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于是,专门接纳民工子女就读的民工子弟小学,在我市应运而生。成立于1999年的育英小学便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所。10年间,它的变迁见证了丽水民工子弟小学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渐进式发展历程。
育英小学紧临天宁工业区,园区里聚集着众多微电机、制笔、皮革羽绒服装企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集散地”。暑期驻校值班老师范冬梅告诉我,她是2001年从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来到育英小学任教了。那个时候,全校只有163名学生、10位教师,其中考取了教师资格证的只有三四人。“现在全校27名教师、800多名学生,教师普遍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而且全都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带动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育英小学的外墙上贴着今年小学升初中成绩的喜报:2个班106名学生中有71名分别考上了莲都外国语学校、处州中学、梅山中学、括苍中学、天宁中学、花园中学。这个成绩让校长叶玉英感到颇为欣慰,她说:“我们的口号是要与公办小学竞争。我们六年毕业班的数学抽测成绩是86.39分,与一些公办小学相近。”
“像我们这一类的学校是没有拨款的,全靠学校自己养活自己。”据范冬梅介绍,9年前她刚到任时,一个月工资只有700多元,现在已经涨到了2500元,“‘五险一金’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原来就有的,今年新增了住房公积金。从今年9月1日起,学校将会为我们老师交齐全部的‘五险一金’。”范冬梅说。
现在校长叶玉英正在筹划建固定校舍的事。“1999年的时候,学校建在丽东二村,后来由于出租方的原因,校舍被收了回去。2003年的时候学校搬到了位于厦河门的丽水技工学校,由于旧城改造的原因,2009年的时候又迁往了天宁工业区,今年则是在紧靠天宁工业区的人民路上。”范老师说,“有了固定的校舍,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对学生也有好处。”
虽然目前民工子弟学校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争议,但叶玉英坦言:“如果没有我们在这里坚持办学,很多孩子可能会没地方读书”。2003年9月13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部委《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规定》,规定表示,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可以酌情放宽,地方各级政府要将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叶玉英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优秀,相信社会上对我们的看法也会逐渐改观。对我们而言,让每个孩子都能公平受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