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以“基于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敦煌、故宫为例”为题,为丽水干部群众献上了一堂精彩的专题讲座。
王旭东坦言,此次浙江之行,他充分感受到了浙江在数字时代的进取与开创,很多先行经验值得故宫借鉴学习,“故宫将以更开放的姿态,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保护好这一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让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因而成为汉文化与西方世界沟通的咽喉要道。”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28年的王旭东由敦煌莫高窟的成因说起,通过图片展示多样的洞窟形状、精美的石窟彩壁和丰富的壁画内容,从佛教和儒家文化传播、中西美术交流等多个角度,阐明了敦煌莫高窟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世界。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经历了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面对莫高窟满目疮痍、流沙堆掩的现状,1944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当时条件虽异常艰难,但终于走上了敦煌石窟文物管理、保护、研究和宣传这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王旭东介绍说。
“为了消除或减缓自然和人为因素给莫高窟带来的诸多威胁,一代代莫高窟人秉持‘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从最初的建设围墙、加固崖体到后来的临摹、治沙、修复等等,使之长久保存永续利用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王旭东认为,对于各地不同时期文物保护举措上的差异甚至一些过失,不要过于苛责文保的前辈,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判,“说不定多少年后,我们现在的保护举措在后人看来也存在缺陷。”而通过75年的积累,敦煌研究院也形成了符合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规律的“十位一体”战略发展模式和“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在全国受到推广。
“为推动敦煌文化‘走出去’,我们借助互联网,通过全球巡展、共享课程、VR体验、文创产品、新媒体作品等形式,在全球的维度为敦煌文化保护发展形成合力。”王旭东说。
2019年4月,王旭东来到故宫博物院任院长。他把这个意外的转变,打趣地说成“从山沟沟到京城。”
“在故宫,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看到了朝代的更替变迁,看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更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王旭东说,故宫的文物,大致分为历代传留、宫廷制作、君臣作品和明清编纂大型书籍。因此,在他看来,敦煌莫高窟的文化成就更多来源于民间信仰的力量,而故宫则更多体现着国家意志和大国力量,“但两者间有共同的前提——国家稳定”。
近些年,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一枚“网红”再次走入人们视野的中心,2017年文创收入便达15亿元。在王旭东看来,由文化衍生出的产业同样要“向上、向善”,要“引领”而非“迎合”市场,“文创机构也需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用高品质的产品来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