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深化拓展“树新形象 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专辑之二十三】
景宁县采取分类帮扶方式
提高创业创新结对联系实效
景宁畲族自治县在创业创新结对联系活动中,根据结对联系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分类帮扶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结对联系对象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一是采取思路帮扶方式,帮助理清创业创新发展思路。通过上门走访、座谈分析、问卷调查、资料查询等方式了解掌握结对联系村、企业在创业创新中的优势和不足,摸清制约结对联系村、企业创业创新的关键问题,帮助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找准一条适应结对联系村、企业发展的新路子。如:县委书记武昌在结对的双后岗等畲族村调研时,相继召开民情恳谈会、乡村干部座谈会、形势分析报告会等会议,规划双后岗等畲族村落的发展,提出要把畲族文化建设融入到村庄整治和农家乐等产业发展中,争创全县民族区域发展的样板村。目前,该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共帮助结对联系的基层单位制定发展规划58个,提出发展思路、建议300多条。
二是采取项目帮扶方式,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帮助结对联系的基层单位申报项目,根据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优先安排能让农民增收、惠及群众实际利益的项目。抓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引导、项目服务、资金扶持等工作,力求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帮助结对联系的基层单位申报了下山脱贫、交通基础设施、饮用水工程、效益农业、特色产业等各类惠民项目50余个。
三是采取资金帮扶方式,帮助解决创业创新资金瓶颈。提供援建资金,帮助结对联系的乡镇、村、卫生院、学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生产资金,帮助结对联系的经济薄弱村、种养业农户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提供发展资金,帮助结对联系的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优势产业、农林示范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发展空间。全县各结对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已为结对联系单位提供帮扶资金300多万元。
四是采取技能帮扶方式,着力培育创业创新人才。发挥结对主体单位人才、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向结对联系单位提供人才、信息服务和科技、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帮助提高结对联系单位农民群体、企业职工的思想素质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着力培养开发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业本领的乡土人才和外出创业人才。
五是采取结对帮扶方式,破解低收入农户增收难题。把结对联系活动与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扶贫帮困制度相结合,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走访慰问去年结对的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继续为他们提供发展资金、生产资料、就业培训等各项帮扶,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该县还发动各乡镇(管理区)对年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农户再次进行调查核实,建卡立档,进一步发起其他干部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活动。
青田县扎实推进创业创新结对联系工作
青田县围绕结到关键点上,帮到关键点上的目标,努力了扩大结对面,扎实推进结对联系工作。
一是广泛调研摸底,找准结对联系的切入点。该县各级领导干部在前期蹲点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农户、企业,向群众、企业主、社会各界人士等了解情况。走访了727个自然村3661户农户,召开了798次民情分析会、恳谈会,同时以打电话、面对面交谈等形式,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1923条,进一步了解了群众的需求。该县把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统一进行归类,分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村容整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帮扶、基层教育发展、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10个层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结对帮扶工作。
二是系统整合资源,扩大结对联系的辐射面。该县在传统结对联系的模式上,注重统筹社会资源,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网状”结对联系体系。在县级领导层面上开展“八联”,即每位县领导每人负责结对联系一个乡镇、一个示范村和贫困村、一个示范户和贫困户、一家企业、一所学校、一个重大项目、一个信访案件及一个调研课题,目前,该县31名县领导分别与32个乡镇、32个示范村、32个贫困村、64名示范户、64名贫困户、31家企业及57所学校结成了对子。在机关干部层面开展“一联一”,即全县机关干部每人至少结对一名低收入农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目前,该县已形成了2966对干部与贫困户的“一联一”结对模式。在侨界层面开展“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积极发动广大华侨扶持生活困难的群众和基础薄弱的村,迄今为止,该县已有127个侨团结对21个乡镇的85个行政村,512名华侨结对1086户困难群众。在企业层面开展了“百家民营企业连百村”活动,营造社会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浓烈氛围,达到“村企互动、合作共赢”,目前,该县共有102家企业与436个行政村结成了挂钩帮扶对子,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
三是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结对联系的实效性。结对联系要求以切实为基层、为群众解决问题为目标,做好求真、求实的具体动作。县领导在“八联”过程中,帮助联系乡镇和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指导和总结示范村工作,帮助企业、学校和贫困户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解决群众反映大的重点疑难信访案件,目前,该县四套班子领导已为乡镇和行政村落实帮扶资金412万元,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45件,化解矛盾纠纷65次。2966名机关干部在与贫困户结对联系过程中,针对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通过经济帮扶、产业帮扶、技术帮扶、就业帮扶等多种分类帮扶方式,积极为低收入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实现持续增收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该县各机关干部为低收入农户落实帮扶资金859万元,落实帮扶项目735个,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799件。
龙泉市扎实开展“科技下乡”创业创新送服务活动
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中,龙泉市科技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切实做好创业创新送服务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采取“科技服务月”形式送科技下乡。从4月起,龙泉市共组织科协、农业、林业、水利、计生和人民医院等部门17大类的科技人员到19个乡镇(街道)、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开展以春耕备耕生产指导、灾后生产自救、农业生产调查等为重点科技指导服务活动,全力做好助农扶农工作。活动中全市农技干部下乡共300余人次,举办了科普宣传和咨询活动5场次,共举办科技培训班6期,培训各类人员1250人次;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1000多份接受群众咨询约5000余人。
二是采取“结对科技示范户”形式送科技下乡。组织开展“百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联企业”活动,农技人员共与73个农村科技示范户进行结对帮扶,同时农技人员还与32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结对,通过结对为农业基地、企业和大户提供科学的种养技术和知识。
三是采取“下乡咨询”形式送科技下乡。在全市各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中,共有40多名专家到全市各乡镇(街道)举办“科技下乡咨询”活动,活动中农技专家把精心编写的茶叶、蔬菜、粮食、食用菌、畜牧等技术资料和2008年粮食扶持政策明白纸,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积极为农民解疑答难,推广农业新政策、新技术、新知识,活动共接受农户咨询2600多人次,发放资料10000余份。
四是采取“帮扶低收入农户”形式送科技下乡。把科技服务活动与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扶贫帮困制度相结合,科技人员共联系结对帮扶3个行政村,参与3 个村低收入农户的结对帮扶活动,为他们提供发展资金、种养技术、开展技术培训等,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五是采取“技术培训”形式送科技下乡。组织人员对全市35个茶叶、蔬菜、毛竹、粮食、食用菌、畜牧、淡水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示范村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根据每个村产业特点,分别选派技术专家到村进行为期一年的技术培训,每名技术专家根据各村产业特点到村组织技术培训15次,指导生产15次,每个村共培训新型农民40名,全市共培训14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