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12月10日,由浙江省作家协会、丽水市文联、丽水市文广新局、丽水市档案局主办,龙泉市文联、龙泉宝溪乡党委政府承办的作家吴利明《先遣队》与谢鲁渤《红挽幛》作品研讨会在龙泉市宝溪乡举办。陈克韶、嵇亦工、孙昌建、麻益兵等省内著名作家、评论家20余人出席研讨会。
《先遣队》一书是吴利明此前所著“血战东南”《挺进师》的姊妹篇,在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正式出版发行。全书选择了一九三四年七月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征到一九三五年一月兵败怀玉山作为时间节点,全面展现了先遣队一段段激荡风云的火红故事、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残酷战斗。吴利明向记者介绍,虽然创作的过程艰难,但铭记革命先烈与牢记革命先辈精神的力量一直支撑着他的史料挖掘与作品创作。他已经先后出版了三部红色题材的出版物,分别是2005年编著出版的反映丽水革命史的《红色旅程》、2007年策划编撰的《红军桥》纪念册和2009年出版的长篇军事纪实作品《挺进师》,《先遣队》是第四部。吴利明告诉记者,他创作的原因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先遣队、了解这支队伍,对中国革命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浙西南人民为抗战,或者是为红军长征的努力和付出。“不忘初心,以后还会继续写下去,为了感恩和缅怀革命先辈们为我们今天幸福日子的无私付出,更是为了让这种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长篇小说《红挽幛》作者为著名作家谢鲁渤。他是山东莱芜人,历任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浙江作家报》主编,《江南》杂志编辑部主任、执行副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他从先遣队的组建、转战到失败入手,着重表现身处其间的红军将领和士兵的形象与个性,作品在史实的基础上以小说的形式来展现,以大气洗练的笔触,激情抒写了一部有关人在战争中的命运之书,从历史的尘封中揭示英雄主义的光芒,抚慰战争所留下的巨大创伤。谢鲁渤告诉记者,《红挽幛》的主题就是其对先烈的缅怀,对那些不知名牺牲了的士兵的敬意,对人在战争中的不可估量性。“这本书的写作,就我个人而言,是一次无关乎是非立场的单纯心灵之旅,一次旁敲侧击的发问,自己给予自己的回答。我内心的红色情结,红色精神与革命先辈的优良精神都指引着我的创作。”
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昌建表示,《先遣队》《红挽幛》两部作品都凝结着作者吴利明与谢鲁渤的心血,他们的作品是用先遣队做出的伟大成绩来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的宝贵资料,是一部集历史与文学为一炉,资料性和通俗性于一体的作品。作品从“红色与绿色” “题材与体裁” “历史的宽度和纬度”等不同角度和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先遣队的历史。孙昌建说,吴利明与谢鲁渤两位作家为了收集资料,多次去各地寻访遗迹,查阅资料,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非常不易。而这本书史料详实,人物塑造丰满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神往,无论是从文学层面赏读也好,还是从党史宣传借鉴的角度考量也好,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嵇亦工说,在如今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炙手可热的现实生活中,两位作家选择了先遣队这一相对冷门、知者甚少的革命题材,可谓选材新颖,无疑是对我省红色文化的挖掘与补充。而两部作品的史料性与真实性非常强,反映了先遣队的革命历程,将这段红色历史,写成红色文学作品。读后让人感觉好像身临那段遥远的岁月,辉煌战斗历程的再现,清晰地映入读者的脑海。两位作家最大限度获取第一手宝贵资料,使作品呈现出纪实与虚构相得益彰的艺术特色,不仅是两部爱国作品更是两份永久的精神财富,来激励读者,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先遣队》《红挽幛》的故事、人物、结构和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大家表示,虽然两部作品不同的体裁,但对于先遣队的历史,都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体现作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两部作品都是资料性和通俗性于一体的作品,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教育不可多得的作品,极有存史、借鉴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