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2009年,全市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1507户,其中低保标准120%以下的困难户危旧房改造15603户,新建房屋比例达51.6%,拆除危旧房建筑面积225.9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启动旧村改造村242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农村“135”工程,培育中心村100个,实施300个旧村改造项目,其中新启动100个村,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万户。
成效:
危旧房改造
是破解农民建房难的“金钥匙”
桑亦球代表说,农村危旧房改造使很多农民受益,去年全市就改造了5万户,这是很好的成绩。
雷丽亚代表认为,农村危旧房改造,对于苦于建房难的农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它既满足了农民建房的需求,又拉动了农村消费,得到双赢。
谢泽民代表说,农村危旧房改造是一项真正的惠民政策,在农村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这几年来,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危旧房改造工程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吴登聪代表说,近几年,危旧房改造这项工程在农户之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鼓励了一大批农户改善住房条件,使农村真正来了个旧貌换新颜,无数农户成为该项工程的受益者。
农工党市委会委员在集体提案里指出,危旧房改造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是破解农民建房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金钥匙”。
刘新青委员说,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问题:
危旧房改造
还有一些问题要完善
危旧房改造让百姓得实惠,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谈及这项工作时,认为在规划、资金、政策、机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问题一:规划
农村危旧房改造的规划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刘新青委员认为,一是规划修编滞后,中心村普遍缺少建设用地指标,规划用地难安排。二是规划衔接不到位。农村危旧房改造规划与村庄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等项目之间衔接不紧密。三是规划起点较低。目前中心镇及周边村的旧村改造仍然按照普通农村标准进行规划建房,建设标准低,缺乏配套公共设施的规划。四是规划保护意识不强。村庄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片面追求居住环境的改善而盲目拆旧建新,未能对特色村和古建筑进行保护。五是规划缺乏特色。旧村改造普遍按建房通用图纸建造,没有地方特色,改造后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
问题二:资金
吴登聪代表说,房屋的修缮或者重建需要的资金,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是一笔大数目。事实上,真正参与危旧房改造的农户,往往不是最贫困的。按照现在政府补贴的力度来看,有一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农户,即使拿到了补贴也还是盖不起房,只能“望房兴叹”。
刘新青委员认为,建房资金缺口较大,存在村级经济薄弱,农民筹资困难以及对保持特色村和古村落而采取“修旧如旧”,而改造危旧房的补贴标准又过低的问题,挫伤农民参与危旧房改造积极性。
问题三:政策
谢泽民代表认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危旧房改造的住房建设贷款问题。许多农村百姓想借危旧房改造的机会改善住房,但有些较为贫困的农户,在取得政府补贴之后,资金仍然不足。这就需要金融贷款支持。但是目前,农村百姓想取得贷款非常不容易。即使能够取得,可以贷到的金额也很少。金融机构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对农户贷款建房上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这一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一批农户的建房积极性。
问题四:机制
刘新青委员认为,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相关部门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但可操作性不强。有的部门由于人手少业务指导不到位。有的部门由于利益关系,对涉及的基础设施迁移复建费过高,造成农民无法承受。二是村级组织实施力度有差异。三是政策限制难以突破。如跨村建房涉及户口迁入、土地置换等问题。四是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处理,往年建新房没有及时拆除旧房的“一户多宅”问题难以处理。
问题五:认识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有部分人对危旧房改造认识不足。一是为完成考核任务而改造。一些乡镇有意将旧村改造安排在常住人口很少的偏远山村,偏离危旧房改造促进人口集聚的目标。二是部分农户曲解政府意图。部分农户认为危旧房改造是“政府给钱让农民建房”,造成对政府补助资金额度期望值过高,甚至有意拖延进度以获得更多的补助资金。
九三学社市委会委员认为,农民的守旧思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机遇意识,政府以签责任状的形式把危旧房改造的任务落实到乡镇,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让农民觉得这项工作是政府的事,导致农民对政府补偿期望值过高,农民这个主体缺乏主动性和机遇意识,约束了工作的进展。
建议:
危旧房改造
这些建议和意见要听听
建议一: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九三学社市委会委员建议,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各乡、各村当地条件的实际,合理确定农村居住点数量、布局和规模,扎实做好农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做好两“规划”对接,力求两“规划”相一致。
刘新青委员建议,规划要把握宏观性、突出指导性、坚持前瞻性和注重衔接性。要体现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与村庄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等项目的有机衔接。
建议二:完善政策 创新方式
代表、委员们建议,切实把农村危旧房改造机制落到实处。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建议政府要出台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具体操作办法、农村宅基地调剂办法。对符合规划的宅基地可在规定条件下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以及土地置换等形式进行流转。建立和健全宅基地退出的奖罚机制,使农户退出宅基地后所享有的福利要大于持有宅基地时的福利,引导村民自觉退出多余的宅基地。要尽早突破政策限制瓶颈,如危旧房联片改造拆除的允许新建房屋面积大于原面积;跨村建房的,凡改造村有供地条件的,应批准申请农户建房;非农村户籍人口继承祖辈遗留合法房产利益应当予以保障。
建议三:畅通渠道 筹措资金
桑亦球代表建议,政府分期分批安排资金,以缓解改造过程当中的资金压力。同时,农村危旧房改造过程当中,宅基地很难安排,希望能够适当放宽用地指标。
雷丽亚代表建议,在危旧房改造当中,适当增加对农户的改造补助金额,解决他们的资金困难,或者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民贷款。
谢泽民代表建议,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危旧房改造农户发放住房建设贷款,支持危旧房改造。同时,各部门乡镇及村干部、受益的农民要主动宣传,引导农民主动争取金融贷款,缓解农民建房资金不足等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共同做好金融支农工作。
刘新青委员建议,各县(市、区)建立贫困户建房救济基金,用于对贫困户的补偿。整合现有各类支农惠农资金资源,进行捆绑,优先用于联片改造村。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中心村可进行宅基地有偿选位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建议四:因地制宜 有序推进
吴登聪代表建议,对每个乡镇的危旧房改造摊派硬性指标是不合理的。一味按照指标来实施,同样会导致补助资金无法落实到最需要的农户身上。另一方面,农村危旧房改造最应该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数量的问题。
九三学社市委会委员们建议,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好坏,村两委战斗力强弱,对危旧房改造项目意见统一程度, 村民建房意愿等进行分类指导,依照先申请后论证再确定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循序渐进,条件成熟一个,改造一个,改好一个,逐年有序地开展这项工作。
刘新青委员建议,要加强对政府资金使用方向的监管。明确政府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村庄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为无力改造的孤寡老人、特困群体提供安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