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深入推进,丽水市乡村中小学数量持续减少,基本形成一个乡镇一所中心学校的办学格局。在下山脱贫、农民异地搬迁等惠民工程的推进下,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乡村小学学生减少,小规模学校数量不断增多。截至目前,该市办学规模在100人以下的乡村小学38所,占比达18%,另有教学点18个。由于办学条件较差、优质师资不足、优秀生源流失,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水平较低,成为该市各地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主要难点。为提高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该市以“创现”为载体、以均衡为主线、以质量为核心、以教师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县域、城乡、学校之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5年该市9县(市、区)全部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2018年6个县(市)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近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5%以上,2018年达到5.78%,远超国家平均水平,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夯实基础,得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肯定。
一、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一是依托“互联网+义务教育”,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该市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平台,以购买服务方式,先后投入400余万元,与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合作,完成“丽水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向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2018年,该市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活跃度达93.5%,居全省第一。另一方面,针对乡村学校布局分散,优质师资紧缺等问题,该市以“互联网+义务教育”这一省民生实事为抓手,投入2050余万元,建成录播教室286个,共143所学校完成城乡学校线上结对,结对率居全省第一。截至9月30日,该市“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间共开设城乡同步课堂533次,远程专递课堂68次,名师网络课堂60次,教师网络研修172次,参与活动师生共22075人次。
三是探索特色化办学,培育乡村学校竞争优势。顺应农村自然小班化趋势,着眼打造未来乡村教育模式,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实现农村学校从“小而差”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雅”的转变,探索出农村自然小班化特色教学模式。如该市景宁县推动小规模学校“一校一品”建设,打造出大均乡校葫芦丝、郑坑乡校畲族舞棍、梧桐乡校口琴、大际乡校花样跳绳等乡村学校特色化办学金名片,景宁县农村自然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获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又如该市缙云县长坑小学充分发挥当地婺剧特色,结合寄宿生管理工作,开展学生民乐社团活动,学生节目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等晚会录制。
二、改善乡村学校条件,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一是推进薄弱学校改造,改善校园面貌。针对校园基础设施老旧问题,办学条件落后问题,近5年该市累计投入“薄改工程”专项资金19亿余元,对78所学校进行改扩建、设备购置、校园环境改造,有效改善乡村学校面貌。同时,实施乡村寄宿制学校暖水淋浴工程、加热保温饮水设施全覆盖工程、塑胶运动场工程等的实施,大幅改善乡村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有效促进教育城乡均衡。
二是加快标准化学校创建,提升均衡水平。针对乡村学校生均图书占有量、生均仪器设备值等指标之后的问题,该市将标准化学校创建作为加快教育城乡均衡,补齐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短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确保农村山区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目前该市共创成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64所,创建率为92.63%。其中,该市龙泉市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到95%,远超教育基本现代化85%的评估标准。
三是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提升兜底能力。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贫困生助学”“爱心营养餐”等扶困助学工程,让更多寒门学子有了公平的上升通道。目前,该市乡村小规模学校所有在校生均享受免费营养餐,2018年该市学生资助财政投入资金8702.3万元(包括营养改善计划资助),资助学生13万余人次。2019年,在原每人每天不少于5元的省定营养餐标准上,再由当地政府出资,给每位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个鸡蛋一瓶牛奶,确保每位乡村学校孩子健康成长。
三、配强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师资水平
二是实行“共享教师”走教机制。为破解乡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课教师匮乏难题,该市庆元县、松阳县等地乡村学校探索开展“共享教师”走教机制,通过片区多所学校共同排课,形成不同学校间专业课教师资源统招共享、互通有无的用人格局。如在该市庆元县左溪镇校和江根乡校共用一名美术专业教师,该教师周一、周二寄住左溪镇校,完成4个班级教学和3
个社团活动后,于周三午饭后前往23公里外的江根乡为3个班级校授课。又如该市庆元县在专业课教师走教的基础上,推行语、数、英3门学科名师“走教”,共19个名师工作室363名工作室成员定时为山区师生授课。
三是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待遇水平。该市依法依规保障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农村教师特岗津贴、乡镇教师补贴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给予乡村教师每月300元至600元不等补贴,并向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教师倾斜,如该市青田、遂昌、庆元等县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乡村教师补贴达到每月1000元。为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营造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该市在全省率先核定教师和公务员待遇水平差距并出台政策,保障教师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建立起教师待遇与公务员联动机制。
一是开展山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为破解山区学校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优秀教师紧缺的问题,该市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山区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试点,并在该市所有县市区全面铺开。近五年,全市共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345人,有效填补了农村学校招聘优秀毕业生难的问题。同时,为补充农村优质师资、稳定农村优秀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教师城乡交流、县管校聘改革等方式,委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定向培养全科教师,引导优秀教师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双向流动。2018年,该市义务教育阶段参加城乡交流教师1594人,其中骨干教师占比达11.8%。 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快乡村学校规范化发展。通过“1+N”的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城乡教育共同体和教育联盟,以城区优质学校带动新办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目前,全市建成实质性义务教育集团42个,集团内部实行“一个法人负责、统一管理”模式,通过“师资统配、管理同步、资源共享、考核捆绑”,集团总校向乡村分校选派执行校长,提升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如该市莲都区仙渡乡中心小学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一直是处于下游水平,加入大洋路小学教育集团成为其分校后,2018学年较同类学校进位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