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祖国敬礼”系列报道
编者按:
70年,伴随着新中国跨越发展的脚步,丽水城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今天起,本报策划推出“向祖国敬礼”系列报道,记者通过一线体验式采访,发现70年来丽水巨变的点滴,记录百姓幸福生活的变迁,以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到来,展示处州大地70年的沧桑巨变、伟大成就。
云和梯田日出。记者 程昌福 摄
梯田、云海、日出……中秋季节,地处云和县崇头镇的云和梯田,美景如画,游人如织。
来自上海市静安区的游客马玉方,在观看了梯田日出后激动地说:“云和梯田真美!百闻不如一见,不愧为‘中国最美梯田’称号,这次我们带着一大家子慕名而来,值了!”
崇头镇党委书记谢岩伟说,现在从山下上梯田的公路正在改造,旅游团队数量有所减少,但慕名而来的散客仍络绎不绝!
云和梯田的韵味,出现在作家张抗抗的笔端并登上过《人民日报》;云和梯田的文化,还作为高考试卷的试题,让山东考生作答;云和梯田的魅力,让美国传媒巨头CNN由衷赞美,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
殊不知,名扬四海的云和梯田,历史上却曾经几近荒芜,成为了一块“高山废田”。
1994年就参加工作的崇头镇政府“老干部”王霏,经历了云和梯田“变废为宝”的全过程,并受镇里委派组建过梯田耕种农业合作社。
“2007年前后,梯田抛荒每年增加,数千亩梯田仍在耕种的也就一两百亩。”王霏清楚地记得,当时县里发动农村发展雪梨,有一些梯田里也种上了雪梨树,而更多的则是“杂树占地”“田野归山”现象。
这样的记忆,同样留在了下垟村党支部书记雷建英的脑海中。她说:“当时村里流传一句话:有女不嫁下垟郎。因为海拔高,交通不便,下垟、赵善、坑根这些村庄,是当时四里八乡最穷的地方。年轻人要挣钱,要么在地里种香菇木耳,要么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村民看不到发家致富的希望。”
但是,在云和籍摄影家郑建文的眼里,当地村民是“抱着金饭碗在要饭”。在摄影界,他被公认是“较早拍摄云和梯田的人”,其2001年拍摄出的代表作《云海梯田伴日升》,先后刊发在了《人民日报》《走遍中国》等报纸杂志上。后来的另一幅梯田摄影作品《冬日即景》,更是获得美国摄影学会PSA铜奖。
梯田在摄影界走红,越来越多的摄影人翻山越岭,起早摸黑来到高山上搞创作。宣传报道增多,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云和梯田名气大增。
从2006年开始,崇头镇开始重视梯田的开发,开启梯田恢复工作,让镇村干部发动村民“砍田里的树”,其中有一些就是曾经寄托着大家希望的梨树。2007年,镇里牵头举办了第一届梯田开犁节。4年之后,“镇级”梯田开犁节在2011年升格为“县级”,并在当年拿到了4A级景区的牌子。
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浙江十大最美湿地”,云和梯田在线上线下逐渐成为外来游客来浙西南的热点“打卡地”。2015年,云和梯田景区门票收入就突破了1200万元,首次跨入“千万元级单体景区”门槛。
优越的旅游资源及良好的发展预期,也让大集团抛来了绣球。2017年,云和县政府与杭州商旅集团正式签订协议,标志着这家国有大企业入主云和梯田,主导梯田景区8.0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同年,云和梯田创5A工作也正式启动,提出“七大功能区、八大景群、二十个观景点”的项目布局。
梯田变成了宝,当地农民都吃上了“旅游饭”。2007年,赵善自然村的党员季云金从外地回到家,花20多万元开办出梯田景区内的第一家农家乐,取名“摄影人家”,主要服务对象是摄影爱好者。后来随着游客的增加,他才将农家乐名字改为“田园牧歌”。
“今年梯田范围内还增加了7家民宿!”崇头镇负责农家乐、民宿工作的许熠明说,到目前全镇的农家乐、民宿已有130家,投资者绝大部分是本地村民或返乡能人。
梯田的开发,既让村民口袋子鼓了,也让村庄环境越来越好。梅竹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永感叹:“以前梅竹村有40多个光棍,连我自己当时都没老婆。村里的姑娘当时都是往外跑。现在外面的姑娘都愿意嫁到这里来,全国各地的媳妇都有,我的老婆就来自呼和浩特!”
“未来5A景区创建成功,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雷建英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大家把云和梯田当作“宝”!“只要有本事,只要勤劳,在这里就能致富!”
谢岩伟说,云和梯田的开发与发展巨变,是搭上了国家休闲旅游发展的顺风车,更见证了伟大祖国的跨越发展步伐!(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阮春生 通讯员 肖静 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