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
记者 崔璀 通讯员 金志红 服务创业以民为本,推动创新效益为先。 自今年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以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把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作为创业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以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带领群众不断谋新发展、求新突破。 民富是和谐之基,创业是致富之源,创新是发展之本。随着全民创业的激情被成功引燃,景宁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创业创新的热潮。 开发式扶贫 助民创业致富 在景宁,如何帮助3万余名遍布全县各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是一个最大的民生课题。因此,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之初,景宁便将其作为攻坚克难的突破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计划在今后5年实现万名农民异地转移。 要让农民下山,更要让农民致富。在专门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景宁大幅度提高异地转移农民补贴标准,并全面细化财政扶贫资金的针对性。今年,景宁在多个贫困山村推广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以“开发式扶贫”的方式,引导农民走上创业之路。 除了为年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无偿赠送购置菌种的资金外,景宁还将获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的“山山”品牌免费提供给种植户使用,凡是达到相应质量标准的黑木耳,都能直接打入食用菌品牌市场。同时,该县还安排了专门的贷款项目,用于支持农户发展黑木耳产业,计划在三年间实现5000万袋的发展规模,实现1.7亿元产值。 流动式服务 拓宽增收渠道 “创业,就要学会‘多条腿走路’!”前不久与县农业局签订了“稻耳二元轮作推广项目”种植合同的东坑镇东坑村村民冯应龙,原本是种植袋料香菇的菇农,今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使他的菇棚遭遇重挫,在县农业局工程师吴邦仁的技术指导下,冯应龙决定开发新产业——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种植袋料黑木耳。眼下,冯应龙已经种植了3亩“试验田”。 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中,景宁机关党员干部组建了“流动服务超市”,深入农村、企业为基层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今年5月,景宁抽调科技、司法、农业等25个县直机关部门的300多名党员干部和县首届拔尖人才、科技新秀组成增收、创业、法律、医疗等12个服务团统一入驻“流动服务超市”,并通过调查摸底列出了100余项实用性服务菜单,让农民自主选择创业项目,由党员干部负责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 与此同时,由该县党员干部组成的“企业服务团”还为基层企业提供免费的政策、技能等咨询服务。短短一个月间,“流动服务超市”已经深入各村、企业发放资料3.6万份,接受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并送出了价值6万多元的实物。 立体式培训 提升发展层次 开办超市,是景宁人异地创业的首选之一。目前,仅在北京和天津两地,发展超市业的景宁创业者就已经超过了1.6万人。然而,随着创业人数的不断增多,超市管理模式家庭化、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也日益显现。 针对现状,景宁创新思路,制定了“立体式培训”的创业升级方案,组织专业讲师团赴北京、天津两地为景宁籍超市经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在今年4月举办了“‘奋进跨越,我先行’景商(畲商)创业创新能力论坛”,邀请经济学专家为景宁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办专题讲座,并组织部分创业者代表赴宁波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今年5月,该县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坛举办了“首届超市景商创业创新能力提升班”,通过名师授课、案例分析、参观名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更新景宁创业者的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同时,景宁还计划利用5年时间深入实施“景商(畲商)创业创新能力培训计划”,培训近千名景商,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数量优势向全民创业的技术优势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