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已归档) >> 重点关注
带着问题下去 形成思路上来——市、县(市、区)委书记蹲点感悟
发布时间:2008-06-02 11:58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带着问题下去 形成思路上来
——市、县(市、区)委书记蹲点感悟

  编者按:3月底以来,作为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第一项活动——创业创新专题调研正式启动。市、县(市、区)和市直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纷纷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蹲点调研,并积极撰写感悟文章,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努力做到带着问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

  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专版,陆续刊登部分市、县领导干部和市直机关部门领导干部的蹲点感悟。

  “绿水青山”

  也能带来“金山银山”

  中共丽水市委书记 陈荣高

  (4月26日 记于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深垟村)

  现在,丽水正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确保实现我市提出的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好“绿水青山”来赢得“金山银山”?如何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到农村基层,焕发农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深垟村蹲点调研。

  深垟是一个只有764人、216户的小山村,背倚连绵青山,面临清澈见底的小溪,村旁108棵参天古树郁郁葱葱,村后100多亩原始次生林野趣盎然。村支书孙伟平告诉我,深垟山林资源丰富,但可惜,坐拥绿水青山的深垟人还是太穷,“温饱来得快,小康路上却跑得慢”,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55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听着他的感叹,我也很有感触。是呀,丽水的很多山村就像深垟村一样,守着绿水青山,却致富无门,不知道怎样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大力发展山上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现实和紧迫。

  昨晚召开了村民座谈会,了解了群众发展生产的一些想法。今天,我和县委书记武昌等同志一道,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实地踏勘深垟各个自然村,帮助理清增收和发展思路。

  登上海拔600多米的深垟自然村毛竹林基地,我看到不少村民正在竹林里劳动,就上前询问,毛竹林有没有抚育改造?村民高兴地说,刚从遂昌县三仁乡考察回来,他们那里每亩毛竹林能产1500多元效益,而我们管理水平低,每亩毛竹只能收入300元,相差太大了!“是呀,管与不管,效益相差明显!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在基地,我和村民算起增收账:深垟村人均有5.6亩毛竹,加强竹林抚育后,按照毛竹每亩增收500元,村民每年人均能增收280元。在产业发展上,深垟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在毛竹,一大潜力也在毛竹,要加大技术扶持,建立毛竹高产育林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增收。

  在畲族自然村黄山头,一幢幢用溪滩上的鹅卵石构筑的房屋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很有特色。依托沿线10公里外的大氵祭景区,黄山头是个发展农家乐的绝佳村庄。经询问村干部,该村已有三家尝试搞“农家乐”。在开办“畲家农庄”的雷小春家,我详细询问了经营状况。雷小春高兴地对我说:“节假日生意很好,去年‘五一’期间一天就接待了18桌客人,一年下来能赚两万多元。”依托大景区,有示范户带动,深垟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有希望。当即,我要求市农办会同旅游、规划、国土、文化等部门,帮助该村做好村庄旅游规划,搞好村庄整治和美化,体现出“畲族古石寨”的风格。同时加大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要把发展山区“农家乐”作为新兴的生态产业来抓,探索山区生态富民的新模式。今年省委、省政府要开展“万人游农家乐”活动,丽水不能错过这个促进自我提升的好机遇。

  调研中我还发现,深垟村民大部分已居住在公路沿线,但还有11户低收入农户散居在山头上。其实扩大到丽水全市,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些环境恶劣、资源贫乏、交通不便、设施不全的高山远山深山地区,往往也是低收入农户的聚集区。为了低收入农户早日脱贫,必须大力推进农民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让群众摆脱贫困、脱离险区,让山区保持生态、恢复生态。

  以点带面,解剖麻雀。我直接倾听了村民的转移意愿。听说可以搬迁到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陈长寿非常高兴,但马上就发愁了,说没有钱,搬不下来。于是,我向他详细解释我市下山脱贫的政策:省政府又加大了对下山脱贫的政策扶持,我市在今后5年也要安排1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扶持农民整村搬迁,县政府的扶持力度会更大,再加上信用社贷款和自己的一些积蓄,应该可以解决“搬得下”的问题。听完我算的明细账,陈长寿高兴地说:“如果政策这么好,我一定动员家人早日下山。”

  看到陈长寿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进一步印证了我的想法:丽水要建设生态文明、推进跨越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可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要重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推进山区农民异地大转移、推进中心村镇的培育、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定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扩大老百姓源自青山绿水的受益面、受惠面,做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靠山吃山”文章。

  加快集镇建设刻不容缓

  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 陈瑞商

  时间:4月23日 蹲点村:雅溪镇双溪村

  4月22日,我就推进集镇建设问题,到雅溪镇双溪村进行专题蹲点调研。我发现雅溪镇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许多建制镇的通病,有必要“解剖麻雀”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一、乡镇干部的主观问题。每位乡镇领导都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有些乡镇干部,总说自己不擅长集镇建设管理,一年不熟悉可以理解,两年三年还说自己不熟悉就说不过去了。要集中精力,通过解决一件一件的小事,逐步改善城镇面貌。

  二、村干部和当地群众的认识问题。调研中,我特意邀请中心村的主要干部一起走访,对他们说,集镇建设不仅仅是乡镇干部的事情,更是你们的事情,你们要理解、要参与、要支持,大家都要把自己当作集镇建设的主人翁,摆进去,积极参与和支持集镇建设。

  三、具体操作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规划编制问题。一些领导对集镇规划心中无数,功能安排没有章法。规划是集镇建设的灵魂,特别是功能区块的确定要慎重。我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对雅溪镇的绕城路建设、车站等主要功能区块设置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也得到了在场人员的认同。二是关于连片推进问题。集镇建设要坚持连片开发的原则,道路建设和土地开发同步推进,目前必须尽快把已经成熟的土地推向市场。三是关于资金筹措问题。筹集集镇建设资金不能走单纯依靠区财政拨款的老路,关键要盘活土地,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建设资金。四是关于镇区管理问题。许多乡镇干部对城镇管理有畏难情绪。我对他们说,抓管理不是一时一阵就能完成的,抓了之后可能会反弹,这就要我们整合各方力量,坚持不懈地抓。五是关于强镇扩权问题。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搞好服务,能下放、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给乡镇,全力支持乡镇加快集镇化建设步伐。

  蹲点调研,既是对我工作作风的一次改进,也是对自己工作方法的一次反思:要妥善解决集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作风,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用心去研究,把每一件事做实,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出农村发展的活力。

  在蹲点中掌握工作主动权

  青田县委书记 王通林

  时间:3月27日 蹲点村:高市乡高市村

  早上六点多,我起床在村里转了一圈,遇到的群众都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向我反映这样那样的问题。

  记得刚到高市时,群众明显有些顾虑,在召开的民情恳谈会上,刚开始大家讲的都是客套话、空话。我告诉他们,这个会议我是专门来听的,大家有什么意见和想法都说出来,说对说错都没关系。我的真诚打消了他们的思想顾虑,于是,他们的发言就立即踊跃起来,争先将真实的想法告诉我。从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加快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接下来几天,白天,我与村民一道,对高市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进行调研;晚上,与他们进行促膝长谈,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他们也十分乐意向我“掏心窝”。

  高市村离石门洞景区仅1公里,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厚,是陈诚的故里,发展旅游很有潜力,村民对此要求也比较强烈。在蹲点过程中,我重点围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针对高市村内陈诚故居的修缮、高市村至石门洞旅游景区通道建设等一系列的旅游发展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重点调研,帮助高市村理清了思路,确定了“陈诚故里”的发展定位,并初步理出12个发展项目意向。

  蹲点的时间总是显得十分有限。几天中,可以看出村里的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蹲点真切欢迎,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还热情地邀请我今后多到高市看看。我告诉他们,这次蹲点才是刚刚开始,今后我会常来串门子。虽然现在各方面资讯比较发达,但仍然十分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情况做到亲知、深知、真知,增加与群众的血肉感情,真正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上下同心为民生 十年苦盼终如愿

  缙云县委书记 毛子荣

  时间:4月22日  蹲点村:新建镇应刘村

  4月22日下午,我又一次来到绕西岭自然村。“最终方案通过了!”“你们很快就能搬到山下去了!”一走到香樟树下,村支书就迫不及待地对村民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紧紧握住了我的手,颤抖着说:“十年啊!终于了却了十年苦盼的心愿。”绕西岭自然村坐落在海拔500多米的山区,只有10户36名村民,至今没有通电、通自来水,村民为实现全村整体搬迁已努力了十多年,都因资金、用地、融入等制约几度搁浅。蹲点期间,我多次与应刘村双委沟通协调,并召集农业、国土、财政等部门进行商讨,最终形成了整村搬迁的初步方案。看着村民们欢呼雀跃的样子,我一阵释然,回想起来,感悟很深。

  民主决策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的保证。蹲点中,围绕绕西岭自然村“要不要搬”、“搬下来后村民如何安置”、“给予什么政策和待遇”等一系列问题,我多次指导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的心声,使村民在相互探讨中,逐步消除分歧,最终搬迁协议才得到了双方村民的共同认可。从中我深切感受到,要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必须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通过民主协商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改善民生是欠发达地区一切工作的根本。作为欠发达地区,促进农民增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几天来,与绕西岭的村民朝夕相处,亲眼目睹了他们与恶劣生存环境斗争的艰辛,亲身感受了他们由渴盼到欢欣的心路历程。“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十年等待转化而成的感激异常强烈、也异常真诚,纯朴的村民虽然不善言辞,但真情处处自然流露、让人感动。我在欣慰的同时也更加坚信,一个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能赢得群众的赞誉和拥护。

  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龙泉市委书记  赵建林

  时间:4月28日 蹲点村:锦溪镇岭根村

  今天,我来到岭根村蹲点。这是一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全村农户399户1600多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仅为4201元,其中年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就占了160户。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岭根人的创业史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按岭根在温州的企业主练樟岩的说法,岭根人的“亲帮亲、邻带邻”是一种“合法传销”。龙泉最早在温州创业的老板就是从岭根走出去的,现在岭根人在温州创办鞋业厂家已近30家,年产值超过6亿元,外出创业务工人员超过700人。

  那么,如何将这个村的文化优势、人口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发挥外出创业人员作用,使低收入农户早日奔上小康呢?

  听说我要去村里蹲点调研,岭根在温州创业的十几位老板特意从温州赶回来。下午,我就带着这些问题召开了岭根在外创业人员恳谈会。企业主纷纷谈了创业史,也为发展岭根提了许多意见建议。企业主吴森林说他的企业现在年产值超过1个亿,有78名老乡是企业骨干、中层和销售人员,平均工资在2800元以上。岭根人走出山沟沟,山外创业当老板、骨干、技术工人,这种方式收入最高,致富最快。

  岭根人走出去、富起来的创业之路让我启发很大。今年我市号召农村群众开展生态创业、增加生态收入,关键环节就在于培育创业主体。引导和鼓励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实现空间转移、产业转移,这条路应当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于没有能力外出创业的群众,尤其是生活在高山上的群众,可以从山上转移下来,租用先行外出创业者的房子、田地来创业增收。通过这样的梯度转移,就能形成山上有个“绿色银行”(竹茶产业)、山下有个“万元粮仓”(粮菌轮作)、山外有个“增收财源”(进城务工)三头并进的增收模式,山里人就一定能早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不让一位受灾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遂昌县委书记 葛学斌

  时间:3月27日 蹲点村:湖山乡红星坪村

  今年年初,遂昌遭受了50年一遇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广大农民损失惨重。海拔750米的姚岭村是湖山乡最偏远、经济最薄弱的行政村,在今年的雨雪冰灾中,姚岭村受灾最为严重。今天,我决定到蹲点的邻近村——姚岭村去看看灾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地了解灾情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早上8时,坐车、过轮渡,颠簸了20多分钟,远远看见姚岭村村委会主任赖义忠正驾驶着一辆小货车,到渡口来接我们。40多岁的老赖惭愧地说:“机耕路坑坑洼洼,只好让你们坐小货车了。”看到乡亲们还在走机耕路,其实我心里更惭愧。

  坐在车上,冰雪过后的姚岭村灾情看得清清楚楚:一路上不少杉木、松木折断,连片的毛竹倒伏,看来灾情相当严重。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姚岭村。一下小货车,我马上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围桌而坐,聊起雨雪冰冻灾害以来农民兄弟生产生活等情况。看到村民们致富心切、焦急期盼的神情,我深深感到,偏远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加直接、更加现实、更加紧迫。只有让他们真正脱贫,持续增收,抵抗风险的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看了一天,我心酸了一天。晚上,回到红星坪村,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去实地蹲点调研,感受不可能这样深刻,作为县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如何确保群众不因灾返贫是当前遂昌最大的民生,要真正传承好中央和省市领导的爱民之心,努力在大灾之年不放慢群众增收的脚步,不让一个受灾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想到此,我睡意全无,久久难以入眠……

  产业兴旺,增收才有希望

  松阳县委书记  林健东

  时间:4月23日 蹲点村:古市镇筏铺村

  这两天来,我带着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进村入户走访农户。村干部告诉我,筏铺村老百姓几乎家家种茶,全村耕地542亩,茶叶占了450亩,一些农户土地被征用了,就到周边农村包山包地种茶,种茶大户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在筏铺街头,更是自发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茶青交易市场,周边乡镇的茶农都纷纷把茶青送到这里交易。

  现在筏铺村已经办起了20多家茶叶加工厂,村民不仅加工自己的茶叶,也收购茶叶加工。种茶大户廖增标九年前就承包茶山,现在有40多亩茶园。他的茶叶加工厂,每天加工成品茶二三百斤。由于加工的茶条形、茶色、香味俱佳,有固定客户收购,销路不成问题。说起未来的发展,他说一定要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他已经在黄田山上包下了200亩地,计划种白茶、乌牛早,进一步扩大生产,把产业做出规模了,增收也就更有保障。

  对于新一届村两委来说,尽快办一个规范的茶青市场,成了他们的最大期盼。“现在茶青交易在街道上进行,晴天太阳晒,雨天一身泥,不方便不说,更影响交通、卫生、市容管理,大家意见很大,外地来的茶商也有意见。如果能把茶青市场建好,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茶产业就会更兴旺,增收就更有希望。”村支书詹水金说。现在他们已经把地征好了,待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好后,就可上马兴建。

  “一业兴,百业兴。”这几年我们大力培育以茶叶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不仅使直接从事茶产业的老百姓增收,同时带动了交通、餐饮服务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使无数老百姓受益,走上了致富道路。要促进农民增收,希望在于产业,关键也在于产业。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保证。筏铺村就是一个缩影、一个生动例证。

  人民群众

  是领导干部推进创业创新的导师

  云和县委书记  廖思红

  时间:4月11日 蹲点村:云和镇贵溪村

  在贵溪村蹲点调研的一个星期里,我走访慰问了村干部、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查看了玩具生产、木材加工、荸荠种植等产业发展情况,召开了行业代表和村民代表会议,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召集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如何扶持贵溪村的发展进行了座谈研究,落实了为贵溪村制定三次产业发展规划和荸荠产业发展规划,拓宽改建53省道贵溪路段,规范提升贵溪村小企业,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4个垃圾收集点和2座公厕,建设一个小型菜市场等6件实事,并明确了责任单位。

  这次蹲点调研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和创业创新的精神。贵溪村共有户籍人口1243人,外来人口3300余人,有小企业130余家。作为一个山区小县的城郊村,能吸引那么多的外来人口,能发展那么多的小企业,根本的就是得益于这里群众的创业创新精神。一周以来,我接触了自己办厂当老板的村支部书记小王,组建行业协会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荸荠种植大户老张,年逾古稀还在玩具厂里打小工的王奶奶,还有许多来自贵州、云南等地的外来务工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等、靠、要”,而看到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激情。记得我刚到云和上任时,曾几次讲过,云和的群众是比较安逸的,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通过这次蹲点,我对云和的群众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感到以往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得还是不够。

  这次蹲点调研让我进一步感悟到,人民群众是创业创新的真正主体,更是各级领导干部指导工作的导师。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才能够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才会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克服畏难怕苦的意识,克服瞻前顾后的思想,有力推进创业创新。

  创业创新

  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大有可为

  景宁畲族自治县委书记  武昌

  时间:4月24日 蹲点村:鹤溪镇双后岗村

  这几天,我带着“如何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加快发展”这一问题,深入双后岗等村蹲点调研。蹲点调研中,我深深地感觉到:推进创业创新,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大有可为。

  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为创业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民族干部群众座谈,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一位曾在外打工的畲民告诉我,他去年一口气养了8000多只土鸡,虽然受冰冻灾害等影响,没能挣到钱,但他并不气馁,而且对自己“茶山养鸡”的创新充满信心。

  民族文化得到重视和传承,为创业创新提供了独特的优势。调研中,我感觉到民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在不断增强,传承保护和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氛围不断浓厚,使“农家乐”等要依托民族文化的产业得到不断发展。

  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为创业创新创造了条件。近几年的村庄整治和康庄公路等系列富民工程的实施,使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的基础建设得到巨大的改善,周湖等民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在民族文化上做起文章,大力推进特色化建设。

  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创业创新构筑了支撑。在县委、县政府推进产业振兴过程中,大多数民族村都培育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如敕木山村,人均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6亩,成为名副其实的“畲乡茶叶第一村”。

  蹲点期间,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的这些发展变化深深鼓舞了我,这说明县委、县政府近几年的工作思路是正确的,工作举措是有力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力推进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上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提供经验,作出示范。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庆元县委书记  蔡小华

  时间:4月24日 蹲点村:黄田镇中济村

  今天是到中济村蹲点调研的第一天。围绕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带着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课题,我与中济村的村两委及部分群众一起,对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对金融支持的需求进行了座谈。

  面对我的诚恳问计,他们都道出了大实话。听了村民们的发言,我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济村农民收入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已经逐步跨入了小康行列;忧的是部分村民表现出来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观念,必然阻碍今后的发展步伐。

  梳理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感触颇多:

  一是必须破解农民的生产资金问题。这里农民自家山上的林木、毛竹、水果、茶叶等资源非常丰富,食用菌、高山蔬菜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农村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但是这些“山货”目前又还没能作为贷款抵押。如何使金融机构和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双赢”,已经成为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是必须破除农民满足于“小生产”的观念。以张超松和赖小龙两户为例,家里四口人,种植灰树花、从事毛竹产业和粮食生产的年收入能达六万元以上,但是习惯于家庭小生产的观念,他们没有扩大再生产。如何激发农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强化创业创新的观念,是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

  三是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黄田镇生产的灰树花占了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目前生产组织非常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化,成立的一个专业合作社也是有名无实。如何发挥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连接市场的作用、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应该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