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关工委 >> 工作动态
青田县关工委简报二、三、四
时间:2008-03-07 08:2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简报二

“五老”“富青育少”十大典型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家园的总体部署,青田县关工委,几年来,在乡镇聘任了30多名老科技人员、老干部、老教师为农村科教辅导员。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联系村、联系户、联系校制度,发挥优势,就地就近开展帮助青年农民致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富青育少”活动,并取得了实效,促进了和谐家园和新农村建设。

为配合宣传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帮助青年农民学科技、奔小康,现总结十大典型(简况),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1、为千亩桃园立下汗马功劳的——陈松进

原北山农技站站长陈松进,71岁。自2002年秋以来,坚持在泉山村蹲点,以指导青年农民周益武种桃为示范,发动全村群众开发新桃园1000亩(重点是石岭头自然村)。2005年投产收入33万元,2006年收入60万元,2007年因台风影响,收入5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02年1580元,桃一项就增加到1万元,村民生活大大改善,群众一片沸腾。同时带动了周围的妙后、上隆、高桥背等村,也在开发水果基地。

为开发千亩桃园,陈松进近四年来,吃住在这个高山村达200余天,晚上组织村民学习种桃科技知识,白天上山作现场指导。同时,拿出自己的积蓄4000元支持村民购桃苗,并以私人财产作担保,为村民贷款10万元(已全部还清)。村民向县关工委送来感谢信,还特制一个“桃蜜润村”四个大字的木质大匾赠给陈松进同志。

陈松进退而不休,热心于关心下一代事业,曾被评为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青年科学种桃示范户——周益武

北山镇泉山石岭头村青年农民周益武,在老站长陈松进的指导下,从2002年以来,新开发桃园基地80亩,由于科学管理,取得了好效益。2005年桃收入4万元,2006——2007年每年收入8万元。全家四口三把手机,两个女儿在县城读高中、初中,去年还新建一间三层楼房。现在,除两夫妻全力搞桃园生产和销售外,还雇佣长期工1人,专门负责桃园管理。

周益武原是丽水人,进婿在泉山村,有文化,有头脑,带头上山开发,科学种桃,成为泉山开发千亩桃园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

3、杨梅收入达20万元的——陈祖彬和郭良华

鹤城镇退休干部陈岳松在杨梅村——白浦村的两户联系户,去年杨梅收入都达20万元。一户叫陈祖彬,1991年种东魁杨梅120株,现发展到1020株。由于科学管理,近两年杨梅净收入都达20万元,生活大大改善,已建5间4层新楼房。另一户叫郭良华,东魁杨梅从1991年106株已经发展766株。前年收入17万元,去年收入20万元,已建2间4层楼房并装修一新。

陈岳松建立联系户是从1991年开始的:一、每年2——3次到现场检查指导,并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二、平时保持电话联系;三、年终到村(户)座谈总结,帮助研究下一年发展计划。

4、搞种、养、加立体农业的青年——徐苏海

徐苏海,32岁,船寮镇石头村人。几年来,在退休人员蓝汉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搞起了种、养、加立体农业综合经营。承包80亩梨园,新建2个共1000平方米的养鸡棚,养鸡2.2万多只,鸡粪肥梨园。还办一个肉皮加工厂,年加工猪肉皮30万斤。全年收入8——10万元。目前,附近村好几户青年搞养鸡业,2007年共养鸡50万只,收入可观。

蓝汉凡对徐除经常联系及时指导帮助外,还赠订给他《浙江农村信息报》一份。

5、救治病猪超万头的老教师——周伦

周伦,85岁,东源镇离休教师,自学成才的兽医师。离休后20多年来,坚持为村民治好病猪1.2万多头,病牛1000多头。曾荣获青田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县级畜牧业先进工作者的嘉称。特别是他关心培养年轻人,帮助指导5名青年农民办起养猪场,成为养殖致富带头人;培养6名知识青年成为兽医员,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6、为联系校办实事的老教师——陈英伦

陈英伦,阜山中学退休教师。几年来,与阜山中学建立了联系校制度,他一方面主动与校方一起,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瑛纪念馆,进行爱国爱乡、八荣八耻等教育。去年举行三次报告会,受教育达500多人次。另一方面积极为阜山中学筹款建校。他担任复建阜山中学董事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时,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海外华侨、老同学、老朋友,传递复建阜中信息,动员大家捐资建校,已收到捐款300多万元。同时,在担任阜山清真禅寺管委会主任期间,协调各方,经乡批准,从寺院收入中,近两年共挤出33万元,资助阜中。促进了阜山中学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侨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受到各方的好评。

7、为稻鱼共生后继有人出大力的——吴亮鎔

退休干部吴亮鎔,是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方山乡龙现村人。几年来,为教育青少年,特别是联合国专家提出要解决稻田养鱼后继有人和田鱼不能变质的两大难题,协助村两委办了许多实事,主要有:一、引进侨资40万元建造龙现村关心下一代协会等办公楼,受到村民和外国友人的好评;二、成立青年稻田养鱼系列学科技小组,研究养殖加工和烹饪的技术;三、建立稻田养鱼青少年实践基地,每年前来参观的青少年达几千人次;四、收集稻田养鱼和加工的老农具等创办民俗展览馆,供青少年参观,以增强他们的“农”和“鱼”的意识;五、深入到龙现幼儿园给小朋友讲稻田养鱼的故事;六、组织妇女鱼灯队,宣传田鱼文化;七、帮助联系校——方山乡校,办起侨鱼文化陈列室,内设宣传栏,介绍稻田养鱼的历史、意义和技术等,并组织学生鱼灯队陈列鱼灯,亲自给学生上稻田养鱼课。收集陈列本乡华侨在海外的近100个国家的国旗。协调欧盟华人基金会每年为该校资助人民币2万元,供学校用于宣传稻田养鱼和贫困生助学等。

以吴亮鎔为会长的龙现村关心下一代协会,被评为2007年丽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8、失足青年成为“明星”青年——彭良松

彭良松,1967年出生,鹤城镇白浦村上斜自然村人。24岁时曾为医治母亲癌症种植罂粟,而被判刑八年。后因表现好减刑两年零九个月,于1997年2月2日释放回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等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振作精神,决心重做新人。几年来已发展东魁杨梅等水果450多亩。2000年始产,收入1.5万元,后收入不断增加。2006年收入10万元,去年达17万元。由于科学种植,开发出杨梅品牌。2001年在中国国际和省级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中国名牌”称号和金奖。他的上斜杨梅基地,被鹤城镇政府定为“山鹤”牌高山杨梅示范区,并上报县政府立项。目前,彭良松已建新房3间,购置了小车和电脑,还建造养鸡房,养鸡2200多只。他自家富不忘村邻,一方面帮助村民学科技,传授种杨梅技术;另一方面帮助村民拉起电灯、电话和有线电视。同时,通过多方筹资,建造了一条白浦至上斜自然村的机耕路7.5公里,使村貌大变。

彭良松失足后的转变,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曾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示范户;丽水市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丽水市科技致富能人;丽水市农村青年先进生产者;被推选为鹤城镇人大代表;青田县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前几年,受省司法厅之邀,到各劳改场向服刑人员做巡回报告。去年被评为青田县十大农业生产能手。

9、老串老共育少的——吴观波

吴观波,鹤城镇退休干部,宝幢社区关协常务副主任。几年来一直关心下一代事业。特别是他从国外回来后,仍坚持在联系村孙前指导青年种植杨梅,坚持出资助学,坚持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等,以自己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10多位老干部、老教师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①老同志们经常到宝幢社区学习室看报聊天,有时还分析青少年的思想情况;②近两年共召开各种会议16次,由老同志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乡、遵纪守法、和谐共处和“八荣八耻”等教育,受教育达420多人次;③老同志出资2.4万元,支持贫困大学生读书;④协助社区办好两个宣传窗,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大好形势;⑤老同志自愿捐资18万元,支助新农村建设。

去年,宝幢社区关协被评为丽水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

10、老教师老科技共建新农村的

——余英朝、蓝汉凡

余英朝,船寮镇的退休老教师、老校长,垟肚村人。村委换届时,高票当选为垟肚村民主任后,工作认真,公正廉洁,威信较高。蓝汉凡,垟肚村人,农业局退休人员,县关工委科教辅导员。几年来,蓝汉凡帮助指导联系户4位青年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大户养鸡养鸭等,已初具规模,发挥了示范作用。前几年来,在船寮镇委领导下,余英朝积极工作,蓝汉凡主动配合,推进了垟肚的新农村建设。在发展生产上,他们继续倡导鼓励劳动力向外转移。全村一半多人进城经商打工,其中青年达330多人。同时总结宣传村民发展种、养典型经验,引导鼓励在家村民走种养致富路。目前,全村养白鸽养猪养牛的大户有20多户。徐贵林养白鸽已十年,去年出售白鸽6200多只,净利4万多元。孙金甫养猪20多头,已出售14头,净利达2万元。在整治村容村貌上,村委多方筹资18万元,修建了村委办公楼和老年福寿院;加宽了桥面和部分路面;安装了路灯63盏,结束了农村漆黑夜晚的历史。特别是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在老菜地、老宅基地上,建造了一个900平方米水泥地的村民健身活动场所,内设有篮球场和各种健身器具,装起17盏彩灯;发动村民建沼气灶,已有4户搞好。目前,正发动群众改装自来水。垟肚村的工作和变化,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肯定,去年秋天,船寮镇村民移民运动会在这里召开。

简报三

青田县华侨中学召开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会

2月26日,青田县华侨中学在新学期开学之际,举办了十七大精神宣讲会,县关工委副主任、华侨中学董事会董事长陈耀东作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专场宣讲。县关工委主任王志溪、副主任叶质彬、杜秀红参加了会议,华侨中学全体师生1400多人认真听取了报告。

在会上,陈耀东结合侨乡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的事例和丰富的资料,从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宣讲。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认真地记笔记,精彩的宣讲博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青田华侨中学校长陈毅灵希望全体师生,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继续努力,学好知识,练就本领,为做建设祖国有用人才奠定结实基础。

这次宣讲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了为家乡作贡献的决心,增强了今后努力学习的意识,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

县关工委自从去年12月15日参加市关工委举办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会以后,组建报告团赴各地宣讲,象这样的宣讲和学习活动在青田县各学校蓬勃开展。一场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精彩宣讲和深入学习,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更让他们受益匪浅。截至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普遍组织开展了一次十七大精神宣讲活动。

温溪镇城中移民区七居委关协组织

老少共学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开展知识竞赛活动

在2008年春节前后,青田县温溪镇城中移民区七居委关协利用学生放假回乡的有利时机,两次组织大、中、小学生和“五老”人员共60多人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为内容的“老少共学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参加会议的有县关工委副主任叶质彬、温溪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程宗庆、县关工委科技辅导员以及居委会等有关领导。

首先是1月29日集中回乡学生和“五老”,学习十七大精神,县关工委科技辅导员陈松进辅导并一一解答“五老”和学生的提问,老教师在黑板上抄录,学生们作笔记,大家都认为这样创新方法学习,容易理解和容易记住。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程宗庆作了讲话并说开展这样的学习会在温溪镇还是先例。会后还发放了学习资料供大家学习。之后在2月12日再次集中大家开展知识竞赛、有奖竞答活动。在会中还有小朋友表演节目,演唱感恩的歌曲和预防赌博的顺口溜等,还表扬了在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如学生陈坷均主动多次打扫会议场地,学生郭佳颖向受雪灾地区捐资等等。在两次会议上县关工委副主任叶质彬到会并讲了话,还捐赠了200元作为竞赛奖金,对“五老”和学生启发鼓舞很大。温溪镇委也为这次会议的开展资助了500元竞赛奖金。

这两次的老少共学活动,进一步加强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们纷纷表示回校后要努力学习,要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做一个精神文明标兵,将来做一个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简报四

“外出进城淘金在家上山挖银”

关于泉山千亩桃园开发情况与启示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帮助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青田县关工委自2002年以来,组织退休的老科技人员在北山镇泉山村建立联系点,宣传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和县委县政府有关脱贫致富的指示,帮助石岭头自然村以周益武等青年农民科学种桃为示范,发动全村村民上山开发桃园基地。该村15户,56人,除20多人外出到北京等地经商打工外,组织在家20来个中老年人上山种桃。在北山镇委和县农业等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目前已新开发桃园基地1000亩。2005年收入33万元,2006年收入57万元,2007年收入55万元,桃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达1万元。加上外出打工经商年收入70万元,两项合计13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从2002年1580元,2007年一跃为2万多元。村民徐伯旺56岁,俩夫妻种桃1900株,年收入6——7万元,两个儿子在北京开店,年收入10万元,全家年总收入达16——17万元,生活大大改善。他们高兴地说是“外出进城淘金,在家上山挖银”。该村侨属徐晓华等二户,原在县城居住,看到村民种桃的效益,自动返村种桃。附近的妙后、上隆、高桥背等邻村群众,在泉山桃的影响下,也上山开发水果基地。

开发泉山桃的短短3——4年,使这个有名的穷山村收入大增,村民一片沸腾。大家都称赞说,党和政府领导好,关工委老同志精神好。村委给县关工委送来感谢信、丰收桃,给四年来驻村200多天,指导他们科学种桃原北山农技站老站长陈松进,送去刻有“桃蜜润村”四个大字的木质匾额等,说是“夕阳红了穷山村”。

2006年7月20日,泉山桃专业合作社成立,北山镇政府在这里召开“泉山桃推介会暨专业合作社成立揭牌仪式”,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强、县长助理叶明儿和农业、科技等10多个部门领导到会祝贺,鼓舞了泉山村民,震动了北山一片,促进了泉山桃品牌效应的提高。

近年来,泉山村在建设新农村中,响应党的号召,做到既重视青年人向外转移,进城创业,又重视发动在家的中老年人上山开发,创出了一条“外出进城淘金,在家上山挖银”两条腿走致富路的新路子。这是一条勤劳致富、创业奋进的好路子,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好路子。它给了我们二点启示:

一、泉山“外出淘金,在家挖银”两条腿走致富路的做法,适用于我县许多地方。我县劳动力充余,山区资源丰富,而且不少地方条件比泉山好。在做好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和组织在家的中老年人,开发本地资源,潜力很大。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农村面貌大变,涌现出许多像泉山一样“外出发展与在家创业”的两条走致富路的典型。如鹤城镇的京岙村,能外出的就尽量外出赚钱,在家的中老年就发动起来种杨梅,每年全村几百万元收入。杨梅大户陈祖彬、郭良华,近两年每户杨梅收入达20万元。仁庄镇除出国和外出经商打工外,就组织在家的人养殖田鱼,这篇文章已越做越大。章村乡黄肚村几年来动员组织在家的村民清理各自的毛竹山,积极发展笋竹两用林,全村毛竹面积从1998年6000亩增至2006年1.5万亩,全村人均林业收入近5000元。这些典型经验,如果广泛地宣传推广,将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发动老科技人员作补充,潜力还是有的。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几年来,我县各部门的科技人员,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的需求。为此,如果发动离退休的老科技人员作些补充,效果还是有的。如陈松进等老科技人员帮助泉山村种桃,一年增收60万元,80多岁的老教师自学成才土兽医的周伦,为村民医治病猪病牛超万头等。全县离退休各类老科技人员有几百人,其中高级职称也不少。这部分人员中,只要领导重视,特别是各部门领导认识到位,做好老干部工作,信任支持鼓励他们,相信总有一部分老同志愿意为建设新农村发挥余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