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关工委 >> 工作动态
景宁县关工委为澄照乡后山村开发两百亩雪梨基地铺就致富路--山后村发展纪实
时间:2006-09-04 08:3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8月1日,县关工委的老同志去澄照乡的一个水果基地参观指导,我随同采访。

早上在县府门口等车时,不少老同志已早早地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叫山后村的自然村。“山后村的人很了不起呢,几户人家就把一个200多亩的雪梨基地搞得像模像样。”几个老同志都说着同一个意思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从老同志陆陆续续的叙述中,我才知道,山后村是坐落在澄照乡海拔400多米的半山腰上的一个畲族自然村。全村7户人家,27个人口,年人均收入徘徊在600元上下。长期以来,山后村的村民常年靠种点粮,养头猪过日子,收入微薄。前几年也曾种植过袋料香菇,但由于交通不便,成本高,往往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搛不了多少钱。山后村的村民是不怕吃苦的,但一直找不到致富的门路。

从2001年起,在县关工委教育科技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周泽鳌的指导下,村民们苦干三年,成功开发了200余亩雪梨基地,并在2004年开通了机耕路。2005年,全村仅从基地上就取得人均收入3000多元,2006年有望达到4000多元。

是什么使这个只有7个正式劳动力的小村庄,在前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对这个小村庄越来越感兴趣。这个时候,有位老同志指着旁边一个脸被太阳晒得红红的年轻人对我说:“雪梨基地是这个叫蓝德钱的年轻人带领村民搞起来的,这个年轻人有两下子呢。”

“我没什么啊,主要还是靠关工委和老周对我们的帮助,才能把基地搞起来。”蓝德钱说。

蓝德钱从小就跟父亲一起劳作,15岁时就跟父亲承包了10余亩水田,收了1.2万斤的稻谷。那个时候谷价便宜,丰产不丰收。尔后他还外出打工, 学过手艺、也经营过旅馆,但终究都不长久,也没搛到钱。眼看着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田园日见荒芜,“何不在家乡的土地上做文章?”蓝德钱把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家乡。为了能带领村民致富,他想过不不少点子。听说碰柑好,他买回了7万多株的碰柑,准备大干一场,不想村里的土质不适合种植,只好转手卖掉苗木。

2000年,村民蓝可金从县城买回了四株梨苗种植。引起了蓝德钱的兴趣。看到蓝可金手中梨苗,蓝德钱寻思,村里是不是可以发展雪梨?同时他打听到英川镇的雪梨基地搞得好,于是就跑到英川去参观。为了弄清楚山后村是否适合种植雪梨,村民请来了县关工委科技教育咨询委成员周泽鳌。

老周退休前当过区农技站站长多年,拥有丰富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经过实地考察,他认为山后村的土壤、阳光、气候等条件都比较适合种植雪梨。但不利的是,村里不通公路,以后水果怎么运出去?面对老周的顾虑,山后村的村民表示,只要把基地搞起来了,他们自己就会想办法把路修起来的。

在全体村民的要求下,老周向县关工委作了专题汇报,取得了县关工委的支持,县关工委特指派老周在山后村蹲点指导,帮助村民规划基地,上报项目。

2001年,基地得到立项批准后,山后村的13个男女正半劳动力起早摸黑地干开了,整地、挖坑、从山脚挑化肥上山,累计投入1600多工,到2002年春,栽下了由县扶贫办提供的四个雪梨优良品种8000多株。

自从蹲点指导以来,老周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也成了一个大忙人。每要往村里跑十几趟。从基地规划、整地选苗、种植施肥、再到病虫害防治、整枝修剪等环节,老周都要进行指导。

2003年,进入管理期的基地发生了大面积的病虫害,植株出现叶黄、树皮开列、整株枯死的现象。急的老周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为了弄清楚这个病,老周甚至一天两次赶到村里,在县农发公司技术员的帮助下,初步认为梨树是得了一种叫“轮纹病”的病害,但还需省里的进一步的鉴定。远水救不了近火,老周只能利用土办法,指导村民把病株挖除、用药水喷洒等办法,终于使病害得到控制。

经过村民的精心管理,2004年基地开始少量投产。按照三年初投产、五年中投产、八年大投产的生产周期,生产下来的雪梨如何外运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约二十分钟,我们来到澄照乡的双港村的村口。中巴车不能往前行驶了,举目四望,不见山后村的影子,山后村还不知道躲在哪座大山的后面呢。

一行人穿过双港村,沿着村子背后一条不到两米宽的机耕路往上走。一路上风景极佳,山谷间草木葱翠、清泉汩汩,还不时能看到一条条小瀑布,从石壁上翻腾而下,形成一个个或深或浅的水塘。尽管烈日炎炎,但在树荫下歇息一下,听听山谷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用山水抹一把脸,也就不感到特别的热了。

机耕路越来越难走,而且路面有被大水冲过的痕迹。后来我才知道,这条路根本没经过规划设计,是村民们自己挖出来的。

“没有公路,水果不能外运,这个是最让我担心的。”老周坦言。山后村以前叫“三户村”,因为只有三户人家。如今也仅有五户人家,村子与外界联系的是一条崎岖难行的山间小路。因为人口少,康庄工程不可能通到村里。

但勤劳的畲民却不等不靠,硬是凭着每个村民集资300元,以及出售集体山林所得的3000元,总共一万多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修路了。

村民们打听了一下,一万元钱连测量费都不够,只能自己摸索着干。把这点钱用在刀刃上。他们花了3000元买来了一台旧的风钻,学会了打炮眼。此外向临村征地、买炸药需要钱,请爆破员和安全员都是要花钱的。为了不耽误爆破员和安全员的第二天的作业,尽量地帮村里省点钱,2004年冬的一个下雪的晚上,村民们连夜打起了炮眼,一直干到半夜,终于打好了第二天爆破需要的炮眼。村民们说,像这样的日子他们早已习惯了,只要能使村里早点通上车,最苦最累也不怕。这一年,山后村的村民除了管理基地里果树,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修路上。县关工委的老同志被村民这种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积极帮助联系县民宗局、县农业局、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在这些部门的扶持下,一年下来,全村投入3000多个工,资金10多万元,终于开通了这条2.7公里长的机耕路。解决了基地水果外运的难题。

大约爬了一半的路程,大家拐上了条山路,沿着山谷往村里赶。山路比机耕路更难走,好在谷间凉风习习,驱散了不少的暑气,老同志们走走停停,感慨这里闭塞,赞叹这里的空气清新,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如果交通方便的话,在这里小住几天也是好的。

终于远远地看见山后村的影子了。好像就在不远的地方,但小路从山谷转向山脊往上走时,路越来越难陡。一个老同志说,去年台风“泰利”把机耕路冲毁了,村民硬是把12000斤的鸽粪从山脚挑上来,这种精神不简单啊,如果其它村的村民也有这种精神,何愁不能致富呢。

山路对面“之”字型的机耕路,在树林间时隐时现,蓝德钱驾驶着三轮摩托车冒着黑烟也上来了。九点多钟,老同志们终于爬上这个躲在深山岙里的小村庄。

好客的畲民们端上了基地里出产的雪梨、西瓜、花生,款待这些不辞辛苦的老同志们。“哟,这里的西瓜真甜,比大街上买来的好吃多了。梨也很甜嘛,我看比云和的梨还好吃。”听到老同志的赞赏,蓝德钱也特别开心。他说,山后村海拔高、无污染、施的是有机肥,严格按要求管理,种出的雪梨、西瓜、花生,品质都很好,很受消费者欢迎的。

2004年,雪梨基地开始少量投产。2005年产量达到2万多公斤。这一年,老周的脚意外受了点伤,在家静养。但老周的心思却时时牵挂着山后村的这片基地。每当到了病虫害防治的时候,他都要打电话给村里,详细地叮嘱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时还担心电话讲不清楚,还把村技术指导员蓝德钱叫到家里,面对面进行指导。为把好质量关,根据老周的建议,村民们至塔堪村养鸽场购买了12000多斤的鸽粪当有机肥料,使基地80%的梨树施上了有机肥。

在老周的指导下,从2002年,村民就在基地里套种西瓜、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并且在基地放养本鸡、家鸭等,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今年四月份,除了60多岁的雷正根外,其余四户人家都购买了三轮摩托车。每天早上,村民把雪梨、西瓜等运到城里去卖。

现在山后村的村民生活过的殷实了,他们又开始谋划更加美好的未来。蓝德钱说,这里离县城近,以后我们还要搞农家旅游、休闲农业呢。但眼下他们的困难还不少,村里开机耕路,还欠着近8万元的外债,而且机耕路的路基很差,外运的水果容易受损,急需进一步的修整拓宽。村里通往基地0.8公里的机耕路还未动工。而随着雪梨的产量越来越大,如何打响品牌、扩大销路也迫在眉睫。面对这些困难,村民说,山后村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有县关工委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致奔小康的劲头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