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世,磨炼铸就坚韧品格。
我的父亲叶龙根是退役老兵、老党员,龙泉市西街街道河平村人,1928年7月5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爷爷眼睛不方便,家里靠奶奶帮人家缝缝补补,租地主家的几亩薄田过日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那时候大伯为逃抓壮丁去了地主家当长工,所以父亲自小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砍柴、种田、种菜等农活父亲很小就会了,10几岁的年纪,就尝尽了生活的艰辛。1941年碰到自然灾害,田里颗粒无收。当时奶奶就嘱咐父亲说,“你带着弟弟出去找吃的,等明年有收成了再回家。”没办法,当时13岁的父亲带着9岁的叔叔辗转来到了龙泉蓁部村,父亲和叔叔被村里两户农家收留。也许是缘分使然吧,父亲在龙泉遇上了母亲,结婚生子,虽说是生活清苦,可总算有了一个家。
从军岁月,平凡岗位荣立军功。
1951年3月,为响应国家号召:“抗美援朝,保卫祖国、保卫家乡、打倒美帝国主义”,父亲抛下娇妻幼子,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月26日在龙泉城区集中,4月份到云和县新兵连集训3个月,7月1日分配到丽水第七军分区云和县独立营二连三排,9月份部队开往青田大阳山剿匪。回忆起在大阳山剿匪的日子,父亲说那段时间土匪到处流窜,非常严峻形势。父亲和战友们每天24小时轮流换岗,在深山中追寻土匪的踪迹。经过三个多月艰苦战斗,父亲所在的连队活捉了3个流窜的土匪,当时班长和几个战友还为此受了伤。1951年底独立营回丽水参加三反学习,到1952年5月底结束。1952年6月,部队整编到104师,进驻萧山,父亲在师部担任通信员。1953年1月,部队进驻上海,整编为建筑六师,父亲继续在是师部担任通讯员,同时参加部队文化速成班学习,回想起这段日子,父亲总是感慨万千,因为父亲在参军前没上过一天学,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所以在学习期间父亲特别刻苦,在短短的时间内认识了3000多个字。因工作勤勤恳恳,学习勤奋刻苦,父亲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在父亲二等功劳簿上写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1953年12月,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4年7月1日到教导队参加干部培养对象学习。1955年部队集体转业,调到西安西北建筑工程管理局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时这个公司是属于为军工服务的企业。父亲先后在公司材料处、采石场、采沙场等处工作。1958年12月,因机构改革,父亲回到浙江,在浙江省建筑公司工作,驻兰溪,在公司材料处、水泥厂、办公室等处工作。父亲为人正直,工作认真,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党对我这样信任和支持,使我内心交织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感激,我没有理由辜负党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即使任务再艰巨,只要有党,有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总是可以完成任务的”。所以不管身处哪个岗位,父亲都是兢兢业业,深受干部群众的好评。
返乡务农,一心为公服务村民。
父亲时刻铭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不畏艰难困苦,只要党有号召,国家有需要,他总是一马当先。1962年6月,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党中央发出“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支援农业第一线”的号召,父亲又是积极响应,毅然回农村参加农业劳动。回到农村后,父亲先后担任村民兵连长、大队长兼副书记、乡小料厂书记等职务。父亲总是把集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在做。村里建学校,因当时建的是泥瓦房,夜里下大雨时,是父亲半夜起来去把墙盖上;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是父亲带着村民上山;村里纠纷调解,总是处处能看到父亲的身影;每年春节,父亲带着子女们去清扫村里的那座廊桥。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情怀。2019年,当西街街道推选父亲为浙西南革命精神代表时,父亲说了一句让我印象至深的话,他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听党话,跟党走的。”
退役老兵 叶龙根
家庭和谐,夫妻恩爱父慈子孝。
父亲不仅是对党、对人民忠诚,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是我们所有子女们学习的榜样。犹记得小时候,早晨总是经常听见父亲对母亲说:你再睡一下,我先起来生火做饭,长大了我才明白,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体贴;后来母亲生病了,又是父亲常伴左右,细心照顾,还要不时忍受母亲的小任性,那时我才理解了什么叫相濡以沫。母亲去世后,父亲还是经常念叨说,如果自己照顾的好一点,母亲可以活得久一点。母亲健在的时候,我们姐妹经常会跟母亲开玩笑,说母亲太幸福了,找了一个好老公。在教育子女时,父亲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他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教我们认真做事,教我们与人为善,教我们为人正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妹六人与人相处和谐,家庭和睦,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父亲用他朴素的言行给孩子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党和政府一直关心老兵退役后的生活、身体健康等,父亲已经92岁了,身体还算健朗,头脑清晰,陪父亲出去散步时,问起年龄,大家都会说,你父亲好年轻哦,真看不出来有90多岁了,那时父亲总是很开心,我也很引以为荣。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值得我们子女们孝心以待!希望父亲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供稿人:吴盛良、吴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