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文广旅体局 >> 工作动态
丽水温州联袂举办“山水清音—瓯江山水诗路特展”
时间:2019-10-30 16:0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局文物处

IMG_256

为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共建“诗画浙江大花园”,重点打造“瓯江山水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的战略目标,日前,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温州市博物馆、丽水市博物馆承办的《山水清音—温州?丽水 瓯江山水诗路特展》,经过两地文博工作者近半年时间的精诚合作和紧张筹备策划,如期在温州市博物馆开展并正式与观众见面,以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 1300多平方面的展厅中,融诗书画为一体,以瓯江沿线重大的文物考古发现的实物为依托,多视角的再现了“母亲河”瓯江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文化底蕴,通过时空的纵横轴线,把声光电、场景再造、跨界植入等手段有机的运用于展陈,突出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宜融则宜,能融尽融”的理念,以诗与远方的形式将八百里瓯江的奔腾到海的大千气象形象地表现出来,为广大温州市民呈献上了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据统计,国庆节长假期间,温州市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仅10月2日当天接待观众达1万人次。特别是场厅中融入真人瓯剧表演的现场互动,以及舴艋舟的场景再现,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了假日网红打卡点。 

2020年元旦后,特展将在丽水市博物馆展出。 

下面,小编就带你先睹为快吧!     





IMG_256

一、山水诗源,以“诗”串展

八百里瓯江作为温州、丽水两地文明的“母亲河”,孕育了沿岸流域两岸如诗如画旖旎风光,塑造了独特的浙西南山水诗路文化。它不但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江,也是历史上文化资源的黄金水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孕育了多彩的山水诗路。东晋以来,中原大族南迁,谢安、孙绰、王羲之、支遁、谢灵运等名流,先后会聚浙江。南朝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放任永嘉太守,足迹所及,除了郡城(如池上楼、江心屿),还有瓯海、瑞安、平阳、永嘉、乐清等地,以及上溯石门洞。他踏屐寻幽,以会稽和永嘉山水为中心题材,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山水诗派,“瓯江山水诗路”由此发轫其端。历朝历代数以百计的文人骚客,追随着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足迹,留下了无数的佳作名篇和千古佳话。 

本次展览以“诗”串展,诗词、诗人、诗史,自南朝、历经唐宋直至明清,“诗”文化元素贯穿始终,通过“风物?青瓷之路,风雅?诗画之路,风情?民俗之路,风采?红色之路”等四个主题单元,展示两地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藏品,贯通温州、丽水两地的诗史撰述,全面揭示“瓯江山水诗之路”的形象和内涵。 

二、精品荟萃,风物自华 

瓯江不仅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更是一条维系温州、丽水两地的黄金生命线。温州、丽水两地山水相依,文化同源,风物同类。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瓯江流域为主要分布区域的好川文化遗址,如遂昌好川、温州曹湾山等,出土大量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漆器和玉器。温州、丽水两地出土的早期瓷器在器型、釉色等方面与瓯窑器物十分接近。“瓯江山水诗路”的形成得缘于瓯江首先是浙西南物资运输的主要水道。两宋时期,瓯江水路交通开始走向鼎盛,“良材兴贩自处转温,以入于海者众。”上游一带所生产的木材、桐油,以及诸如漆器、酒、柑橘、茶叶等均顺流而下,行销各地,其中大宗货物运输以瓷器为主。元代龙泉窑青瓷大量外销,占据全世界主要瓷器市场,出现了“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运输船经由栝瓯水道沿路汇合景宁、青田、永嘉各地所出的青瓷产品抵达温州港,从温州港出发,途经洞头岛海域,入海转庆元(宁波)、泉州分销南亚、东北亚,远销地中海沿岸各国,成为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和文化交流使者。 

展览中,对展品的选择上本着“以小见大“精品原则,荟萃一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考古发掘、窖藏出土的精美陶瓷器。如温州曹湾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瓯海丽塘出土的东汉兴平四年瓯窑瓷器、永嘉坦头窑址出土的唐代瓯窑“罗七官作碗”铭文荷叶纹碗等瓷器标本、洞头窖藏出土的元代龙泉窑粉青釉瓷高足杯等。清澈宁静的瓯窑、龙泉窑青瓷如同晴空碧海,莹润光华。 

IMG_256

三、雅俗共赏,文化多元 

伴随商品物资的生产和出口,温州、丽水两地人们以瓯江为联结纽带,加强了手工业技艺、曲艺文化、宗教民俗信仰甚至意识形态等领域广泛的传承交流,由此勾画出“瓯江山水诗路”多元的文化内涵,精彩纷呈,绵延续祚。 

“百工”技艺展示也是展览一大亮点,如龙泉宝剑、青田石雕、温州漆器、泰顺廊桥等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深化内涵,广泛收集戏曲、佛道信仰、海洋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文物、文献资料,力争多方位立体展示“瓯江山水诗路”精彩的文化魅力。 

四、文旅融合,红色风采 

瓯江沿岸风景如画,吸引了历代众多贤达名士,他们或任职,或行旅,或寓居,或居乡,留下了大量诗词佳作和摩崖题刻。处州摩崖带状分布于仙都、南明山、三岩寺、石门洞、太鹤山等处,温州地区诗刻摩崖多在雁荡山、郡城九山(如积谷山、华盖山)等处。骚人迁客的题咏,为瓯江山水增色不少。 

瓯江沿岸人们既勤劳善良,又忠诚勇敢,富于革命抗争精神。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和中共浙南特委先后成立,势力遍及浙南20余个县。1935年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的率领下,转战闽浙边区。1939年,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凤卧乡召开。1942年,龙跃组建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直至抗战胜利及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的革命斗争为瓯江山水诗之路开辟了一条红色道路。 

展览还汇聚了大量瓯江沿岸景点照片、风景区摩崖题刻拓片,期望展示“瓯江山水诗之路”沿线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原生风貌。同时,在综合展示“瓯江山水诗路”丰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增添红色风采元素,进一步提升温州、丽水两地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共同书写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相融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