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丽水撤地设市10周年(已归档) >> 盛世十年
丽水从生态文明“先行区”向“示范区”跨越
发布时间:2010-11-08 09:15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日报

  昨日,又一个周末到来。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伏叶村村民钟德余,在开办的农家乐里杀鸡杀鱼,忙碌着为来自上海、无锡等地的游客准备午饭。

  过去卖木头,如今卖风景。依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畲乡文化,钟德余一家如今在农家乐里的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把生态经济发展好,把生态环境优化好,把生态文化弘扬好。因山清水秀而闻名的丽水,近年来不但赢得“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今年还成为了全省首个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市委书记陈荣高表示,加快转变生态优势为竞争优势,“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努力实现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向“示范区”的跨越。

  丽水建设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舍弃百亿元工业项目,“驮滩的故事”已成为丽水发展的一段佳话。

  驮滩岛位于青田温溪,面积1300多亩,是企业家眼中的“黄金宝地”。几年前,温州一家大型不锈钢企业欲在岛上建设不锈钢制品基地,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至200亿元。然而为了保护瓯江“绿心”,青田县却对这百亿元工业项目坚决说“不”,选择与一家香港公司合作开发驮滩旅游景区,打造集度假休闲、绿色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宝岛”。

  在丽水,近年来已有232个不符合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丽水的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陈荣高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丽水的最大优势。认清自身优势所在,丽水在全国率先迈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2008年,《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统筹落实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三大任务”,做好生态保护、恢复、优化、建设“四篇文章”,实施生态产业、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五大工程”,我市明确发展思路,开始努力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丽水。

  2009年底,《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出台,全市95%以上的区域被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

  今年3月,我市又在全国率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量化指标考核。 

 

    根据《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全市9个县(市、区)的“一把手”立下了生态文明建设“军令状”,对辖区内的生态文明发展指标负总责。“天蓝不蓝”、“水清不清”,成为了各地各部门在发展的同时首先考虑的大事。

  在绿色理念指引下,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经济,成为了丽水发展的强大引擎。

  变山区劣势为优势,我市将目光瞄准低丘缓坡开发,拓展出广阔的工业发展大平台,绿色产业集群初步显现,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超1000亿元,逐渐发展成为长三角的绿色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全市至2009年底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牌农产品达344个,成为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近两年我市共成功创建8个“4A”景区,不仅成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还在3年时间里实现了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两个翻番。

  为保护山区原生态,我市还大力推进“生态移民”。近10年来,全市20万农民搬出大山,向县城和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开始了精彩的新生活。1000多个村庄消失在了青山绿水中,山上生态恢复,“猴子重新称大王”,成为了动物的乐园。

  目前,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已连续6年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丽水成为了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据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测算,丽水市年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效益总和达2229.1亿元,占浙江省生态效益的五分之一。

  好山好水能“当饭吃”,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丽水深入人心

  午后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庆元县安南乡小源村村民陈杨根站在加工厂的大门口,沐浴着阳光,静静地享受着机器传出的欢快叫声。

  而就在去年的这段时间,陈杨根还在为一笔发展资金急得团团转。陈杨根办有一家竹筷加工厂,过去由于资金困难,一直以低利润的竹筷毛坯加工为主。去年,他瞄上了利润较高的高档筷子,但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最终是林权抵押贷款帮我解了燃眉之急。”陈杨根说。以自己的25亩林地作抵押,他方便地从信用社贷到了5万元资金,投入工厂进行转型升级,如今企业年产值达到了100多万元。

  受惠于林权制度改革的,不仅仅是陈杨根一人。致力于破解林业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两大难题,我市从2007年开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少量的钱帮助了最需要钱的人,办成了最需要办的事。据市林业部门统计,截至今年7月20日,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已达到11.03亿元,惠及2.26万户农民。

  “青山变银行、活树变活钱”,这成为了丽水良好生态带给百姓的一大“生态福利”。

  好山好水真能“当饭吃”,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丽水逐渐深入人心。过去,山里人“砍木材、烧木炭、卖柴火”;如今,丽水人守护乡村美景,搞起了森林旅游,办起了农家乐。

  “今年接待游客的数量快到2000人了,这不,今天又来了一批。”在遂昌县王村口镇石笋头村,58岁的“老毛农家乐”老板毛树根乐呵呵地说道。5年前,毛树根放下砍树的斧子,依托当地国家“4A”级景区南尖岩的辐射效应,办起了拥有6个房间、能容纳30多人就餐的农家乐,如今年收入达到了7万余元。

  最新统计显示,我市目前已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185个,经营户(点)850多家。农家乐接待游客从5年前的54.95万人次,猛增到去年的386.42万人次。

  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受益,整治环境、保护生态也成为了丽水越来越多百姓的自觉行动。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深垟村,村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道路、房屋、古寨等基础设施进行翻修,打造起了一个极具乡村特色的“石头村”。在遂昌县湖山乡珠村畈村,村民喊出了“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的”口号,并在网络上承诺“村道上发现三个烟头,免费请你吃大餐”。在云和紧水滩库区,2000多位渔民改“下水”为“上岸”,退渔养水。在遂昌各大小河道与溪流边,199支村民护河队活跃地巡查着,主动守护河道生态。

  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环境改善了,丽水山村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夜幕降临,“十番古乐”从遂昌县石练镇上街村村民周金兰的院子中渐渐响起。这种隔三岔五就要上演一次的乡村文化派对,在上街村已整整坚持了3年多时间。悠扬的乐声,让村民女子十番乐队的成员无比享受,也让旁听的众多“粉丝”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