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文广旅体局 >> 工作动态
突出文化引领 坚持品质发展 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努力打造国际乡愁旅游目的地
时间:2020-11-11 15:3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松阳县文广旅体局

   松阳县深入践行“两山”发展理念,较早谋划并系统推进乡村旅游、传统文化复兴等工作,2014年提出了“文化引领、乡村复兴”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2019年作出了“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全面深化‘开放兴县’奋力蹚出一条山区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决定”,以打造“国际乡愁旅游目的地”、“国际艺术创作交流胜地”为着力点,系统推进松阳乡村旅游发展。2012年—2019年,全县旅游收入从4.06亿元增至55.1亿元,年均增幅超46%,地接人次从1200增至26.81万,增长222倍,人均消费实现翻番;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7.76%增至2019年9.59%,在26个加快发展县综合考核中排名由末位跃为第一,旅游业已成为全县战略支柱产业。松阳县先后获评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最美中国榜“最美乡村”、全国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地、联合国人居署首个乡村发展示范县。松阳县已成为全国“文化引领、旅游驱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典范。

  一、理清发展思路,推进乡村旅游品质化发展 

  一是坚持精准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县情实际,积极顺应发展规律,精准确定了“高品质、小众化、中高端”的发展定位,以及打造“休闲养生胜地、山居民宿胜地、艺术创作胜地、运动健身胜地”的发展目标,紧盯艺术创作、运动健身、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目标群体,建成了一批高品质项目,推动了深度游、文化游、休闲游等乡村旅游业态的蓬勃发展,创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10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2个,省级A级景区村庄7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以上“旅游+”融合基地20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着力点,开拓了发展空间,实现了弯道超车。 

  二是坚持品质建设。立足“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建设要求,先后建成王景纪念馆、红糖工坊、契约博物馆等10余个全县域生态(乡村)博物馆和大木山茶室、黄圩驿站、石门圩廊桥等一批高品质项目。其中平田村农耕博物馆获得“住建部第一届田园建筑优秀作品”一等奖,大木山茶室被福布斯杂志评为30个亚洲经典建筑之一。同时,先后引进北京DnA建筑事务所、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优秀技术团队全程参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指导,携程、隐居、东方园林、先锋书店等品牌落户松阳,这些优秀团队的引入,不仅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通过他们的参与,在无形中带动百姓更新观念,提高百姓的审美、自律以及创造力。 

  三是坚持共建共享。建立“5+X”旅游工作机制,将旅游与“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有力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全面推进“厕所革命”,编制了全域旅游厕所建设指南,为实现厕所革命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数量增加提升到品质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礼仪口才、登山等30多个协会、文化圆梦大使和乡村讲解员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 

  二、深挖古村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一是坚持存量资源利用。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切入,整合各级补助资金3亿元,辅以图文并茂的技术图册和导则,明确了负面清单,推动了75个中国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积极争取到公益基金4000万元,200多座宗祠、184幢老屋得到修缮保护,“拯救老屋行动”试点工作成为全国示范,列入中共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和“拯救老屋行动”,盘活了闲置乡村旅游资源,既最大限度节约了土地指标,又有效减少了各类建设性破坏,还赋予了闲置资源新的生命力,一些原本破败萧条的乡村也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全县四分之一的乡村植入了民宿、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新型业态,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优秀人才开始进村下乡,近四年全县常住人口增加6400余人。 

  二是推进百村景区化工程。注重特色、差异化发展,将村庄纳入旅游组织体系,增强村庄集散功能,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破除旅游必建大型服务接待中心的固化理念,将停车换乘、吃住消费自然融入沿线村庄,既节省建设成本,防止风貌破坏,又有效增加了农民增收机会。目前全县已创成79个省级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11个,初步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三是打造有根的乡村民宿。坚持适度发展、深度融合、品质精致的理念,并致力于把民宿打造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消费地、销售地,文化体验的交流平台,民风民俗的展示窗口和手工制作的场所,成为“有根的乡村民宿”。目前全县拥有民宿(农家乐)526家,床位5081张,(其中等级民宿10家),过云山居、云上平田、云端觅境、揽树山房等高端精品民宿在业内享受较高知名度。如沿坑岭头村原是一个濒临消失的偏远山区村,当地利用柿树景观吸引艺术写生客流,打造“画家村”,350余人的村庄已发展民宿16家,床位243个,每年带动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三、做好“旅游+”文章,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化发展 

  一是推动“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业形态之美、色彩之美,营建生产性农业景观,建设综合型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大木山茶园获评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四都乡获评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以“何以兴农”和“阿郎”自然农法示范基地为引领,融入研学旅行等业态,建成20余个高品质生态农业基地,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价。比如岱头“望祀山米”通过有机农耕种植,每斤价格由不足5元提升至20多元。 

  二是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在打造全县域生态(乡村)博物馆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不断完善“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展演机制,复活“竹溪摆祭”“平卿成人礼”等60余台民俗节会;促进运动文化休闲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互促提升,先后举办国际天空跑、中国甲级围棋联赛、浙江省自行车公开赛、田园松阳马拉松赛等高等级赛事活动;不断加快旅游经济在地化,松阳端午茶、手工红糖、茶叶熏腿等一批农产品,篾器、手工布鞋、麦秆扇等20余个传统手工艺产品进入旅游消费市场并受到游客青睐。比如,樟溪红糖通过红糖工坊的示范带动,从原来每斤8元涨到每斤25元,亩均产值达到1.8万元以上。 

  三是推动“旅游+生态工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生态工业链接一产、三产的作用,努力发展集工业生产和体验、观摩、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工业旅游,中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碧云天等茶企通过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优化游线设计等措施加快推进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创建。 

  四、认真讲好松阳故事,推进乡村旅游国际化发展 

  一是全力打造艺术创作交流胜地。以“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百名艺术家入驻松阳乡村”计划为抓手,借助平田农耕馆、茶室、竹林剧场等文化公共空间,利用“拯救”后的老屋以及乡村民居,面向全世界知名艺术家广发“英雄帖”、吹响“集结号”,吸引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家常态化的驻村创作活动,以乡村艺术推动乡村振兴。目前艺术家及工作室落地85个,中国美院夏克梁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张明教授等知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以及先锋书店乡村艺术家工作室等已正式落户松阳。 

  二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松阳高品质的乡村建筑先后5次亮相德国Aedes建筑论坛、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法兰克福书展、维也纳建筑展等国际高水准展台。2019年,还与德国Aedes建筑论坛联合举办首届浙江·松阳乡村振兴论坛,来自17个国家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与建筑——乡村发展的驱动力”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探讨,引起了良好的国际反响,松阳乡建经验更获联合国认可,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单位代表参加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 

  三是不断提升国际化接待水平。认真梳理乡村建设中经验和做法,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培训工作,强化酒店工作人员、民宿管家和乡村导游队伍建设,提升涉外礼仪和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举办松阳县乡村旅游讲解员大赛和松阳县外事礼仪培训,充实旅游人才队伍储备;举办当家菜大赛,完善“松阳家宴”菜谱,挖掘松阳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