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公安局 >> 应急管理
索引号 11332500002645574X/2019-02165 文号
组配分类 应急管理 发布机构 丽水市公安局
成文日期 2019-01-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浅析“礼让斑马线”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对策
发布时间:2019-01-25 16:39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青田

  斑马线,俗称人行横道线,又被称作“生命线”,是观察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最直观的窗口。在斑马线上行“礼让”之礼,行人遇红灯时,能否主动等候、不抢行;机动车通过斑马线时,是一脚油门还是善意礼让,这些都是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缩影。不仅仅是为了尊重生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城市文明最直观的体现,更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指标。现结合青田实际,就“礼让斑马线”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浅析如下。 

 

  一、“礼让斑马线”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有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一次罚款100元,记2分。然而即便法律利剑高悬,但是由于一些机动车驾驶人对法律法规置若罔闻,在人行横道前肆意抢行,导致人行横道上碰撞行人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社会舆论反应强烈。 

 

  二、“礼让斑马线”存在的问题 

  (一)机动车驾驶人认识有误区。一是“灯绿不让”,目前大部分驾驶者知道机动车需要礼让斑马线,但有些驾驶人认为,只要行车绿灯亮了,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加速通过斑马线,即使这时斑马线内仍有行人、电动车等在行走,他们也照冲不误。二是“人少不让”,一部分驾驶人看到前方只有三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在过马路时,认为行人为了自身安全应该遇车止步,让机动车先过。三是“没灯不让”,有的路口虽然设有人行横道,却没有红绿灯,绝大多数车辆机动车认为,没有交通信号灯,也就不存在闯红灯被处罚的风险,所以他们根本不会自觉提前减速。 

  (二)行人的安全意识不足。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除了机动车没有减速让行外,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法律规定‘礼让班马线’,机动车不敢撞我;要是撞到我,司机就得赔钱”。二是有些人在过马路时往往把时间放在第一位,争分夺秒,把自身安全完全抛诸脑后,尤其是在等红灯的最后几秒时,只要有一人率先冲出,那么跟在后面的就是一群人的羊群效应。三是有些人刚好相反,他们慢悠悠地过马路,还附加危险动作,如戴耳塞、边玩手机边行走,这类人学生、上班族居多。四是有些人认为“礼让斑马线”是机动车的事,无论什么情况都是车让行人,也不顾自身应该遵守的法律规定。 

  (三)交通安全宣传不全面。自交通秩序大整治开始以来,对于交通违法行为的宣传,尤其是十大类交通违法行为的宣传从未间断过,造成驾驶员片面地认为只有这十大类交通违法是要进行处罚的,而斑马线礼让行人这种行为却往往被忽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及时在驾驶员心中架起一道高压线使得驾驶员没有“礼让斑马线”的意识,更没有养成习惯,而对于因此要被民警处罚更是表示不理解。 

  (四)管理查处力度不够。一是民警通常在发生了车辆在人行道上撞人的交通事故后,才会对驾驶员进行教育、处罚,而对于事前的教育、引导等预防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二是民警对于车辆是否礼让行人很难判断,存在想执法但无抓手局面,造成了如今人车争道抢行的局面。 

  (五)道路规划存在不合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来规划设置的斑马线,有些已满足不了新的交通实际需要。一是斑马线设置过于集中造成车辆行驶缓慢频繁地“礼让”,给道路带来拥堵,降低通行效率。二是设置距离过远、密度较小造成行人不愿绕路从斑马线上行走,而选择从路段中间横穿马路,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三是小城镇人口聚集没有立体的过街实施。

 

  三、对于“礼让斑马线”治理对策 

  治理“不礼让斑马线”任重而道远,这是一场持久战,要高度重视人行横道的交通管理,将其作为公安机关城市交通秩序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的一项长久工程来抓。对于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礼让斑马线行为规范》,开展集中性整治和常态化严管,加强机动车人行横道让行管理,切实保障行人合法的通行权利,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一)科学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强秩序管控。科学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合理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原则以及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出行比例,重点突出行人通行条件改善和组织优化,优先保障行人的运行空间与环境。实现行人和机动车交通设施公共空间的良好衔接,满足行人和机动车通行性需求,达到行人和机动车交通安全、连续、方便、舒适的目标。切实加大对机动车、行人违法通行人行横道的现场劝导和执法力度,严管不按规定礼让行为,及时劝导、查处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加强违法多发路段、路口整治,用足罚款、记分手段,严查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行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 

  (二)加大道路建设力度,推动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完善行人过街系统,科学设置过街设施,在重要交叉路口设立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有条件的通过地下、地面、地上三个空间的综合利用及交叉路口四周建筑物的1层至3层建筑空间的衔接,拓展行人过街方式,实现交叉路口人流、车流分离。信号灯路口应充分利用步行道和建筑退距,设置足够面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等待区,避免路口过街行人和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等待现象。对存在设置不完善、视线遮挡、夜间灯光照明不足等安全隐患的,进行全面整改和完善。对现有人行横道,通过实地踏勘、科学论证,及时进行清理和调整。对绿化及相关设施遮挡、人行横道位置照明不足等问题,主动协调城管、园林、电力等部门及时进行改善。科学调整信号配时,重点解决商业区、居民区、学校等行人集聚点的交通信号灯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在未设置信号灯的斑马线前,要增设直观、醒目的“礼让行人”提示标志、斑马线夜间闪光警示等设施。 

  (三)加强协同共治,严格规范管理力度。优先保障行人通行路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新要求,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加强组织保障,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各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本职工作落实;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引起重视,争取支持,保障资金、人员投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通过调整道路板块和设置单行路等措施,打通道路两侧不连续空间,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机动车提供充足的通行空间。优化交通安全设施,在路段和交叉口合理设置人行横道,并通过施划标线、设置安全岛和信号灯等措施,保障行人过街安全。鼓励行人过街与机动车右转信号相位分离设置,实行行人过街信号优先。结合“礼让斑马线”的治理工作,打造一批礼让斑马线的示范路口路段,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形成辐射效应,引领带动斑马线通行环境整体提升。组织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活动、发动城市公交、出租运输行业带头遵守让行规定、整改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切实形成综合治理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工作合力。 

  (四)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运用网上网下平台资源,创新工作方式,注重正面引导、反面曝光,强化文明交通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文明交通意识。结合全国交通安全日、法制宣传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大力开展专题宣传系列活动,倡导文明出行,营造良好氛围。一是下基层,广宣传。以“创文明交通、治秩序乱象”系列行动为契机,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组织民警更多地深入社区、学校、企业,通过讲解授课、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对礼让斑马线的认同、理解和支持。二是借媒介,正导向。在青年人中以微信公众号和警务微博、交警公众号为主,对中老年群众以电视、报刊等主流新闻媒体为中心,发布警示案例和提醒,加强教育引导,做好各个年龄阶层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群众安全出行、文明交通。三是常曝光,重处罚。加大人行横道前人车礼让的教育和宣传。借力各类新闻媒介,开展以“机动车礼让人行横道”为主题的宣传报道;通过现场拍摄和曝光不礼让斑马线行为、采访行人、违法事故驾驶人现身说法及回放交通事故案例等手段,扩大社会影响,争取舆论支持。 

 

  礼让斑马线不仅是“礼”,更是“法”;斑马线不仅是一道“红线”,也是一条生命线。“文明交通,礼让先行”就是对行人安全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素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