笕川村书香礼堂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以竹元素为设计脉络,分为竹之始、竹之韵、竹之歌三个篇章。
竹之始表示幼笋汲取养分,破土而出。读书也是如此,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礼堂内古色古香的马头墙,是笕川1400多年悠久历史和1000余间古民宅的缩影。墙上嵌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忠勇孝悌廉”15字,用隶、行、篆三种字体书写而成。36本古籍经典书名,16首刻劝学诗,刻制在竹板、走廊台阶和墙壁上,营造了浓浓的阅读氛围。
竹之韵以花海为主题,象征着笕川繁荣的盛景。笕川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村民外出养鸭,淘得第一桶金,到1990年前后兴起种植业,全村种植香菇,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再到2016年花海经济让村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竹之韵将笕川村民三个阶段,三种历程的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设置了轻餐饮区,在500亩花海的油画前,喝着咖啡、品着茶,畅想着自己的创业未来。
竹之歌是非遗专区,代表着精神文化。笕川村一直注重历史文化传承:这里的“村晚”至今已持续30多年;笕川的村民十分钟情于婺剧,有自己的小戏班子,每逢节假日,都要上台表演;许多村民非常喜爱剪纸,村中剪纸非遗传承人丁耀杰创作了很多惟妙惟肖的作品。礼堂特意布置了盔头、龙袍、凤袍、剪纸等艺术品展架,充分体现了笕川村民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具有保存价值。村民一边看书,一边欣赏着珍贵的艺术品,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一个乡村,为什么有这么一座内涵丰富的书香礼堂?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给出了答案:“笕川村建村有1400多年历史,崇德尚学,古有吴兴学堂、文华学堂、文治学堂,现有笕川小学、农家书屋,学风盛行。为了延续这股崇学向善的风气,依托全省书香礼堂试点的契机,挖掘笕川文化,全力打造了这样一个书香礼堂,为群众打造一个‘文化粮仓’。”
礼堂藏有10类书籍共1.1万余册,涉及农业科学、哲学、历史、经济、文学、少儿读物等多门学科,种类齐全。
“这个图书馆真方便,以前种香菇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技术上的问题,不知道怎么找资料,现在好了,图书馆里有很多关于如何种植香菇的书,我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今年42岁的丁炳亮从礼堂开放以来就经常过来,俨然成了书香礼堂的“铁粉”。
“这里太好了,很安静,一放学我就会到这里看书做作业。”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丁思引也是书香礼堂的常客,每天放学雷打不动,准时过来报到。
不仅如此,书香礼堂建成后,还对全社会开放,不仅笕川村村民,附近的村民随时都能来阅读。“我们村还在建设小微园,以后会有大量的务工人员流入,到时候他们也可以经常过来看看书。”施颂勤表示。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书香文化礼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书香礼堂与县图书馆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最大限度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镇宣传委员田李萍介绍:“笕川村书香文化礼堂只是打造‘耕读新建’的其中一个着力点,下一步将以点拓面,打造一条文化带,让新建镇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弥漫书香气息的文化小镇。”
来源:丽水日报 通讯员 姚碧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