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专栏(已归档) >> 文明播报
党旗红,青山秀,长濂长美绿中富
发布时间:2015-10-27 09:41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站在遂昌的东大门,东边是遂昌金矿,西边就是长濂村。

金矿是景区,长濂是家园。金矿是华东唯一,山村在丽水数以万计。就在几年之前,关于这一矿一村,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是一句话:遂昌金矿,绿洲中的黄金世界——很显然,金矿是“红花”,长濂是“绿叶”。

但现在,在美丽城乡建设中,家园同样成了漂亮的景点,长濂同样成为了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目睹了这里“党旗引领绿富美”“青山捧得金山来”的种种美丽蜕变,来到长濂的省、市领导纷纷为古村新貌与发展后劲点赞,“长濂为丽水美丽乡村建设,竖起了一面大旗!”

而且,根据长濂村的最新规划,他们同样有了一个足够出彩的新梦想——建好家园,力争成为首个美丽乡村建设中走出的5A级景区。

对此,市委书记王永康指示,长濂之美,在生态,在产业;在村居,在人文;在乡风,在党建。从长濂之美,可认真总结美丽乡村的丽水标准。

在此之中,生态是自然环境美,党建是基层建设美;产业带来群众增收致富美,村居让村容村貌美;人文让全村韵味悠长,乡风让今天和谐多彩。

有“古”有“今”,有“面”有“里”,绿中致富,长濂长美。

十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

长濂成了“美丽梦工场”

2006年7月27日,对于长濂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长濂村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长濂。看见这个正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小山村,四周郁郁葱葱,产业生机勃勃,习近平倍感欣慰,他勉励长濂村:“在保持原有特色前提下,要依托生态和文化,进一步做好村级规划,争取建成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文化名村’。”

当时刚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郑宗长,对这一嘱托牢记在心,并坚守这一“诺言”,带着长濂村两委铆足了干劲走“绿富美”的生态发展之路,这一干就是10年。

行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濂村,也迎来了发展最好的十年。

截至2014年年底,长濂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超1.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以上,年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4000元。

十年之后,长濂村还成了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小康建设示范村、全省文化示范村、丽水市最美乡村。

踏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长濂村就像被注入了停不下的“创新惯性”。这个小山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遂昌全县第一个进行村庄整治的村,第一个建设美丽乡村的村,第一个开出农家乐的村。

如今这些“第一”无一例外都成了“最好”。众多的“第一”与“最好”累积起来,2014年底,长濂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600多万元。

而这仅仅是开始。

这段时间,在长濂村,古文化街区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待这个总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建成后,长濂村的明清古建筑将连线成片。

“到时长濂村就将变成4A级景区了。”郑宗长说,“长濂村就像一个美丽梦工场,我们有能力不断制造美。”

种下一片绿终成百亩林

美丽生态夯实美丽乡村基础

九曲濂溪、群山苍翠。无论何时,走进长濂村,第一眼看见的,都是满眼的绿。

“这片绿,可是我们当年顶着得罪村民的压力,生生保护出来的。”郑宗长看着远山感慨,“如今,这片绿成了全村人的‘宝贝’,是长濂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坚实基础。”

二十年前,长濂村绝大多数村民都穷得叮当响,又没有营生出路,就把树砍了卖钱,或者当柴火烧猪食养猪。一年到头,猪养不了几头,卖不到几个钱,树却越来越少了。

眼见环境越来越差,村民却没有富起来,村干部们急了,日思夜想要给村里谋条出路。

一天,在村里的濂溪边,郑宗长和村里一位老干部边走边商议村里该怎么发展。看着清清的溪水和被群山环抱的村庄,郑宗长突然一拍脑袋“咱们村自然资源这么好,以前又是‘状元村’,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发展旅游啊!”“那可得先把环境整好。”两人一拍即合,迅速召集“两委”班子开会讨论,还分头搜集依靠旅游发展成功的村庄案例。

意识到旅游是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后,长濂村开始大面积种植阔叶林,改善生态环境。面对顽固的伐木者,村党支部将严格的禁伐制度写进村规民约。

这极有可能是遂昌乃至丽水境内出现的第一个“美丽村规”。像大部分新鲜事物一样,这事一开始并未得到村民理解。“靠种树就能赚钱?开玩笑吧。”不少村民还认为禁伐就是吓唬吓唬人,不屑一顾。

村民郑文尧当时就听不进去。近点的山坡,有人看着,就去远点的地方砍;白天不能去,就晚上偷偷去砍。

但郑宗长等村干部们格外坚持,道理同样很简单:“一棵树,你砍砍个把小时,我种种至少三五年。这笔账,每个人都得算明白。”

严查的同时,长濂村开始大规模在远近山坡上补种阔叶林。如今,当年种下的100多亩树已经长大成林。

强劲的“护绿新风”带动下,村民们的习惯与观念随之改变。

有趣的是,如今,郑文尧竟然成了村集体苗圃基地的种树好手,每月领3000多元工资,任务就是种好树,管理好苗圃。

十多年坚持下来,长濂村百亩苗圃基地茁壮成长,逐步发展为一项产业。村委主任张黎明信心十足地表示:“如今,一个地方建起来,三五天之内,我们肯定能绿化好。”

决不能守着青山一动不动

长濂走出美丽经济新路

时间倒回到2000年,此时的长濂村已经摘掉了“猪粪村”的帽子,村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班子的干事氛围也更加浓厚,村民致富的愿望极为强烈。

是该为村庄发展做点什么了。

“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也不能守着青山绿水一动不动。”村“两委”班子决定,要利用这片好山水让村民富起来。

当时全国上下大搞工业发展,民营企业500强的元立集团就在村子附近,依托元立发展工业其实是最便捷的发展方式。

“一时富不如长久富。”有几家企业有意购买长濂村的土地建厂房,村班子当即拍板“只租不卖”,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入股成立长濂经济开发公司,顺利完成4万多平米的厂房建设。现在,这些厂房出租给企业,每年租金近300万元。而原先在田间地头劳动的农民,如今大部分进入企业上班,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

随着人均收入从数百元飙升至上万元。2011年,郑宗长又带领村两委建起了遂昌第一个村级工业园,并建成了集生产用房、职工宿舍于一体的遂昌县工业园区长濂服务区,为村集体提供稳定收入来源。

2002年,长濂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在全县最早开始赚旅游钱。

为了实现全民共富,旅游开发公司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入股,村集体是大股东。公司成立之初,部分村民无钱入股,也有持观望心态的。村“两委”允许他们以山林或者古家具类实物折价入股。山林入股保护了生态,古家具入股相当于免费征集保护了民俗品。

郑宗华是第一批入股的村民之一,当年入股的本金如今已经翻了三倍以上。如今他还在公司里管基建,每月工资5000多元。

尝到甜头的村民,对村“两委”班子越来越有信心。此后,村里又以村集体名义筹资开发建设了鞍山书院、月洞家风、明清古建筑一条街等景点。其中,仅鞍山书院农家乐一项,每年营业额都在500万元以上,并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递增。这几年,村里每年都有新的项目上马,目前在建的就有美丽宜居工程、浙江省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农家乐精品村建设等多个大型项目。

如今,在长濂村,村民有四种增收方式,可以入股村里的经济公司和旅游公司拿分红,可以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增收,有的在村子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还可以开农家乐赚旅游钱。

村民鲍飞群最早靠卖菜为生,后来随着村子物业经济的兴起,她和丈夫双双进入元立集团的工厂里上班,两人工资加一块一年有10万元左右,逢年过节还有福利发。徐秋英则看中了村里的旅游前景,成为村里最早开农家乐的业主之一。她开办之初的5000元装潢资金是村里一次性奖励的。4间客房,10个床位,给她带来每年七八万元的纯收入,这是原来只在家带带孩子的徐秋英从未想到的。

从“猪粪村”到最美村

长濂因美致富更护美

满地跑的生猪,随处可见的猪粪,满天飞的苍蝇……十几年前,长濂村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走在路上都要捂着鼻子,很小心跳着走,不然就会踩到猪粪,别村的人提到我们村就摇头的。”村委会委员郑小芽回忆道。

但如今,在长濂村,不但随地可见的猪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各种绿化小品。

“如果没有富,那美只是空架子。如果没有美,那富也只能一阵子。”郑宗长说。

正是基于这个理念,从上世纪末开始,长濂村开始致力“造美”。

1997年,在全县几乎还没人搞村庄路面硬化的时候,长濂村从少得可怜的村集体经济中挤出一些资金,把村里的主干道都进行了硬化。

随后,村两委又开始在美化村庄上下功夫。设计新房,整治路网,安装体育健身器材,带领村民美化家门口,经过多年努力,长濂村村道更加整洁干净,村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个村,花300万元重金做村庄整体规划。郑宗长说,这事,估计除了长濂,也不多见。

“但这钱花得值!我们根据自然环境和村历史文化特征,专门聘请省古建筑设计院的专家规划村庄。所以你看,我们沿街房屋的风格都是统一的,不允许个人私自篡改。”为了将规矩落实到位,每位村民建房前需先给村委会交2万元保证金,房屋建好后必须按照村庄统一规划做好外立面方可退还押金。正因如此,长濂村新建的房屋中,没有一栋是与徽派建筑格格不入的“刺头”建筑。

传承书香遗韵

成就浙西南第一古村

一个村庄的发展可以有千百种形式,但其骨子里挥之不去的历史文化,却始终影响着它前进的方向。

长濂耕读氛围浓厚,一度被称为“状元村”,更有4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十年来,长濂村致力于在保护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村”。

《长濂村保护利用规划》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提升工程设计》等一系列保护历史文物的制度在践诺中应运而生,不但不破坏古建筑,还在里头做文章。按照统一规格进行农房外立面改造;重修长濂明清文化一条街,吸引了各地爱好根雕、奇石、书法、瓷器、剪纸等民间艺人入户,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的集散、展示和研究中心,带动长濂文化的崛起。

从2002年至今,长濂村启动历史文化村保护项目,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古民居。同时,村里还将20幢县城拆迁的古民居回收利用,转移到长濂村进行异地保护。“拆的时候要很小心,甚至每一根柱子都得标号,拆回来再按照标号重新组合盖回去,光这20栋老房子的转移,花了近两年时间呢,但能把这些古民居保存下来,值得!”郑宗长说。

如今,古文化、古建筑已经成为长濂村的最大特色。5座省级保护建筑和30多座明清古建筑基本完成修复。

此外,为了让“状元文化”精神代代相传,长濂村每年举办状元文化节,让游客在活动中感受状元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借着浙江省书法村的优势,每年暑期举办村民书法培训班、村民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全村村民共同参与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

从“打架村”到“和谐村”

乐享生活幸福长

每个月,101岁的吴小琴除了能领到政府的规定社保补贴外,还会额外领到一份村里发的1000元生活费。“真没想到我还能赶上村里这样的好时候,真的是享大福了!”身体健朗的吴小琴逢人就夸村里好。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就要让村里更多人享受到改革红利。”村委委员郑小芽介绍,村里对老人多一份关爱,除了逢年过节上门慰问,每个月都发放生活补贴:70岁以上老人100元,80岁以上老人200元,90岁以上老人300元,100岁以上1000元。这两年村里经济愈发好了。村“两委”正在商议要把补贴提高一倍。

每天晚饭后,81岁的吴香圆就兴冲冲地往村里文化礼堂赶。她每天都最早来开门。“跳跳‘佳木斯’,活动下筋骨,身体舒展多了。”吴香圆说,除了锻炼身体,吸引她的还有和村里姐妹们在一起热闹的那股快乐劲儿。

“以前我们村是出了名的‘打架村’,男人就喜欢打架、赌博,女人也不学好,现在可不一样了,大伙儿生活好了,都追求精神享受了,跳跳舞,多开心。”村里的文化员方慧凤说,村里每晚固定来跳舞的村民就有三四十人。今年的全县“三八”妇女节广场舞比赛上,他们村代表队还获得了乡镇组一等奖。此外每年举办“村晚”的习俗已延续了十多年,每一年,村民都会自编自导自演各种节目,上台露露脸,给村民和来村里过大年的游客逗逗乐。

生活顺心了,村民关系融洽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多年来,长濂村的上访率一直为零。

小山村里出了全国先进党组织

党旗引领长濂绿富美

在长濂之美中,美丽党建是最坚强的领导力量。

仔细打量长濂村,可以清晰地看见,伴随着美丽脚步,村干部们在一道成长。

1995年,村班子换届。在外做生意的郑宗长在村民邀请下回来竞选村委会主任。800多位选民,郑宗长最后以580多票当选。

但郑宗长这个“官”并不好当。“那会村里一塌糊涂,村集体欠账,村民打架赌博风气重,有些村干部也自顾自不团结。”张黎明回忆说。

为了“把村子领上正道”,新一届村干部们首先给自己立下两条规矩:第一,当村干部,不能只想着自己做事;第二,村里所有账目,全部公开。

第一条规矩坚持下来的头三年,郑宗长“毁誉参半”:普通百姓信服,但自己的亲朋好友开始埋怨:“一点好处不给自己人,这算什么鸟官。”

为此,在1998年换届时,郑宗长遭遇了“最严重”的“选举危机”:有亲属在内,都直言,决不再选郑宗长。

当知道自己最后得票超过600票时,郑宗长感慨万分:“其实头三年,我们没能力为村里做更多事。这说明,真正想干事的人,才是老百姓最想要的村干部。”

第二件事坚持下来的结果则是,时至今日,担任村干部整整二十年之际,郑宗长可以底气十足地宣布:欢迎每位村民随时查账。但凡有一笔不清的,我十倍赔偿。

自身硬起来之后,长濂村两委开始着力解决另外一个大难题:政令不畅。

在养猪一事上,村干部们的“敢碰硬”开始显现出来。尽管当时“猪要圈养”已经通过村民大会决议,但总有人置之不理。为了遏制这股风气,彻底摘掉“猪粪村”的帽子,郑宗长他们一合计,给每位村干部发了一根棍子。并明确要求,二人一对,村里打猪。谁怕得罪人,谁就不要再当村干部了。

点滴积累之下,如今,长濂村大小决议规定,令行禁止;长濂村几位村干部,人人敢于担责。

现在,长濂村党支部甚至定出了一条“最严规矩”:开会迟到一分钟,罚款100元,只能坐在迟到席开会。

针对党员推进项目不力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疾”,长濂村首创了“党员警醒室”,为每一位党员定期“体检”,对有“毛病”的党员进行约谈。

此外,村里还推行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度,设立了保洁监督、联系项目、文物保护等5类18个责任岗位,由村里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全部认领。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时至今日,在长濂32位党员中,除村民主任张黎明和医生郑素娟为夫妻外,无一例亲属关系。

在党建的有力引领下,这些年来,长濂村发展旅游、物业经济,丰富群众生活……无不风生水起。郑宗长说:“带领群众致富,这是基层党建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为群众带来幸福,我们的党建才会越来越坚固。”

耳濡目染之下,积极入党成为了长濂村村民的“最高精神追求”。据统计,目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村民就有4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