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医疗卫生 >> 健康科普与疾病救助
节气养生——“大雪”之际话养生
时间:2019-12-02 10:2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127日起进入“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冬季对应于五脏中的肾脏,这是一个含蓄、内敛、藏而不露的脏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养“藏”补肾呢? 

  早卧晚起,收敛神气 

   “大雪”时节,大自然逐渐出现天寒地冻、冰封雪飘的景象,此时人体也需顺应这一规律,在起居上早卧晚起,尽量不使自己的阳气外泄。我们提倡的睡眠时间是9点到11点,这是三焦经当令之时,相当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工作的时间,也就是说是提供人体最初的热量、能量、动力的各种腺体工作之时,因此冬天建议尽量早睡,使机体可以蓄积更多的能量。 

  去寒就温,护阳固表 

  “大雪”时节,气温渐降,早晚温差悬殊,大风大雪天逐渐增多。此时衣服需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机体的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多加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可以避免许多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的发生。老年人尤须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我们不提倡冬季洗冷水澡、冬泳,因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谨慎。在洗冷水澡、冬泳的过程中,当人体那点可怜的微不足道的阳气被冷水这种阴寒的东西掠夺走了之后,就无法再完成固护自身、清理垃圾的任务,结果粉刺、黑斑等寒凝之物就会出现,甚至落下一身的病。 

  喝茶熬粥,饮水滋阴 

  “大雪”时节,地冻天寒,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此时可以适当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因天寒而消耗的能量,益气补血,滋养身体。 

  养生茶和养生粥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红枣茶可以活血益气,滋补阴阳;橘桂姜茶可以温中散寒,行气健脾;玉米粥可以益肺宁心,调中和胃;枸杞肉丝粥可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各种五谷杂粮粥也都是调补佳品,如小米粥、番薯粥、燕麦粥、黑米八宝粥、胡桃粥等。 

  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对阴虚体质的人尤其重要。中医认为水是至阴之物,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一般每日喝水量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即常说的“8杯水”,一杯约300毫升)。 

  一天中有三杯水是必须要喝的。第一杯水是早晨起来喝,可润肠燥;第二杯水是下午5点喝,可滋肾阴;第三杯水是晚上9点喝,可养心阴。 

  此外可多吃养阴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 

  防寒保暖,适度锻炼 

  “大雪”时节,不宜过早起床晨炼,最好等天亮见到阳光之后再出门锻炼,所谓“必待日光”,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谨慎出门,以免寒邪外受,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外出锻炼需做好保暖防护措施,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个三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故这三个部位应重点保护好。头为“诸阳之会”,冬季外出尽量戴一顶帽子,大约可减少头部60%的热量散失。 

  冬季出现咽部发痒,咳嗽少量清痰,服止咳药作用不明显,可能与颈部、前胸受寒有关。尤其对颈椎不好的人来说,冬季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很重要。用长围巾系在胸口护胸,还可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冲击。 

  俗话说“寒从脚底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大雪”节气要特别注意足部的保暖。 

 

 

                                                 (来源 彭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