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妇联 >> 美丽故事
缙云:开创来料加工“家家做”新局面
时间:2016-05-16 15:4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近年来,缙云县妇联把来料加工作为消除低收入农户“精准扶贫十法”之一,开创“来料加工+”助农增收模式,加快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助推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从对点式“输血”向区域式“造血”,来料加工成为富民增收的“新三宝”之一。

“一边做来料加工,一边还能兼顾孩子读书。”七里乡大岩脚村黄山脚自然村的樊玉芝带着两个子女,丈夫在外地打工,自己又患有类风湿,医药开支大,日子过得很辛苦。两年前,她到七里村叶义英处做锁配件加工,凭着吃苦耐劳和熟练技能一年赚得2万元的加工费。

叶义英从2006年开始从事锁配件来料加工业,带动了附近自然村58名村民就业,其中就包括樊玉芝这样的困难留守妇女以及低收入农户。10年来,她从不拖欠工资,自己垫付也要把加工费及时发到工人手中,为不少低收入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如今,缙云参与来料加工“家家做”的低收入农民达1.3万人。到2015年底,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全部发展来料加工,253个行政村中有240个发展来料加工,相对集中加工点271个;拥有经纪人416人,加工队伍4.1万人,实现加工费收入2.83亿元,带动170个扶贫重点村的农民参与来料加工,发放加工费1.2亿元。缙云连续五年荣获省市级来料加工先进县,加工费收入、经纪人总数、加工者队伍多年保持全市首位,是丽水来料加工成功打造全国扶贫样板的“排头兵”。

政策“造血” 驱动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来料加工这一扶贫项目十分重视,专门成立缙云县发展来料加工领导小组,把来料加工工作列入我县“十大民生工程”,并纳入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力求为我县来料加工营造最优发展环境。

早在2007年县委就专门出台了《缙云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来料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供发展奖励、培训补助、小额信贷等方面政策扶持。2014年,为引导经纪人转变加工方式,推进产业转型提质,县委政府又下发了《关于促进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试行)》,作为“一个烧饼三个家家”等18个促农增收政策之一,并先后出台《缙云县来料加工专项资金管理补助办法》、《缙云县来料加工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办法》等配套措施,包括产业引领、空间拓展、市场开发、行业培训等各方面服务,为转型升级注入“强心剂”,为推进“家家做”扶贫增收“造血”。

创新“来料加工+”,推进“四化”发展

鼓励特色创新,将来料加工与新形势下的电子商务、美丽乡村等产业紧密结合,开启“来料加工+”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来料加工业向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电商化的“四化”方向发展。

“来料加工+电子商务”

县妇联通过政策引领、组织电商培训、讲座沙龙等鼓励经纪人自主创新,打通网络销售渠道,进而带动更多农村低收入农户参与来料加工。2015年县妇联在义乌举办了“互联网+来料加工”专题培训班,为52名经纪人提供了培训指导。新建镇经纪人马君凤开拓“来料加工+互联网”新思路,为“家乐福”大型超市代加工服装的同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开设了实体店和网店,实现了“线上线下齐步走”的销售模式,带动了新建农村120多名妇女参与来料加工,其中低收入农户20余人,并掌握了相应的电车技能。缙云县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还创办了来料加工电子商务创业园——蓝宇网货供应商城,吸引十余家商家入驻,促进了更多妇女通过创业创新实现“家门口”脱贫增收。目前我县已有20余位来料加工经纪人从事电子商务,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季度电子商务销售额达221.3万元。

“来料加工+美丽乡村”

在秀丽如画的长兰村,六七十几岁的老奶奶还戴着眼镜精神矍铄、双手灵敏地加工着竹垫。长兰村通过全民治水从“脏乱差”卫生后进村华丽转身为“花园式”美丽村庄以来,如何进一步结合绿色生态促进产业发展,村妇代会在县、镇妇联的宣传发动下得到了启发——从附近的竹制品加工专业村横塘岸村引进经纪人,发动村里留守妇女和低收入农户参与无污染、低门槛的来料加工,守着绿水青山足不出户就能赚钱。来料加工美丽经济与清幽舒畅的美丽乡村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妇女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了。

美丽的长兰村

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新建镇溪东村,县妇联组织50余名妇女进行服装加工培训,从一无所知到熟练操作,培训了一个多月,加工费多的妇女可达200元/天,积极帮助本村经纪人对接加工业务,带动100余人参与服装加工和藤编休闲椅、竹制品加工。

经县妇联积极引导,长兰村、溪东村、下洋村、西岸村等“六边三化三美”重点村纷纷发展来料加工。目前,我县已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培育了东方镇竹制品类加工、新建镇文具类加工、舒洪镇平车类加工等、双溪口乡围巾类加工等特色乡镇及专业村。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参与来料加工“家家做”, 成为“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力量。

牵线搭桥送服务 开拓前沿市场

县妇联以多种载体帮助来料加工从业人员开拓市场,提高从业素质和能力,为来料加工扶贫做好服务保障。

借力丽水市驻义乌来料加工办事处的信息咨询、展销洽谈服务,加大与义乌等专业市场的对接力度;充分利用“丽水市经纪人交流群”、“缙云来料加工点电子商务创业园”微信群,实现信息共享,帮助经纪人与各地企业有效对接;经常组织经纪人组团参加各类商品展销会、交易会、培训班、市场考察活动等。制作来料加工宣传手册,开展“送服务下乡”来料加工宣传咨询活动,举办来料加工现场洽谈会、宣传展示、招聘会等活动。将来料加工队伍培训列入农民素质培训的重点内容,整合资源开展加工者技能大比武、专题培训等,引导农村留守妇女、低收入农民、城镇下岗失业群体、在城陪读妇女等群体参与来料加工。仅2015年开展来料加工培训班542期,参训人数达10215人。

多平台多渠道的服务弥补了农民信息闭塞、接轨市场能力不强的不足,大大促进了业务市场的扩展,同时带动了更多低收入农户、残疾户、移民参与来料加工脱贫致富。

县妇联在招聘会上发放来料加工宣传手册

现在,越来越多的全国知名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如晨光文具、奥康鞋业、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与缙云来料加工经纪人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刚接了大润发的一批T恤,工人们都忙着赶货。网店又上新了,现在忙得不得了。”新建钰栋服装厂的马君凤打开电脑,“这是我们刚刚请来模特为网店新款拍的卖家秀,效果不错吧!”马君凤经常赴各地参加服装面料展,还到韩国采购新款女装,自主设计、自行经营的服装紧跟时尚潮流,注重个性特色和私人订制,深受市场欢迎。

马君凤网店里的新款买家秀

仙都街道田村的叶珍承接反光雨衣的加工业务,产品远销国内外。“现在接的单子已经排到了八月份。我们加工品质好,不愁没订单,还有不少客户找上门来。”叶珍注重加工设备的升级更新,引进了2万多一台的塑封机,在同行业具有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叶珍加工点的工人在操作塑封机

渠道的扩展、业务的增加、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我县服装、鞋帮、围巾、文具、竹制品等加工基地不断壮大,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来料加工“家家做”不仅是精准扶贫、促农增收的“家门口就业工程”,还打开了产业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妇女们在叶义英锁配件加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