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2008丽水市防雪抗冻救灾专题(已归档) >> 最新动态
丽水电工奋战2天 为3个人的小山村送去光明
发布时间:2008-02-21 08:28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在线
    “终于盼来了抢修队,终于可以不用再点蜡烛吃晚饭了。”2月17日,已经停电超过20天的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外匣村的村民,在早晨7点看到了30多名电力工人扛着大堆的工具和电线上山来抢修了。经过两个白天的抢修,在2月18日下午5点30分左右,外匣村居民的家里又亮起了灯光。

  就像外匣村一样,因灾停电的最后一批村落,这些天正在陆续“复明”。在重返山间的灯火背后,我们看见了无数奋战在抢修电网第一线的电力工人的身影,看见了一张张淌满汗水的疲惫的脸,被磨坏的手套和伤痕累累的手,还有通电那一刻他们脸上的笑容。

  工作间隙,电力工人和民工烤火取暖。

  18日下午5点,外匣村村民点起蜡烛,准备做晚饭。半个多小时后,电灯亮了,村子恢复供电。

  抢修队冒着小雪开进山村

  外匣村坐落在海拔700多米的山上。2月18日,才见了几天太阳的外匣村又遇上了一场小雪。从上午开始,山上就纷纷扬扬飘起雪花,一直下到下午两点。

  下午两点半,看着雪渐渐停止,记者跟随电力职工向外匣村前进。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车停了下来。“车子只能开到这里,剩下20多分钟的山路只能步行上去了。”踩着泥泞的山路,记者看到很多向北的山坡上依然是白雪茫茫,山林中很多毛竹、树干都已经被厚厚的冰雪压趴下了。带领记者上山的电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山区的电线就是这样被冰雪压断的。虽然外匣村位于丽水市区附近的黄村乡,但是因为这里海拔高,前一阵子山路被冰雪封道了,所以抢修大部队一直没法上山开展修复工作。

  快到外匣村时,远远地听见了现场电力工作人员的“一二三”的吆喝声,循着这阵喊声,记者和另外几名电力工作人员也加快了脚步。登上山顶后,记者首先看到的是正在电线杆顶端忙碌着的三名抢修工人,他们正在全力托起从另一个山头拉过来的电线。电线杆下,20多名工作人员齐齐地排成一队,如同拔河般地拉着这根电线。用了将近20分钟,一根电线才算是被架上了电线杆。

  “这才是刚刚开始,还是体力活,接下来还有一大推技术活要干呢。”现场的电力职工李师傅告诉记者,这根电线是上个月底被冰雪压断的,山上另一处还有一根电线杆断了,也得修。因为这里海拔较高,冰雪封山,因此工人进不了山,材料也一直没有办法运上去。前两天天气很好,连续几天都是晴天,抢修人员估摸着山上的冰雪应该化得差不多了,才将抢修大部队派上了山。

    电力工人每天磨破两双手套

  在架完一根电线后,工人们赶紧聚到一旁的火堆边取暖。“像今天这样的温度已经不算冷了,最冷的时候鼻涕一挂下来就被冻住了。”在这些电力工人纷纷取下手套烤火时,记者发现每个人的手都被冻得通红,不少人的手上长满了冻疮。

  在一群人中,记者看到了一双满是尘土的双手,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师傅告诉记者,自己的手套在下午抢修时被电线给划破了,因为身边没有多余的手套,所以只能光着手上阵。另一位工人李师傅在一旁悄悄地告诉记者,工人们每天至少要磨破两双手套,特别是在山林里拉线竖杆时,经常是戴了手套双手还是伤痕累累的。

  从1月底电网出现灾情开始,这些电力工人们就一直没有休息。春节根本就没顾上过,有人20多天都没回过家。不过抢修电网的硬任务横在眼前,谁也没抱怨。他们只是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爬,一条线一条线地架。相比前些天的冰天雪地,他们觉得目前的抢修条件已经好多了。

  虽然那天山上的气温只有1摄氏度左右,但是忙活了差不多一天的电力工人们个个汗流浃背,大家的衣服、手套都湿透了。一位师傅随手取下手套放进了火堆,手套竟然一点事也没有。“手套都能挤出水来,所以扔进火堆都已经烧不着了。”趁着施工间歇,工人们围在火堆旁,忙着把手套、衣服烘干顺便取暖,因为一会儿他们还要把另一根电线从200多米远的另一个山头拉过来。顺着工人们手指的方向,记者望了望对面不远处的另一个山头,那里的电线杆上也有几名电力工人,电线杆下一群人正在忙碌,一根电线在两个山头间越绷越直。

  黑灯瞎火过了一个春节

  在抢修现场,除了正在热火朝天忙抢修的工作人员,记者还看到了守在电线杆下的外匣村村民李奶奶。“都20多天没电了,昨天看见他们上山,可把我和老伴高兴坏了,我们老两口就盼着早点用上电。”

  今年1月的那场雪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这一带海拔较高,所以雪一下子就结成了冰,整片山区严重覆冰,压坏了山上的输电线路,也封住了进出山村的道路。1月26日,外匣村就在这冰封的世界里,停电了。

  在李奶奶家的厨房里,除了吃饭的桌子上方悬挂着一个40瓦的白炽灯泡,记者一眼看到了放在灶头边的电饭煲。“这是女儿给我们老两口买的,这几年烧饭用的都是电饭煲,一下子没了电,还真不习惯了,又像几十年前那样,用柴火煮饭了。”李奶奶告诉记者,前几天天气稍好一点,她和老伴出去多拾了些柴火囤积在厨房,因为不晓得啥时候能用上电,所以每天都省着用。

  外匣村一共就30多口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因为大雪封路,春节期间没人回来过年,村里只剩下了3个老人。这个春节,这个只有3个人的小村子是在黑暗与寂寞中度过的。

  “今年的年夜饭也就只有两个菜,孩子都回不了家,所以我们两个老人也就凑和着杀了一只鸡,烧了个猪头就算过年了。除夕那天,没到下午5点天就黑了,只能点着蜡烛在厨房里忙活,不过还是看不太清楚,根本烧不好菜。所以这段时间都是趁着天还没全黑,就赶紧下厨做饭,等做完饭也天黑了,点根蜡烛将就着吃完就睡了。”

  李奶奶的老伴说,家里用电的东西不多,除了刚才记者看到的电灯和电饭锅,就只有电视机和电热毯。电视机平时用的也不多,最多就是晚上睡前看一小会儿,但是年三十那天全家人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是每年的“固定节目”,今年孩子回不了家,电视又没法看,感觉特别没有年味。因为没有电,在大雪纷飞、气温最低的那几个晚上,电热毯却完全派不上用场。

  没有电用水也变得艰难

  在和李奶奶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没有电最困难的不是用不了电饭煲,也不是没电视看,而是用水很不方便。

  外匣村至今没有通上自来水,村民们每天都会去村里的一口小井用水泵打上几桶水,洗衣、做饭等生活用水全靠井水。自打停电以后,水泵也就用不了了。到井里打水又恢复成以前的老办法,用绳子吊着桶放到井底,打满一桶水后,再一点点地提上来。

  “我们3个老人,年纪大了,身板没过去好,每天打水都成了大难题。”李奶奶给记者指了指一条泥泞的小路,这两天冰已经化了,前阵子这条路上都是一层厚厚的冰,老两口提了满满两桶水却犹豫着不敢走,生怕在冰上摔了,后来在特别滑的路段铺上了稻草,总算是挺了过来。

  “那段日子用水简直和上甘岭一样,一塑料桶水最多的时候坚持用了快三天。早上洗完脸的水舍不得倒,放在脸盘里可以随时洗手用;洗菜最后剩下的水正好用来淘米。反正能怎么省就怎么省。取水的井在几百米远的地方,我们家一般两天打一次水。我们两口子来回打个水就要个把小时,有时候山路不好走,还会把水给洒了。”

  小山村终于告别“烛光晚餐”

  山里的天似乎黑得特别早,没到17点已经阴沉沉了。一边和记者聊天,李奶奶一边点起了蜡烛准备做饭。“饭和菜都是中午刚做的,晚上虽然有蜡烛,但是老了眼睛不好看不太清楚,只能简单加热一下,凑和吃一下就好了。”

  一边热菜,李奶奶一边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家里用得最多的就是蜡烛,20多厘米长的粗蜡烛就用了不下20根,短一点小蜡烛也已经用光了10多根。还好家里原先就有蜡烛,后来一看断电了,又去山下买了一堆回来,不然真不知道这没有电的日子该怎么过。

  17点30分左右,随着最后一名抢修工人爬下电线杆,这一段的线路的抢修工作也接近了尾声。丽水市莲都供电局城东供电营业所所长吴达华告诉记者,接下来,这里的工作人员就会电话通知对面山头上的工作人员,然后只要等检修工作完成,供电局就可以给这里的村民供电了,这里的村民晚上肯定能用上电灯。除了外匣村的村民将告别“烛光晚餐”的日子,还有山下的内匣村20多户居民也将恢复正常用电。

  下午6点多,记者下山途中,往山上回望了一眼,位于半山腰的内匣村,已经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寒冷的山中夜晚,这久违了的橘色灯光,此刻显得格外温暖动人。

  我省249个停电村正在陆续恢复供电

  昨天,记者从浙江省电力公司了解到,截至2月18日下午5时,由于这次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造成的电力灾害,全省目前还有249个村、3万多户未恢复供电。这些村主要集中在丽水等地区,而且大多位于丛山峻岭之中,当地冰雪未化,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十分恶劣。省电力公司调集省内受灾较轻或已恢复供电区域供电部门施工力量,尤其是全省具备较强山区抢修经验的施工队伍,前往支援抢修。省电力公司系统5000余名职工仍然坚守在一线奋战,力争在2月底前全面恢复正常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