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刊登了“2019人民之选—中国博物馆创新锐度评选TOP30”,松阳县博物馆成功入围。
本次评选历时2个月,有国内外百间博物馆参与,由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以及20位专家共同观察、调研、评估,同时在新浪微博发起话题征集“网友心中最创意博物馆”,累计30万人次参与了讨论与分享。
基于“博物馆文创、分享式体验、数字化应用、博物馆社区化、策展展览”五个创新维度评选出最优。
松阳县博物馆主体建筑占地2500多平方米,承担全县文物保护、考古调查与发掘任务。除了承担这些基本职能外,松阳县博物馆还在积极打造与探索全县域生态博物馆。全县域生态博物馆覆盖了县内1406平方公里的区域,辐射401个具有浓郁传统人文气息的村落,堪称一座365天x24小时开放,永不闭馆的博物馆。
松阳全县域生态博物馆,着力的基础在古村落、古屋等文物建筑的保护上,可以说比国家的提倡还早两三年。最初是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方面考量,保护未来发展经济的一种潜在资源。松阳设立了严格的评审机制,对传统村落里所有的建筑修缮、利用项目进行评审。时刻注意保持村落的风貌,不能造成破坏,开发和利用只能是合理和适度的,有负面影响的绝对不允许。因为严格的把控,以及多年来从村民到管理者对保护理念的逐渐理解和对古村落价值的认同,松阳县才成为国家文物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唯一试验区,也是全国首个的“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在这个基础上,全县域生态博物馆才有了生长的土壤。松阳的创新在于把博物馆的布点延伸到有特殊历史文化资源的乡、镇、村去,提高“博物馆文化惠民”的覆盖面。比如,利用保护好、修缮好的古屋举办展览,或者利用一些新建的艺术建筑,结合当地特殊农耕文化的生产活动举办展览。所以全县域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开放、动态,又在不断变化当中的项目,村民们仍然在村落中延续着和谐正常的生活和劳作。
松阳在古屋保护和再利用上的探索,给古老的村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特色精品民宿的陆续开展经营,艺术家工作室设立使用,甚至还有一些外来户,因为在村中经营民宿,变成了“新松阳人”。
自2018年以来,松阳县的红糖工坊、豆腐工坊、契约博物馆、王景纪念馆、石门圩廊桥等全县域生态博物馆作品,相继参加了柏林Aedes建筑论坛、威尼斯双年展、法兰克福书展、维也纳建筑展等世界著名展览,向世界介绍中国浙江省松阳县的乡村振兴经验,讲述松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