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574X/2018-02272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应急管理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公安局 |
成文日期 | 2018-12-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武疯子”一词逐渐被我们所熟悉,何为“武疯子”,通俗来说就是有暴力侵向的精神病患者。近年来,武疯子伤人事件频发,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稳定,进一步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管控,事关民众安全和社会稳定,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对此,省市县都先后出台了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管控的相关文件。肇事精神病人管控一直是社会管理的难点,也是一个难以破解的社会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稳控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辖区精神病人基本情况
2010年7月,松阳县委、县政府转发了关于《松阳县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试行)》,建立了县综治办协调,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和乡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救助管理工作体系,共同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管理工作。当前,辖区有精神病人有155人,男性86人,女性69人,城区96人,郊区59人,一般性精神病56人,重性精神病人(轻微滋事、暴力侵向)13人。多年来,各部门严格按照要求深化落实辖区精神病人稳控工作,公安机关则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控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片负责的原则,将管控责任落实到社区民警身上,建立街道、公安、村居委、监护人共同管控的“四级”管控机制,基本做到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管控、第一时间处置。虽然,每年精神病人多有发病,但是未发生武疯子滋事肇祸产生严重后果的事件。
二、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事件的特点
由于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其无刑事责任能力,对自己做得事情不计后果,所以,其肇事肇祸时多有以下特点:
(一)发病时间不固定。重性精神病人日常依赖药物控制精神疾病,但是,受季节变换,病情会不稳定,特别进入春秋季节,病情容易高发。从当前我所掌握的13名重性精神病人分析,今年就有4名患者为春秋两季送往丽水二院治疗,受外界刺激,精神病人情绪容易波动大,进而引发疾病。比如辖区精神病人叶某兵,日常还能与人正常交流,但是某日其与邻居因为倒水问题发生口角,随即发病,欲拿刀砍人。
(二)侵害对象不特定。由于精神病人无自控能力,所以一旦发病,其所针对的目标也不是我们常人可以理解的,可能有自己的家人、亲友,更有素不相识、毫不相干的人,使人猝不及防。网上曾经流出一个精神病人,在与一小孩插肩而过后,竟回头拿起簸箕将小孩一顿猛打,其行为令人发指。同样2013年,在我们管控的重性精神病人中,杨某某也因为酒后精神发作,其拿起斧头就追着父母,扬言要将父母杀死,随后又冲进村里代销店,砸柜台,拿物品,其行为根本无法预见。
(三)暴力侵向较明显。普通精神病人发病可能暴力危害性较小,但是,被公安机关列入重性精神病人管控序列的大多数有滋事肇祸的侵向,存在无端殴打他人,打砸物品,甚至拿刀,拿棍子等。2015年12月份,辖区一精神病人卞某某,女,其因为与她人发生争吵,随后便去拿刀,怂恿自己的弟弟去砍人。虽然其非直接伤人,但是,其行为一样是暴力侵向。
(四)危害后果较严重。武疯子因其无行为控制能力,肇事不分场合、不计后果,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定时炸弹”,群众很容易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伤害,一旦受害,其结果都是比较严重的。笔者曾经听公安老民警说,松阳曾经发生一精神病人拿刀将自己的父亲当“猪”一样,杀死,解剖,熬煮者吃,其恶劣程度可见一斑;近年来,我们也从网络上知悉,不少武疯子闯入校园,对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孩子下手,其后果可想而知。2010年,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门口,一精神病人沿路砍杀,至使6名儿童死亡,6名儿童重伤,该事件的发生社会影响极大,也值得我们深思。
(五)受害维权难度大。大多数精神病人受自身疾病影响无法从事劳动作业,无经济来源,生活或依赖父母,或纳入低保。精神病患者对他人造成伤害后,只能由其监护人进行民事赔偿,赔偿金额不大尚可承受,如果发生重大危害,多数家庭本身经济状况不佳,后续的赔偿很难到位,而且有些人甚至已经没有监护人,只是亲属在协助料理,如果发生严重后果,亲属根本不愿出面料理。由此,会引发受害家庭的不解、信访等系列问题。
三、目前辖区重性精神病人管控存在的困难
虽然近年来辖区并未发生恶性精神病人案事件,但是,管控民警却会发出行走在刀刃上的感叹,重性精神病人的管控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部门各管各,管控配合少。根据县委、县政府文件精神,负有对精神病人管控职责的有综治、民政、卫生等九个部门,日常管控工作中,各部门各司其职,而且在实际的管理处置中,过度依赖于公安部门的管控,导致其他职能部门对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不重视。现实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和联动机制,“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构筑。
(二)标准不统一,底数不清晰。目前,卫生部门对精神病人认定的标准与我们公安的认定标准是不统一的,所以各自掌握的底数也不一杨。经了解,目前西屏辖区卫生部门统计在册精神病人数据为142人,街道综治部门统计数据为98人,而公安稳控在册的重性精神病人为13人,可见当前我们在精神病人管控工作上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等问题。
(三)家属不配合,管控难度大。对于我们掌握的重性精神病人,我们落实了民警定期走访稳控,日常工作中,我们也碰到有家属反对我们民警走访询问,认为外人的到来会刺激病人,导致民警工作难以开展;同时对于一些轻微性、间歇性等潜在危害的精神病人,家庭及邻居出于保护心理往往不愿意、也不会向我们透露患病信息,导致掌握不了少数群众患病情况。
(四)发病不寻常,处置压力大。由于精神病人发病暴力性、攻击性、突发性和盲目性特点,其发病后对靠近人员抵触情绪大,且无理可讲,后期行为也没有规律,给我们堵截和控制带来一定难度,民警稍有不慎,就会而导致精神病人自伤、伤人甚至袭警等情况的发生,无论发生怎么的后果,民警面临的压力都是巨大的。
(五)经费严把控,保障不全面。近年来,重性精神病人治疗费用保障制度一再落实,给广大患病家庭带来了福音,但是,当前全额保障制度针对的只是一些带有暴力侵向、家庭困难的精神病人,部分轻微人员尚未得到保障,然而部分轻微人员也是潜在隐患携带者,因此,经费保障制度应当进一步扩大,确保患病人都能吃上药,看得起病。
四、加强对精神病人管控的对策及建议
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治理工作,管控好各类精神病人,尤其是重性精神病人,防止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是平安社会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近期,系列重大安保活动相继开展,西屏派出所作为辖区重性精神病人的稳控单位之一,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稳控责无旁贷,从历年来工作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抓好落实:
(一)加强宣传发动,夯实走访排查。一是要加大宣传,呼吁关注。要深化社会宣传,呼吁社会群体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的关注,不单单是其危害性的关注,更是人文的关怀,让广大群众形成共识,营造人人关心,爱护该类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消除偏见与歧视,让这类家庭被社会尊重、接纳、关注、关爱;二是夯实走访,摸清情况。基层基础管控工作离不开实地的走访排查,派出所警力有限,要学会借力,要积极依靠居(村)委会等基层组织,通过入户走访等形式,及时发现管控视线以外的肇事肇祸等重性精神病人,掌握现实状况,切实摸清底数;三是网格标注,服务大局。我县网格管理,民情地图工作已经趋向成熟,要利用网格化管理对辖区重点人员进行手绘地图,充分掌握重性精神人员家庭周边情况,社会关系情况以及精神疾病情况等,为后期稳控做好铺垫。
(二)强化部门协作,确保管控到位。一是要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相互协作。在实际操作中因认知不同,致使各部门之间底数不一,处置衔接不顺畅等问题,因此要有牵头部门进一步明确细化责任分工,将重性精神病人的救治,发病后的处置等形成规范性的流程,预案,促进部门间的交流协作;二是要落实专业评估,实现分类管控。目前我县而言尚无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医院,也没有专业的评估医生,因此要加大分管医生的业务培训,实现评估规范化,专业化,为后期的管控提供现实依据,各部门按照评估等级,分为强制入院治疗,建议入院治疗,在家看护和一般关注,减轻工作压力。三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实现共同商决。精神病人管控中会出现各类问题,经费问题,家属思想问题,病人病况等都不一,处置工作不是一层不变的,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对特殊情况,由各部门会同商讨解决,落实管控措施。
(三)深化四级管控,创新社会治理。一是层级管控,责任到人。精神病人的管控要压实街道、公安、村居、监护人四级责任,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管控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以此增强各级管控力量的责任意识;二是信息畅通,共同管控。街道、公安、村居、监护人要做好信息沟通与交换,要将保障制度、管控措施下传到下,也要将人员情况,家庭情况汇总到上,做好信息交换,做好共同管控;三是要创新治理,人人参与。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时刻关注周边人员情况,及时发现、处置精神病人的“反常”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四)完善各项机制,严格责任倒查。一是要完善定期排查机制。日常每月由社区民警负责排查,特殊情况时缩短排查时限。避免因为我们走访不到位,情况摸不清,人员控不住;二是建立健全现场处置机制。对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公安机关要迅速出警处置,启动现场处置预案,避免刺激病人情绪,严防发生恶性案件,同时就后续的送治处置程序也要跟进,确保处置及时,送治到位;三是健全经费保障制度。政府财政要加大对精神病人救助的投入,要简化审批制度,做到资金提前到位,避免有人因为没钱垫付,嫌补贴麻烦而不愿送治;四是要建立责任倒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管控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对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危害的,实行责任倒查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