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武警来了,抗灾部队来了……”2月16日,300名武警温州支队的官兵开进了松阳县板桥畲族乡,村民们夹道欢迎,放起了鞭炮。
几天来,武警温州支队官兵奋战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附近的村民则成了他们坚强的后盾,战士饿了,村民们送上自家最好的饭菜;战士冷了,村民们烧起了滚烫滚烫的热水;战士摔倒了,村民们抱来了稻草铺路……
“绝不让子弟兵们挨饿受冻,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啊!”村民们都这样说。几天来,板桥乡的几百名村民自发投入到抗灾抢险队伍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个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5000多公斤稻草铺出安全路
雨天路滑,2月18日上午,冰雪还未完全消融的山路又逢雨,3公里多长的山路泥泞不堪,时常有战士摔倒了,满身泥巴。
6天之内要搬运200多吨塔材上山,为了完成任务,战士们在雨中咬牙坚持着。
“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高山村村民开始想办法,怎样才不让战士再摔倒?一位村民提议,大家捐出自家的稻草来,用它铺在路上,山路就不滑了。
这个提议马上得到了全村人的响应,大家纷纷抱出了家里收藏着的稻草,养牛户叶根木夫妇甚至把喂牛的稻草也捐献了出来。
一捆、二捆、三捆……不到一个小时,全村捐出了3000多公斤稻草,大家各自挑上山,在湿滑的山道上铺设起稻草,可是铺到一半,稻草就用完了。
怎么办?怎么办?雨还是不停地下,村民心急如焚。
“到邻村去借,到邻村去买,也要把路铺完。”村支书叶正迭立刻召集村干部商议。
村民四处行动,拉回了一车车稻草,有2000多公斤,到了下午,3公里多长的山路上终于铺满了稻草,泥泞的山路不再打滑。
100多名村民组成了送水队
8个被冰压垮的电塔,分布在8个山头上,战士们每天要肩挑背扛走上20多公里山路。
汗水浸湿了衣衫,雨水打湿了衣衫,一天10多个小时下来,战士们除了一身疲惫,就是满身污泥,每天晚上回到营地,大家睡的是地铺,洗的是冷水,喝的也是冰冷的矿泉水。
“不管怎么也要让战士们喝口热茶,洗个热水澡。”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叶逢平的号召,立马得到全村村民的支持,100多名村民自觉组成了送水队。
在家烧好热水,再挑到武警官兵住宿的营地,在板桥村中心小学校舍里,每天可以看见挑水的村民进进出出。
村民叶志文从县城背回了两罐液化气,这样可以多烧点热水。68岁的村民叶先堂家里没有大水桶,他就到店里买了两只新水桶,每天他要来回送3担热水,足足100多公斤。丈夫身体不佳,徐美琴就自己一个人烧好水,然后一趟一趟地挑到学校去。看到这一切,村里的青年人站出来了,他们组建起了青年挑水队,专门负责挑水任务。
看着乡亲们送过来的一桶桶热水,战士们感动地说:“即使天再冷,心也是热的。”
10多位“厨娘”做出可口饭菜
每天凌晨3时,天还没亮,60多岁的板桥村村民陶方莲就要起床了,她和村里的10多位妇女要步行1.5公里,到武警官兵的驻地做早饭。
“战士们每天6时就要出发,我们要给他们做些热腾腾的稀饭和面包,让他们吃饱了上山。”10多位“厨娘”承担起武警官兵一日三餐的任务,她们想尽办法做出可口的饭菜来。
陶方莲是主厨,她细心地发现,温州的武警官兵其实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个个口味不同,有喜欢辣的,也有喜欢清淡的;有喜欢海鲜的,也有喜欢蔬菜的;为了让战士们吃上可口饭菜,陶方莲每天要做出多种不同口味的菜,让战士都吃得饱饱的。
“抢修电网我们也帮不上大忙,我们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10多位“厨娘”从早忙到晚,每餐等大家都吃饱了,她们才歇下来吃饭,前两天,吴菊梅累得感冒了,但她没有停下来歇息一天,只是到卫生院配了一点药,始终在灶前忙个不停。
为了让战士有更多的营养,吴菊梅把自家储藏的,肉拿了来,叶君卿把自己菜地里的蔬菜,割了一次又一次,一篮一篮地拎到了营地厨房……
吃着可口的饭菜,战士们高兴地说,虽然出门在外,但让我们有种在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