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丽水市商品交易市场“十二五”发展布局研究》 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根据市政府部署,丽水市工商局牵头开展《丽水市商品交易市场“十二五”发展布局研究》课题调研。经过前期多方准备和努力,现已形成《丽水市商品交易市场“十二五”发展布局研究(征求意见稿)》。为使调研工作更加规范、客观、有深度和前瞻性,使我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和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合我市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现诚恳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人、来信、来电话或电子邮件,提出您的真知灼见,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将听取专家建议后纳入。修改意见请于2009年9月1日前反馈到市工商局,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此,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陈洁 电话:2298707 传真:2119321 电子邮箱:cindy6627@163.com 丽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2009年8月28日 丽水市商品交易市场“十二五”发展布局研究 (征求意见稿)
商品交易市场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对于促进商品流通,加快城市化进程,繁荣现代服务业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宏观指导,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为《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供参考,特开展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布局研究。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商品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市场建设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我市位于中国东南丘陵的腹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2万,辖9县(市、区),194个乡镇,是浙西南的中心城市。“十一五”期间,我市商品交易市场茁壮成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115个,市场成交额近133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22.6%,年均增长率7%(见表1―3);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7个(超10亿元4个),年成交额85.3亿元,占全市市场年成交额总数的64.13%。庆元香菇市场和松阳浙南茶叶市场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市场。丽水市粮油副食品市场、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和青田县石雕工艺品市场被认定为浙江省区域性重点市场(见表4)。 表1:丽水市2008年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市场总数 (个) 经营户总数 (个) 市场成交额 (万元) 交易额超亿元市场数(个) 莲都 20 2795 557773.2 3 青田 18 863 127966 2 缙云 30 4900 157514 2 龙泉 12 1070 88492 1 云和 7 757 31587 1 景宁 4 1098 49852.8 2 遂昌 6 1288 34566 2 松阳 11 608 126531 2 庆元 7 634 155700 2 总计 115 14013 1329982 17 表2:2008年丽水市商品交易市场分类市场比例
表3:丽水市“十一五”期间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情况
表4:丽水市“十一五”期间省重点市场和区域性重点市场年交易额发展情况(单位:万元) “十一五”期间,我市市场发展的特色和成果主要有:一是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建设由国有投资为主,逐步向由政府引导扶持,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转变。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较好地解决了市场建设融资难问题,加快了建设速度,提高了营运管理水平,上档次、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开始涌现并逐步成熟起来,市场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大。二是市场结构优化整合。丽水市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起步阶段,90年代的初创发展阶段和21世纪初期的自我调整阶段,市场种类由单一的农贸市场向大型农批市场和专业市场方向发展。三是特色市场初具规模。丽水的市场已逐渐向专业特色市场方向发展,目前已拥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如市场与产业已形成一定互补作用的松阳浙南茶叶市场、青田石雕工艺品市场和庆元香菇市场等。此外,以网上市场为代表的新型市场也渐次崭露头角。 近年来,我市市场建设力度逐年增大,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各类专业市场开始出现并活跃起来,但由于我市产业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格局,产业布局极为分散,市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市场与产业的互补互促作用尚难以充分体现。而且市场建设的步伐始终受到经济整体水平和区位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体现在:一是市场种类不全,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市场功能退化,难以满足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市场辐射范围小,跨区域的外向输出动力不足,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弱;三是市场缺乏长远规划,市场品位和档次有待提升;四是以网络市场为代表的新型市场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十二五”市场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 我市自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推进“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综合实力大提升、经济结构大转型。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7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05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0.5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58.2:21.5: 20.3调整为11.6:46.5:41.9。截至2009年6月,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2%,比2000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我市商品交易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一是市委、市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提升发展十分重视,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作为丽水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更广阔的空间。 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据统计,2008年全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的门槛,达到3166美元。根据国际发展经验,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台阶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多元化投资主体举办市场为我市商品交易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 三是丽水的市场发展弱势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市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省内其他市(县)相比有很大差距。以义乌市(县级市)为例,义乌市人口约为丽水市的80%,面积仅为丽水的6.3%,但其2008年的市场成交额达381.8亿元,约为丽水的三倍。差距表明我市市场发展潜力大,拉升空间十分广阔。我市可以借鉴温州、义乌等地市场培育提升的经验,做好市场发展布局规划,为实现市场的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 四是丽水的特色产业、生态优势和日益优化的交通环境,为市场的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城市化进程将继续高速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地位更加凸显,为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的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完善、加强监管、保障安全”的总体要求,以整合市场资源、优化结构和布局为主线,以改造市场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创新市场发展理念、服务功能、交易方式和经营模式为核心,全面提升市场流通业态,把我市建设成为浙西南商品物流中心,不断提高全市商品市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我市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丽水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市场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市场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需要为根本。注重满足生产者正常生产的需要以及居民日常需求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商业服务环境。以市民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取向,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为广大百姓提供丰富的商品、优良的服务,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体现市场布局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二是协调一致的原则。坚持市场建设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相适应。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坚持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及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原则,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快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市场软硬件水平,体现城市总体建设的预见性,加快城市升级换挡的进程,提升城市品位。 三是带动发展的原则。坚持市场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功能之一就是为制造业的集聚、升级提供发展空间。因此,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坚持市场提升与产业升级相适应。在商品交易市场规划中,必须紧紧依托本地产品,以工带贸、以贸促工,更好地服务和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市场与旅游、商贸、信息、会展、节庆等产业的结合,形成商品市场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流通效率,商品交易市场规划要注意优化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 四是主体多元的原则。坚持市场建设中的政府导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鼓励非政府组织、个人积极参与市场运作,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制订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确定设施标准、提供良好服务、规范经营秩序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推进商品市场 有序、健康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优化各种要素资源配置,实现商品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五是创新发展的原则。坚持市场功能模式与时俱进,创新市场发展理念,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市场交易方式,改革市场经营模式,提升市场经营业态,推进市场流通现代化,全面提高市场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二)发展目标 1、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农贸市场。根据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加快推进我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改变农贸市场设施简陋和“脏、乱、差”状况,努力把农贸市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购物方便、卫生安全、群众满意的购物场所。 2、培育扶持一批重点专业市场。依托交通区位和产业资源优势,引导市场加大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投入,推进市场经营模式、流通业态全面升级,增强市场集聚射能力、产业带动和综合竞争实力。重点培育建筑装饰材料、农产品批发、粮油批发、汽摩配、二手车市场等一批具备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市场。 3、整合升级一批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加大对现有市场的整合力度,有效利用基础资源提升市场整体水平,重点培育1-2个与现代流通业态接轨、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批发、零售市场。 4、推进发展一批新型市场。利用“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的独特自然资源,培育长三角和海峡西岸枢纽旅游市场,重点培育多个集散中心,农家乐信息服务中心等。结合林权、农田流转,股权、商标权转让、质押等,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推出有形的金融服务超市,为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解决融资难题。运用好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相关政策,结合丽水摄影、油画、广告等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为创意市场提供发展空间。根据各县(市)实际,打造“华侨总部”咖啡美食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木制玩具一条街、剑瓷一条街等新型市场。 5、重点建设一批品牌市场和星级市场。按照“信用浙江、信用丽水”和“品牌立市、品牌兴市”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批规模大、信誉高、影响力强的市场品牌。新培育1-2个全省重点市场和1-2个全省区域性重点市场。重点市场上市商品注册商标率达30%以上。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占全市市场的比例达35%以上,其中四星级、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超过3家。 综上,到2015年,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0%以上,年成交额总量达210亿元,亿元以上商品市场个数超过20个。 三、“十二五”期间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根据我市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特色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流向的实际需要,打破行政区划,整合区域市场资源,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相互补充的市场网络体系。 (一)空间布局的原则 一是产业匹配原则。新建市场应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块状经济、市场区位优势进行布局。 二是合理布点原则。城市中心区以内的大型、中型生产资料、工业品批发市场,应结合城市规划逐步调整迁出城市中心区,规划在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和城乡一体化地区的村镇,实现大型批发市场郊区化、园区化。 三是满足需求原则。零售市场应结合城市规划,适应居民生活需求来布局,其中农贸市场应以方便消费者购物为前提,充分考虑周围人口居住情况和市场的服务半径,实现农贸市场社区化。 四是科学配套原则。大型、中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应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等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促进市场与工业、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结合,融入现代物流。 五是数量控制原则。严格控制同一经济区域内的市场重复建设,控制无规模的市场盲目发展,避免市场资源浪费与无序竞争。对原有盲目发展、不景气的市场,要通过功能转换进行调整改造。对已经走向衰退、浪费社会资源、污染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市场,要限制淘汰。 (二)空间布局定位目标 根据上述空间布局原则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优化调整和合理确定市场区位布局: 莲都:要充分利用信息发达、商流集聚、物流枢纽等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主要发展一批具有辐射力的建筑装饰材料、农产品批发、粮油批发、汽摩配、二手车、模具、生产资料、信息数码、家私居室用品等专业市场;推进青年创意创业市场、金融服务超市、美食一条街等新型市场建设前期工作。 青田:利用石雕工艺品产业优势和“侨乡”身份,以及与温州毗邻的区位条件,构筑“华侨总部”,主要发展石雕工艺品市场和消费品综合市场; 缙云:利用机床工刃具、节能灯管等支柱工业的优势,主要发展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 龙泉:利用龙泉宝剑、青瓷、食用菌和旅游等产业优势,主要发展特色旅游工艺品市场及浙闽赣省际边贸市场。 云和:利用木制玩具产业优势,主要发展木制玩具市场; 景宁:利用黑木耳、高山蔬菜等产业优势,主要发展畲乡特色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遂昌:利用竹炭、建筑五金制品等产业优势,主要发展工业消费品市场; 松阳:利用茶叶、不锈钢管等产业优势,主要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 庆元:利用香菇、竹木等产业优势,主要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浙闽省际边贸市场。 四、“十二五”期间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 (一)农贸市场 以居住人口分布和交通流量等为主要依据合理规划市场布局,力争达到2万居住人口、500~800米服务半径设置一个农贸市场的标准。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市场设施,城市和重点集镇基本消灭简易棚市场。进一步提高农贸市场档次和水平。鼓励引导城市农贸市场专辟超市交易区,实行净菜和标准化商品上市,探索农贸市场与超市化相结合的路子。引导市场举办者借鉴超市的理念,人性化、个性化地设计市场。根据不同商品的特点,合理设置相应的商位设施,逐步扩大商位面积,引导从摊点式向店铺式发展。设置独立、封闭的活禽区。科学设置进水、排水、排污、供养、通风系统,保持干净干燥的室内交易环境。配置冷藏库、冰库、保鲜库等保鲜设备,配备电子秤、公平秤、公示栏、检测室等保障设施。 (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依托丽水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培育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产地型市场、集散型市场和分布合理的农贸市场相配套的农副产品批发网络。根据大中城市和集镇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城郊培育一批主要供应市区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交通枢纽地带,培育一批集聚我市优势农副产品并向市外输送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同时,按照“市场农户”的思路,鼓励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主办单位和经营大户,在本地或异地设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扩大市场腹地,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三)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 推动专业市场与产业互动发展。围绕专业市场发展现代产业区块或工业园区,构建流通业与制造业相互融通、紧密关联的区域经济体系。引导市场经营大户发展工业,推进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依托大型专业市场举办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节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市场举办者组建进出口公司,为经营者提供进出口贸易代理业务,与国外大贸易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货源。鼓励经营者组建贸易公司,积极吸引境外客商到市场采购商品,支持大型批发市场到省内、省外、国外设立展销中心、分市场。 (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能够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升级,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原有的建材、汽配、家具等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拓展功能,增强集散力,提升市场档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产业优势,发展一批与相关产业衔接配套的生产资料市场。调整、优化现有生产资料市场结构,实现更大规模的行业集聚,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根据所经营生产资料的特点和经营者的需求健全各项配套设施。大型生产资料市场要建立具有现代化仓储设施,扩大储运能力,并配套建立不同层次的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其物流配送服务功能。深入探索生产资料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多种销售方式,发展直达供货,逐步推行中远期合约交易、国内外厂商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新型工商关系,使我市成为一定区域内生产资料的商流中心。 (五)其他商品交易市场 1、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引进新型商业模式,改变地摊式、柜台式等传统经营业态,引导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商务模式进入市场。促使商品交易市场及其经营主体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交易市场的步伐,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换代,从而加速商品交易市场的信息化进程,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以应对来自各种新业态的竞争。 2、丽水特色市场。利用丽水“人无我有”的产业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集群)、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信息数码产品市场等,丰富市场种类,增加文化内涵,拉动市场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综合实力。 五、“十二五”期间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重点 (一)省重点市场 1、松阳浙南茶叶市场。建于1993年,面积为6.7万平方米。2008年成交额6.2亿元,是中国绿茶集散地。发展目标:以浙西南茶产业为依托,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信息系统和检测系统的建设,整合资源,使市场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培养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筹建物流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启动网上交易等交易方式,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竞争力。争取到2015年交易额达15亿元。 2、庆元香菇市场。建于1991年,面积为1.8万平方米。2008年成交额10.28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中心。发展目标:进行全面整顿提升,破解市场停滞发展的难题,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市场软硬件的改造提升,完善信息网络,完善停车相关配送服务设施,引进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手段,建设物流(会展)中心,促进品牌国际化,物流国际化。 (二)区域性重点市场 1、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建于2002年,面积为4万平方米。2008年成交额19.37亿元。发展目标:根据市场总体布局和大宗商品经营特点,恰当划分经营片区,建设成为集批发、零售、仓储、物流、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副食品市场,争取到2015年交易额达30亿元。开展市场二期扩建工程,二期用地2.7万平方米。 2、青田县石雕工艺品市场。建于1999年,面积为1.2万平方米。2008年成交额1.37亿元。发展目标:继续挖掘市场潜力,注重石雕艺术文化包装,继续加强广告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影响,组织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参展参评,鼓励市场内名家、名师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作品展示会,提升青田石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之成为丽水的特色名片市场。 3、龙泉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建于2009年2月,面积为2.3万平方米。发展目标:构筑农产品检测检疫中心、信息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和标准化加工中心,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努力建设成为辐射浙闽赣区域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到2015年交易额达15亿元,力争成为省区域性重点市场。 4、丽水市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建于1994年,面积为2.7万平方米。发展目标:鉴于交通、仓储等条件的限制,现老城区粮油副食品市场已无发展空间,今后5年应在城郊结合部建立粮食储备物流中心,减少市场内部物流量,并通过资产置换等形式将批发功能转移出老城区,原市场调整为以零售为主的副食品市场,以利于长远发展。 5、丽水市建材市场。将于2009年9月开工建设,面积为14.7万平方米,发展目标:建设集建材交易、配送、仓储、运输于一体的丽水市最大、品种最齐全的专业市场,2010年建成使用。争取到2015年交易额达15亿元,成为省区域性重点市场。 (三)农贸市场 整体发展目标:加快城市新区农贸市场建设,做到与城市同步发展。整治规范农村(街道)小菜场,取缔马路市场,改变“脏、乱、差”的市场环境,加快市场提升改造,加大市场软硬件提升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摊位布局,加强弱电监控系统、电子显示屏、检测仪器等配套设施,争取到2015年,各县(市)城区1个以上农贸市场达到浙江省农贸市场3星级以上标准。 (四)其他市场 1、丽水市联城果蔬批发市场。规划用地3.3万平方米,地点为莲都区联城区块。规划目标:依托全市各县(市)农副产品资源,成为浙西南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和集中交易外销平台。 2、丽水市南城果蔬农贸交易市场。规划用地约13.3万平方米,地点为市开发区富岭街道区块。规划目标:建设成为外地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进入丽水市市区、南城及下属各县(市)的批发交易平台。 3、丽水市汽车交易市场。一期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二期用地11万平方米,地点为莲都区岩泉专业市场区块。发展目标:以汽车4S店为核心,积极引进中高端品牌,形成全市汽车集中交易区域。 4、丽水市家具市场。规划用地9.2万平方米,地点为莲都区岩泉专业市场区块。规划目标:打造丽水本地家具制造企业销售展示平台,同时引进高档家具品牌,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家具产品的不同需求,2011年建成。到2015年年交易额达5亿元。 5、丽水市汽配市场。规划用地5万平方米,地点为莲都区岩泉专业市场区块。规划目标:利用丽水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建设集汽配贸易、展示销售、维修检测、信息咨询为一体的全市最大的汽配专业市场,推动丽水汽车、汽配行业的发展。到2015年年交易额达5亿元。 6、二手车交易市场。规划用地20万平方米,地点为莲都区南城区块。规划目标:利用丽水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建设二手车交易市场,推动二手汽车交易规范发展。到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7、特色旅游商品市场集群。整体规划目标:结合各地产业特点和节庆效应,分别形成小吃、剑瓷、木玩、竹木、畲族风情等特色商业街区,争取到2015年,基本形成“一县(市)一市场”的市场集群。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织建立由市政府直接领导,工商部门牵头,发改、国土、建设、财政、经贸、消防等部门构成的丽水市商品交易市场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相关规划、建设、改造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 (二)投资性政策 1、加大市场人才培训的力度 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素质。举办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学习班、培训班,全面推行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市场管理和经营人员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品牌意识、环保意识等,着力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市场专业人才队伍。 2、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支持各类市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市场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市场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利用现货市场的优势,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网上市场,集聚产品价格、供求等信息,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优势互动。 (三)支持性政策 1、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优惠政策 落实省、市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信贷等方面继续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合理确定税费额度,规范税费收取。逐渐增加市场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市场信息化建设、市场品牌建设、市场物流基地建设、市场安全质量体系建设。 2、加大对省市重点市场的扶持力度 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资金用于支持省市重点市场的建设。各级政府要针对省市重点市场出台新的“一场一策”和发展规划,在市场改造提升、配套设施建设、信贷、股票上市、举办会展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四)引导性政策 1、理顺市场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理顺市场管办脱钩后的管理体制,继续发挥工商部门对市场的培育指导的主导作用,区分不同类型商品交易市场的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实行不同的培育指导办法,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市场当好指导者。 2、加强对市场业主的指导与管理 在不断提升改造市场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强对市场业主的指导与管理。为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市场业主要担负起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提供高效服务和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能。特别是农贸市场事关千家万户,市场业主要实实在在地承担起保证食品安全等管理职责。 3、加大对市场建设的调控力度 发挥政府对市场建设的调控职能,对市场建设项目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建设的整体规划进行严格审批。对符合规划的商品市场给予支持,对于不符合规划的市场项目不予立项。对于现有的市场应加强指导,并根据规划要求进行逐步结构调整。 (五)其他相关政策与措施 1、调整和完善政策功能 强化政策对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引导、规范、调整和促进功能。功能定位着眼于保障大型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的建立,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中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 2、鼓励多样化市场交易 鼓励市场经营者在采取现金、现货、现场等传统交易方式的基础上,采取非现金结算、信贷、担保等现代交易结算方式和手段,实现市场交易多样化。特别是要鼓励市场经营者充分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逐步开展电子及网络交易,将虚拟市场与现实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3、鼓励市场品牌化建设 鼓励和帮助市场经营者自创经营品牌,注册市场品牌,提高市场品牌的知名度。鼓励市场举办者引进品牌商品,吸引名优品牌企业到市场开设专营专卖,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企业直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市场建立品牌战略联盟,提高商品质量和品牌化程度。 4、鼓励市场构建信用体系 围绕“诚信丽水”建设,开展市场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指导市场建立经营者信用记录数据库,引导经营者积累信用资产,提高市场主体诚实守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扩大市场诚信度和信誉度,建立起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进一步推进我市商品市场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5、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大力发展与市场相关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流通效率。依托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大型批发市场构筑集约化、信息化的配送中心和配送体系,建立以市场为依托、高度整合的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