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面普通的党旗,这是纯手工缝制的,已经有72年的历史了。”6月29日,云和县安溪畲族乡下武村黄家地自然村,村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柳伟明打开一个木匣子,小心翼翼地取出党旗,对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们介绍。
在黄家地村,这面党旗的分量举足轻重——诞生在1948年的战火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暗夜”里。
党旗漫卷,岁月峥嵘。72年里,柳恒章、柳伟明两位堂兄弟接力守护,为的是“我是党员”的那份初心,为的是“让红色记忆薪火相传”的那份责任。
制旗
黄家地村是云和远近闻名的红色古村,位于云和和景宁两县交界地的大山深处。80多年前,由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路辗转,先后4次来到黄家地村,在这里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黄家地村早在1938年11月就建立党支部,此后又建立武装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激烈的“三抗”斗争(抗粮、抗税、抗丁)、游击战斗、反清剿战斗在这里此起彼伏,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篇章。解放战争期间,处属特委云和县委在黄家地设立了临时办公点,发展地下党工作。
在白色恐怖中的1938年—1949年,黄家地村支部党员发展至22人。
1948年,全国形势逐渐明朗,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在望。此时的云和、景宁边界一带百姓也翘首以盼。但由于白色恐怖,长期以来,云景区委一直没有党旗。
在此背景下,时任云景区委副书记叶光通建议制作一面党旗。
这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在黄家地村负责地下党工作的云和县委委员陈江海,秘密来到柳恒章家里。柳恒章当时是叶光通的秘书,同时又是黄家地村党支部书记。陈江海分析了当前革命斗争的形势后对柳恒章说:“现在全国形势大好,共产党一定会取得胜利。我们要有一面党旗,有了党旗才有党威。”
两人一拍即合,立即前往五公里路之外的云景区委办公点——岚头村香岗自然村(现属景宁红星街道),和时任云景区委书记雷元昌、区委副书记叶光通、岚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成久商量如何制作党旗。
白色恐怖笼罩下,缝制党旗必须秘密进行。
找谁缝制?王成久想到了他的哥哥王成亮,“他是缝纫师傅,又是党员,靠得住。”不仅如此,王成亮的家在极为偏僻的石埠坑村(现属景宁滩坑库区),更为安全。
晚上八时许,见到连夜赶来的一行人后,王成亮一口答应了,“可以在二楼的阁楼做。但我没见过党旗,怎么做?”
这可把大家问住了。在场所有人里,只有陈江海外出学习时见过党旗,但具体尺寸和比例,他也不知道。
“我画画看。”陈江海凭着模糊的记忆,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用毛头纸画党旗的制作版样。画了一稿又一稿,镰刀、斧头的角度总觉得不对。就这样反复改改画画,直到凌晨五时,党旗的版样才画好。“用掉了一斤多毛头纸。”现年93岁的柳恒章回忆。
制作党旗需要红、黄、白3种颜色的布料。为了避免泄露秘密,次日,他们分不同时段,派不同的人去买布,对外谎称是用作红白喜事。
经过大家一天的忙碌和王成亮的巧手缝制,当晚八时左右,一面宽75厘米、长123厘米的鲜艳党旗在大山中的小楼里制成了。党旗绣有双面党徽,斧头干净利落,镰刀线条流畅。
“大家都很兴奋,我们把党旗挂在楼间里。”柳恒章回忆,他们面对党旗,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轻声重温了入党宣誓。
从此,一面鲜艳的党旗在云景两地党员心中“飘扬”。
守护
一开始,党旗由叶光通负责保管。
1949年5月11日,云和解放。党旗的保管任务交接到了柳恒章手里。
他带着党旗回到了家乡黄家地村。后来他调往云和县城工作,但守护党旗这件事,他一直放在心上。一有空,他就会拿出党旗,静静地看着它,也偶尔与晚辈讲讲过去的革命故事,重温那不屈战斗的岁月。
就这样,柳恒章小心地守护了这面党旗43年。
直到1991年,柳恒章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担心保护不好党旗,就把接力棒交到了已经入党的堂弟柳伟明手里。在他看来,堂弟头脑灵活、心思细腻,是守护党旗的放心人选。
“人在旗在,人倒旗不倒!”当时30岁出头的柳伟明从堂哥手里接过这面不一样的党旗时,郑重承诺。
“接过这面旗帜,就应该负起这份责任!”柳伟明说,这些年来,这已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精神,不断激励着他和村民们发扬革命传统,坚定信念、战胜困难,齐心协力改变村庄面貌,带旺产业发展。
1996年,柳伟明上任黄家地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当年冬天,他和村民商量,决定开通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
要开路,没有资金怎么办?
英雄的老区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全村每人出资5公斤大米,挑到县城市场出售。卖掉的钱买回了钢钎、炸药、锄头、畚箕等工具。柳伟明和村委会主任两人又以个人名义一人贷款,一人担保,向乡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作为后备资金。全村人在他的带领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冒风雪、顶严寒,艰苦奋战了3年,终于在1998年秋天,开出了一条长2.5 公里,宽3米的简易公路。2004年,简易公路又修建成了今天的康庄公路。
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踏着康庄路,走出山门闯世界,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不愿走出大山的人们,则坚守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建设家乡。原生态的高山西瓜、小辣椒,成了市场的紧俏货。今天大山深处的黄家地村,山清水秀不变,但村民的生活条件,已是“日月换新天”。
在黄家地村,每次开党员会议,都会挂上这面老党旗。柳伟明认为,这是一种提醒和鞭策,提醒党员时刻牢记村史,不忘初心;鞭策党员在党旗的引领下,砥砺前行,焕发红色老村的新魅力,把村庄建设得更好。
去年6月,村里整合红色资源,推出了“战斗黄家地·忠勇严山村”初心研学线体验套餐。这一年来,村里接待了县内外100余个体验团队,人数达10000余人次。通过激活红色文化,这个革命老区村绽放出了新的容颜,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曾翠 程鹏鹏/文 兰雷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