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样本一:
丽水经济开发区 水阁区块全面启动
2002年3月,丽水经济开发区水阁区块正式启动建设,标志着南城开发建设全面推开,“一江双城”城市规划开始实施,丽水新型工业化进程进入了新时代。
丽水经济开发区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根据“一江双城”和“城市南进、产业东扩”的发展规划,丽水经济开发区进一步确立了建设产业核心区、城市功能区、体制创新区、生态示范区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工业产值从2003年的1.88亿元到2009年的151.5亿元,连年翻番。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合成革、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生物制药等产业集聚。
2009年12月22日,在海南博鳌召开的“亚洲博鳌·中国品牌年度盛典”上更是传来喜讯,丽水经济开发区被授予“亚洲博鳌·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省级开发区”和“亚洲博鳌·华东区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荣誉称号。
样本二:
丽水林权制度改革 走在全国前列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了林业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贷以林权为抵押物的两大难题,有力推进了“三农”发展,走出了一条全国林改看丽水的创新发展之路。
2007年,遂昌县云峰镇清水源村林农陈根林用45亩山林作抵押,贷了10万元。利用这些资金,他种植了30余亩香榧,还发展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让陈根林把一张张小小的“叶子”变成了一沓沓的“票子”。
“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银行’。”丽水山区百姓说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实惠时,总爱用这个生动的比喻。
在林权制度改革之前,丽水林业曾陷入“两危”,即森林资源危机和资金危困,林农长期捧着“‘金饭碗’讨钱”,守着“绿色银行”过穷日子,林业经营效益低下。同时,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长期存在“林农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矛盾。
从2006年开始,丽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新模式的实践。2009年度全市放贷总额占全省总量的73%,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6万笔10.1亿元,并创新和推广了“林权IC卡”贷款模式,率先破解了生态公益林抵押贷款难题。
样本三:
丽水全面实施康庄工程
2003至2010年,全市大力实施康庄工程,投入资金53.5亿元,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了等级公路通达,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莲都区仙渡乡岭头村位于海拔800米的山头上。这个村从1996年就开始发展水果种植,虽然收成一直不错,但是由于村里交通不便,“手里捧着金饭碗却用不上”。
2003年村里开始修建康庄公路,在2005年建成通车。路一通,岭头的桃子卖火了,各地的客商都跑到岭头来收购水果。以前村子里不见一辆汽车,现在大卡车一辆接一辆,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多辆。
“现在到我们村来收桃子的客商,不仅有来自宁波、温州、上海、义乌的,还有福建厦门、泉州的,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卖桃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高了,很多人都买了小车,盖了新房。”村民周谢人指着几幢新建的别墅式房子说,现在村里人的生活是越过越红火。
2009年,青田修通了万阜乡路段。康庄工程修通后,不但行车里程大大缩短了,而且该地的高山蔬菜还可以更便捷地供应温州的农贸市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2010年,全省最偏远的行政村庆元县官塘乡山头村通上了康庄公路。这不仅使村民们告别了祖祖辈辈走山路的日子,而且还盘活了村里的1000多亩毛竹林,给村民致富增添了信心。
……
类似的例子,在丽水举不胜举。康庄工程不仅给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改善乡村交通环境,而且还带领丽水广大乡村人民走上致富路。
样本四:
丽水农村危旧房改造 惠及百姓
2009年我市全面启动农村危旧房改造,通过市、县、乡三级联动,强化政策、金融、服务三大支撑,农民建房“五大难题”得到有效破解,约26万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松阳县西屏镇北山村距县城仅2公里,一直以来,建房难是该村的老大难问题,几口人蜗居在一间老房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危旧房改造中,该村一举拆除了41幢旧宅空房,并给20多户急需建房的农民安排了地块,完成了村庄水、电、路、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曾是低保户的西屏镇北山村村民郭关娣一家5口,原来一起住在不到10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由于她和其中一个儿子身体不好,村里把他们俩列为低保对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去年村里提出了旧村改造的方案,他们家的旧房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三层半的小洋房。她说:“种田人没什么钱,若不是村里进行旧村改造,哪里盖得起这么宽敞的房子啊?没想到我们也能跟城里人一样住进先规划后建造的新村!”
西屏镇北山村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只是丽水如火如荼开展的农村危旧房改造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却充分体现出了这一政策深得民心,给农村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截止到2010年10月份,我市已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9483户,拆除危旧房建设占地面积106.7万平方米,新建房屋建筑占地面积84.2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2.4万平方米。其中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8769户;新启动114个行政村的旧村改造;完成投资额17.1亿元。
样本五:
丽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走在全国前列
我市扎实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村完成农户信用等级评价的地级市,较好地破解了新农村建设“缺在钱上”的难题。
龙泉市上垟镇村民叶群华早年创办了一家木头加工厂,每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都是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在信用评价中被评为AAA级信用户后,他拿着《信用证》试试看,想不到很容易就从当地信用社得到了5万元信用贷款,而且贷款利率优惠50%。他掐指一算,1年利息就可少支出1600元。叶群华兴奋地说:“现在,我的资金周转不再需要东借西凑了。想不到《信用证》还真管用,真的是我们农民创业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农民贷款难、融资难,一直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顽症。2009年初,我市全面开展农村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举全市之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三农”的信贷投入。
2009年,丽水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了“三大新跨越”:一是丽水市3453个行政村包括15000余个自然村的农户信用评价面达到100%,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行政村完成信用评价的地级市;二是在全国首创了市、县两级联网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了信息数据互通共享;三是丽水市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建档面达到了90.47%,也走在了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