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图片信息
“云和师傅”走天下
时间:2019-04-23 16:5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云和县府办

“云和师傅”石余凤是个地道的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贸易已有10多年。

2007年,石余凤组建了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利用云和良好的生态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玩具下脚料资源,引领农民群众向食用菌生产发展。2010年,她投资460多万元在沙溪村建立高标准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核心基地,建成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菌棒生产线及配套设施、30万袋花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云和县食用菌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以工厂化生产代替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实现日产3万袋,年产900万袋菌棒的生产规模,服务带动周边800多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辐射面积达2250亩,平均每户增收一万余元。

从“卖体力”种植食用菌,到“卖技术”当技术指导;从1万元技术指导费到年薪数十万元;从国内打拼到海外开发……短短十多年时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云和师傅”,成为了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劳务商标和质量名牌,声名远播海内外。

“云和师傅”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不少拥有一技之长的云和农民远赴江西、湖北等地从事食用菌种植和销售行业,不仅赚到了钱,也叫响了“云和师傅”的美名。

2005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拥有云和户籍的具备技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异地开发经验、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统称为“云和师傅”。时至今日,“云和师傅”已成为所有云和人引以为豪的金名片。这个金字招牌不仅凝聚着云和人民的心血智慧,还体现了云和人民敢闯敢拼的精神内涵。

历经14年时间,云和共发展了600余名“云和师傅”,后备“云和师傅”1000多名。按从事专业划分,有食用菌、茶叶、水电、玩具、建筑、商贸、饮食、种养、加工等9项专业技术类型。这些云和师傅共带领1.46万余名农民到异地实行“组团式”开发,足迹遍布30个省、290多个县市,年创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

在“云和师傅”这个群体中,除了像石余凤这样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师傅外,还有一群致力于易地扶贫开发的“云和师傅”,他们在贵州、四川等偏远农村教授当地农民食用菌种植技术等,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项云是崇头镇沙铺村人,从事食用菌专业已经15年,2007年取得了云和师傅资格证书,是食用菌高级技师。10多年前,在全国各地闯荡,寻找创业目的地的项云来到贵州丹寨,并在这里扎了根。在他的带动下,丹寨县食药菌从零星种植发展到目前的2200多亩,解决了贫困户356户共1100多人次的常年用工问题,有效推动了当地农村脱贫致富。

近年来,“云和师傅”还致力于公益扶贫,先后组织开展了“助学、助老、助贫”的三助公益行动、“百师扶贫助千家”活动、慈善公益基金等多个公益事业。在百师扶贫助千家活动中,师傅们采取“一带十”结对帮带形式,通过“送技术、送种苗、送岗位、送资金、送服务”五送方式,为社会各界与贫困村、贫困户搭建了一个直接交流、对接、资助的平台。帮助低收入户发展食用菌、茶叶、水果、养殖等产业,低收入户直接增收6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云和师傅’品牌内涵,积极培育一批‘云和师傅’领军人才,助力‘云和师傅’百亿产业发展。”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和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