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原本被医生诊断只有三四年寿命的丈夫,现已整整活了20年。这,不能不说是生命和爱的奇迹。
从31岁到51岁,二十载日复一日的陪伴和照顾,她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亲爱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与责任——
张莲女不离不弃,二十年照顾丈夫无怨无悔。
他23岁,她22岁,彼此第一次相亲,便下决心风雨与共,与子偕老;
他32岁,她31岁,他重病长年卧床,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
他36岁,她35岁,他企图自杀希望她改嫁,她日夜看护不离不弃;
他52岁,她51岁,他说她给了他第三次生命,她说老夫老妻了说这个干啥。
四个人生片段,浓缩了一对农村夫妻的大半辈子。她对他,没有你侬我侬、浓情蜜意,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和沉甸甸的责任;有的,只是一个女人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重病的丈夫——尽管他们之间,从来没有互相表白,更没有说过一个“爱”字。
一个家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
累得倒头就能睡着
谢丽勇找来五块木头疙瘩,哪里痛,就抵在哪里。
这是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
故事的男主角叫谢丽勇,女主角叫张莲女,他们家住莲都区碧湖镇九龙村平三自然村。
29年前,经人介绍,谢丽勇和张莲女坐在了一起。初次见面,他觉得她脾气好,温柔;她觉得他勤劳肯干,有文化,帅气——他高中毕业,人长得文雅帅气,更重要的是干活不惜力气,是名种田能手。
第一次见面,他和她都给彼此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相亲很顺利,第二年他们就结婚了。
婚后的日子,他俩家里家外夫唱妇随,不知羡煞了多少旁人。说起他俩,村民都是竖大拇指的。
看到如此恩爱的小夫妻,也许老天都嫉妒了,硬生生地降下了磨难。
1995年,谢丽勇感觉自己体力下降,重活干不了。在田里干的时间一长,就感觉喘不过气来。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自己的老毛病——风湿性心脏病犯了。
他知道患了风湿性心脏病,身体娇贵,得保养,却不知道如此凶猛。第二年,他躺在了床上,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他每天早上费尽全身力气,挣扎着挪到楼下吃早饭。这是他一天中,双脚接触地面的唯一机会。
家庭顶梁柱轰然倒下,妻子没有怨天尤人,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
碧湖镇是农业大镇,农民多以种植蔬菜为生,谢家也不例外。春天的豌豆和罗汉豆,夏天的长豇豆和玉米,秋天的大豆,都是年年种的。所以,家里的四亩地,几乎人不闲,地也不闲。
同村的菜农,这么多年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收获时节,凌晨1时多,月亮还在夜空高挂,张莲女就起床了。她洗漱完毕,戴着头灯,套上长筒水鞋,骑着吱吱呀呀的三轮车出了门。
从家到田里需十分钟左右,夜色漆黑,头灯射出一道光柱,照亮了田间小路。到了地头,她麻利地摘菜、码菜,然后一把把整齐地装进袋子里。一袋装满,扛起来放在三轮车上,再装第二袋……天蒙蒙亮了,基本也采摘好了。
在夏季,张莲女每天能摘三四百斤长豇豆。自己的三轮车装不下,就托相熟的菜农帮忙带点,然后弓着腰踩一个小时左右的人力三轮车,到镇上的收购点销售。
除了镇里,收购点附近几个村都有。如果价格不合适,只要听说其他收购点价格高一些,都会毫不犹豫地赶过去。她解释说,趁着现在还能干,多干点,多挣点钱给丈夫治病。以后老了,也可减轻女儿的负担。
“有几年长豇豆行情不好,收购价最低到过0.05元一斤,0.1元一斤也卖过。辛苦一个凌晨,收入只有20元左右。”她说,“就算价格再低,就算一分钱一斤也要卖出去,长豇豆烂在地里,一分钱收入也没有,家里用钱的地方太多。”
卖好菜,骑着空三轮车到家,已晚上8时多了。赶紧吃点早饭,舍不得休息,又扛着锄头下田:田里种满蔬菜,要除草要施肥,要加强管理——因为家里全指望地里的这点农作物,怠慢不得。
如果是夏天,中午睡一两个小时的午觉;如果是冬天,白天短,就舍不得休息了。忙碌一天,吃好晚饭,稍加洗漱,看一眼《新闻联播》,累得倒头就能睡着。
第二天的劳作,依旧从凌晨开始。
这就是张莲女一天的生活,20年来,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过:没日没夜劳动,照顾丈夫、抚养两个女儿,照看年迈的公公婆婆,一个家,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
关爱丈夫无微不至
她给了丈夫第三次生命
这个家,都在张莲女瘦弱的肩上扛着。
张莲女是这个家的支柱,更是给了丈夫第三次生命。
丈夫长期卧床,躺着呼吸不畅,坐着腹部酸痛,躺也不是,坐也不是,趴也不是,只能侧卧着,“生不如死”。
风湿性心脏病折磨他到什么程度,床上五块磨出光亮的木头疙瘩可以说明——“躺在床上,心、肾、肝都不舒服,甚至有时还作痛。为了‘抵抗’疼痛,我找来木头疙瘩,哪里痛,就抵在哪里。”
除了疼痛,谢丽勇的生活不能自理,基本成了“废人”,洗脸洗脚,吃药吃饭……样样全靠妻子。就连他都说,没有妻子,根本活不下去。
由于长年受病痛折磨,他心情不好,有时无端地发脾气,张莲女理解丈夫的处境和心情,从不和他斗嘴生气,被气急了,也是躲在丈夫看不到的地方流泪。等泪流干了,心情舒缓了,转过身,爬上楼,又是一副好面孔。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日常生活中,张莲女耐心呵护,细心照顾。
为了让丈夫心情舒畅,她很早就买了收音机、电视机、影碟机等,还借来相关书籍,让他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电视剧和书籍,充实日常生活,让他在精神上不空虚。
丈夫喜欢吃茄子,她专门在地里种了一畦。待烧上桌,自己一筷子都不夹,专门留给丈夫吃。
每天晚上料理好家务,她一边和丈夫聊聊地里的收获、当天的见闻,一边按摩丈夫长期卧床而肌肉萎缩的四肢。
要是有了空闲,就帮丈夫洗头洗澡,甚至还买来专门的理发工具,隔一个月变身“理发师”,为丈夫理一个看上去精神又清爽的平头。
……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1996年到今年,整整20年,张莲女把别人眼中的感动,做成了平常事。
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原本被医生诊断只有三四年寿命的丈夫,现已整整活了20年。这,不能不说是生命和爱的奇迹。
丈夫刚生病卧床不久,就有亲戚朋友劝她,“趁两个女儿还小,早做打算”。甚至还有人劝她带着女儿改嫁。对此,她说:“要是我离开了,谁来照顾他?没有我,他连基本的生活都解决不了,我的良心过不去啊。”“只要他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要照顾他一辈子。”
这是张莲女的信念,朴朴素素,坚如磐石。
丈夫被彻底感动,无言以对。
感动之余,看着妻子忙里忙外,日渐黑瘦,愧疚日日滋长。思来想去,终于有一天,采取了极端行动,想“帮”妻子一把。
1999年的一天,谢丽勇写下遗书,表示不要抢救,然后吞下整瓶安定和其他药物,希望给妻子“让路”。好在多种药物混合,产生了呕吐现象;好在妻子干活回家,及时发现情况,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抢救。
“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小时候差点溺水,是好心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是莲女给了我第三次生命,让我有机会享受生命的美好,还当上了外公。”
结婚20多年,他们之间从来没有互相表白,更没有说过一个“爱”字。借着记者采访的机会,谢丽勇难得表露心声,把话说得掷地有声,“没有她,我不行。”
爱的宣言,如此独特,又如此震撼。
相亲相爱二十载
言传身教传后代
张莲女把别人眼中的感动,做成了平常事。
照顾丈夫,劳心;干农活、照顾家人,劳力。
张莲女劳心劳力心里苦,不过,对家人始终不放弃。小女儿出生时,因为家庭贫困,很多人劝张莲女把小女儿送养,她死活不同意:“一家人在一起,再苦也甜。”“我能行,我有双手,养得起。”
丈夫躺在床上的头几年,她最辛苦。两个女儿还小,一遇到孩子生病或农忙季节,要带孩子去看病,还要忙着种菜卖菜、做家务,忙得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幸好有亲戚及左邻右舍帮忙,慢慢地也就忙习惯了。
无论农活有多劳累,生活有多艰苦,心里有多委屈,张莲女从不跟人抱怨、从不向丈夫诉苦,只为丈夫能快乐生活,安心养病。
“我自己长期卧床,吃喝拉撒,全都需要她照顾。”他逢人就夸妻子,他说如果没有妻子,他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只是苦了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看到母亲把父亲捧在手心细心呵护,两个女儿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学着母亲的样子做家务、照顾父亲。
每年,谢家会杀只土鸡过年。上小学之前,鸡腿是姐妹俩的最爱;等到上了小学,再也不愿意吃鸡腿了,因为她俩知道,家里最需要滋补身体的是体弱的父亲和辛劳的母亲。
如今,大女儿已经嫁人,小女儿在嘉兴读大学。大女儿经常回娘家,买好菜给父母吃,小女儿努力读书,生活节俭——她们都尽力减轻母亲负担,和母亲一起分担家庭责任。
……
看到两个女儿这么懂事,张莲女很欣慰。
殊不知,她20年如一日真心付出,支撑起整个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爱与责任,给两个女儿树立了榜样,赢得了亲戚朋友和乡里乡亲的一致点赞。
殊不知,31岁到51岁是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因为爱和责任,她把青春献给了他,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甘之如饴。
在别人眼中,她最美好的年华已逝,但在所有人的心中,她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