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文广旅体局 >> 工作动态
我市5处文物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2019-10-30 16:3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局文物处

  101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丽水5处文物榜上有名,包含4处古建筑,分别是市区灵鹫寺石塔、庆元吴文简祠、遂昌独山石牌坊、松阳詹宝兄弟牌坊,以及1处古遗址龙泉源口窑遗址(并入第三批“国保”大窑龙泉窑遗址)。至此,丽水全市共有“国保”17处。 

  灵鹫寺石塔 

  位于丽水城内万象山西南麓,原建在城东郊十里灵鹫山灵鹫寺(俗称灵山寺),塔因寺而名。二十世纪50年代末筹建瓯江水库,将石塔迁置上游云和县城郊前溪山上,80年代初复运回丽水置于现址。四座塔塔身刻有建塔题记,除一塔建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外,余均建于嘉定九年(1216)。石塔原应为七塔制度,喻示过去七佛,现存留四塔。灵鹫寺塔体采用大小收分与上下增减手法,从塔基到塔顶逐步施用,配以圆形的塔肚子和六角攒尖顶及挺拔修长的塔刹,形成优美的轮廓线,显露出玲珑剔透、轻盈俏丽之美感;采用青灰石高浮雕做法,用剔雕、圆雕、线刻等表现技法在塔体上雕琢出人物佛像、花卉蔓草、吉祥动物、仰覆莲瓣、云山海水等,装饰题材丰富,工艺极具匠心,时代特征鲜明,是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作,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佛塔形制具有重要意义。 

  吴文简祠 

  位于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前临举溪,后靠月山,依山傍水。祠侧有“圣旨门”木牌坊,是古时入村的必经之所。月山吴氏先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族人为追缅先贤,建祠祀奉。据载,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后遭兵焚。清顺治初年,乡贤吴懋修倡族人合资重建,清康熙五年(1666)告竣,历时十三年之久建成。现祠内香火库上有“嘉靖元年捐资鼎建”的砖铭,为考证建筑年代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吴文简祠布局合理巧妙,建筑古朴庄重,用材粗大,木作精良,其如意拱、“卍”字拱,减柱造、木质柱础等做法别具特色,具有明代建筑的风格。 

  独山石牌坊 

  位于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东南隅,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牌坊花岗石质,三间四柱五楼歇山顶构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独山村叶以蕃考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至工部员外郎,嘉靖四十五年(1566)病逝。隆庆三年(1569),遂昌知县池浴德在独山村建造牌坊,以示叶氏家族沐受天子宠任之意。独山石牌坊建筑精巧,工艺考究,四百多年来,石牌坊历尽风雨,仍巍然屹立,记录着历史的故事,见证着山村的变迁。 

  詹宝兄弟牌坊 

  位于松阳县城西屏镇东门下马街,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为旌表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詹雨、弘治九年进士詹宝兄弟立的功名坊。兄弟进士牌坊所在的下马街,古时为松阳县城东的入口处,官员、百姓过往,乘者落轿,骑者下马,以示对先贤的尊崇,“下马街”由此而名。詹宝兄弟牌坊高大挺拔,做工考究,施以浮雕、镂雕、平雕等手法,工艺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源口窑遗址 

  位于龙泉市东区源口村,瓯江上游龙泉溪岸。窑址分布在原双平林场北面俗称“杉木林”的山坡上,坡前有条小溪,向东南蜿蜒至源口,注入龙泉溪。源口窑创烧于宋,是元代龙泉窑青瓷生产的一处重要窑场。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瓯江云和、龙泉段紧水滩水电站建设,浙江省文物局组织对库区的龙泉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瓷片标本和研究资料。发掘证明,元明时期龙泉东区至云和段瓯江沿岸龙泉窑瓷业发达,在整个龙泉窑青瓷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丽水市前七批13处“国保”分别是:南明山摩崖题刻、处州廊桥、通济堰、时思寺、延庆寺塔、大窑龙泉窑遗址(含上垟窑址)、好川遗址、河阳村乡土建筑、西洋殿、石门洞摩崖题刻、仙都摩崖题记、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云和银矿遗址。 

   据悉,本次一共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762处,另有50处与此前已核定公布的“国保”单位合并。下步,市文物部门将按照规范要求,进一步做好升级文物的“四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