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创业创新建议书
市纪委(监察局)
(2008年5月16日)
市主题办:
根据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吴金亭再次带领调研组赴青田县章旦乡李黄村,开展蹲点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初步梳理了当前制约农村基层创业创新的主要问题,了解掌握了群众对创业创新的期盼和需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田县章旦乡位于青田县城西南角,处于阜青公路中段,距县城9公里,乡域面积3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米,人均耕地0.43亩,林地3.5亩,是个纯农业之乡,也是该县十六个欠发达乡镇之一,下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7800人。李黄村是章旦乡海拔最高的一个村,下辖黄龙、李山、外降、白沙岭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4户,总人口543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051亩(其中耕地284亩,园地502亩,林地2265亩),人均耕地0.52亩,林地4.17亩。
近年来,李黄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农民下山脱贫,到国内外务工、经商,引导和帮扶低收入户创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打造农民增收致富平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去年市纪委与李黄村结对以来,发动单位干部职工捐款14300元,用于帮扶该村低收入农户;帮助协调落实水渠修复项目资金7万余元,解决了李山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落实项目资金2万余元用于道路亮化,结束了当地群众夜间摸黑出行的时代。李黄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效益农业稳步发展,帮扶效果逐步显现。
二、存在问题
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而言,农民增收问题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直接、更现实、更紧迫,这也是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载体和落脚点之一。然而,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制约当前基层群众创业创新特别是农民增收的问题还较为突出。
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客观上制约了农民增收。李黄村海拔550多米,是章旦乡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山多川少,水缺土瘦,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发展生产相对比较困难,处于“弱势环境”之中。
二是劳动力素质低弱,劳动主体不能适应创业创新的要求。目前李黄村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基本都出国或外出务工经商,在家留守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户,并且文化程度较低,基本没有外出就业的门路,调整农业结构又缺少技术,只会利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耕作生产,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创新的要求。
三是抗风险能力较弱,因病因灾致贫较多。在李黄村的贫困家庭中,因病因灾致贫占17.6%。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的经济基础又较差,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一旦家庭成员生大病、出事故,或遭受水灾、火灾等天灾人祸,家庭负担加重,家庭收入一落千丈,从而致贫。
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影响农民增收。除家底薄、缺少发展资金和生产技术外,李黄的生产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生产基地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载体,导致多数农户难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此外,由于缺乏经济作物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形不成规模,缺乏市场竞争力,大量农产品未能得到及时转化,难以实现产品有效增值,影响农民增收。
三、对策和建议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增收是最大的和谐。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核心。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市加快创业创新、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紧扣农民增收这个目标,把促增收与加快创业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指导,有效帮扶,强化措施,抓出成效,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制约我市一些地方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必须着眼解决最现实问题,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去年蹲点期间,调研组协调落实了2个项目近10万余元资金,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实现了村内道路亮化。今年,市纪委将继续着眼群众反映强烈的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难题,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协调落实资金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群众办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二)实行分类扶持。根据低收入农户实际情况,要深入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着力解决贫困农户实际困难。对家庭因残、因病或年老体弱等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主要由政府扶持,通过列入低保并提高低保标准进行救济。对家庭有一定劳动力,又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贫困户,主要由社会结对扶持。对家庭有劳动力,但生产积极性不高的贫困户,主要由政府引导和社会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或转移就业,并在条件具备时,向其提供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提高贫困户生产积极性。
(三)加强资金扶持。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加大对农村贫困户的资金扶持。设立农村贫困户小额信贷帮扶基金,通过信用社运作,实现资金的滚动使用。信用社要在政府指导下,创新贫困户小额信贷担保机制,激励培育担保对象,简化信贷程序,降低信贷门槛,为有致富意愿和发展项目的贫困户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利息从基金中支出。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贫困户个体与贫困地区整体产业发展密切关联的特点,走产业发展带动项目发展之路,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低收入农户发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做特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体系,从而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利益双赢。
(五)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解决生产发展中的市场信息、生产技术、资金投入以及抗风险能力等单家独户农户无法解决的难题,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好办法。对此,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资金、税费、用地、用电等方面扶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加强扶持建立农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及时适应市场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搭建平台。
(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要特别重视对低收入群体下一代的教育培训,实施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对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转移技能培训,一律免收培训费。通过强化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根据一部分人不愿意外出或外出不方便等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解决农村家庭妇女的就业问题,拓展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渠道。
(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监测机制和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农村低收入群体贫困状况,同时对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二是建立扶贫救助基金,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资建立扶贫救助基金,重点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致富项目,同时对年老体弱和无收入来源的生活贫困户予以救助。三是建立服务体系,整合乡镇农技服务推广站等资源,建立低收入农户帮扶基地,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完善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发挥单位行业和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继续推动扶贫协作,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五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同比例增长机制,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低收入农户的医疗保障水平。建立以农村低收入农户为主的医疗救助制度,及时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