台阶”的要求。在关工委辅导员老吴的倡导下,由吴焕龙、吴胜平、陈春平、吴寿康、吴先群等青年农民为主,成立稻田养鱼系列学科技小组,认真学习科技知识,严格按照联合国规划要求,主动接受联合国专家的指导,进一步搞好稻田养鱼系统工作。当前,着重研究和推进稻鱼共生技术、田鱼干制作工艺和田鱼烹饪技术等一系列工作。

目前,龙现村关协正积极配合联合国专家搞好对60户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协助他们制订好稻田养鱼、村貌、道路、宾馆、博物馆等建设规划。

 

 

 

                                青田县关工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