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莲都区全面推进千年古堰——通济堰的复兴工程,通过持续加快文态、生态、业态“三态”融合发展,协同推动堰区生态环境质量、农民脱贫增收和绿色发展,将通济堰区域打造成为大花园建设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示两山转化标志性成果的重要窗口。
一、实施背景
(一)古堰需要保护。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拥有1500多年历史,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由于通济堰在生产生活上的重要作用,千年以来,历朝历代的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管理和维护,宋元明清时屡有续建整修,如南宋时期范成大大规模修复几近荒废的通济堰,制订制度,刻规于石;何澹将通济堰的木筱坝改为石砌坝等。现在的通济堰因弱化了水利功能,加之所在碧湖镇的定位转型,古堰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亟需加强重视。
(二)文化需要传承。通济堰作为浙江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极其丰富的水利文化,并于2014年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大坝首创了“水上立交桥”,开创了水流立体分流的先河;通济堰创立的竹枝状网络的灌溉体系,使碧湖平原三分之一的土地水旱无虞,一直是浙江南部的粮仓之一,通济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促进了碧湖平原农耕文化的繁荣。此外,通济堰还带动了周边港埠文化、古村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兴盛,是浙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通济堰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需要深入挖掘、保护、传承。
(三)古村需要振兴。堰头村位于丽水莲都区碧湖镇西南3.5公里处,距市区25公里。现全村总面积5.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亩,山林面积7773亩,农副产品总产值247万元。瓯江水和松荫溪在此交汇,拥有良好的生态发展禀赋。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首部而得名,依山傍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堰头村依靠通济堰及周边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周边农产品、民宿等业态发展。乡村振兴很大程度依赖通济堰,更需加强对通济堰的保护与利用。
二、主要做法
(一)古迹修缮,打造历史风貌的展示窗口。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任处州知府期间,立下《通济堰规》,是世界上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莲都区继承先贤衣钵,坚持以法治思维推进古堰复兴工程的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莲都区完成编制了《丽水通济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一系列通济堰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对通济堰渠道、文昌阁、龙庙及古民居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同时增建民俗农耕馆、通济堰水利陈列室等。根据文物法律、法规等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如《堰头村古民居修缮提升保护管理制度》、《古堰画乡景区文物古迹保护日常巡查监管制度》等,有效地保障了文物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
(二)生态修复,打造农耕文明的展示窗口。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通济堰,至今仍灌溉着碧湖平原3万亩良田。为充分利用好通济堰水利工程这个活态“文物”,2016年起,莲都区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历时三年多,在碧湖平原开展了以通济堰为主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极大改善了灌区水生态功能。下步,计划于今年启动通济堰生态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用3-5年时间完成通济堰周边区块山水林田湖、交通路网及文化设施的提升改造,综合整治渠岸护坡,通过渠系形态修复与连通、河湖池塘恢复、湿地整治及植被修复等措施改善水生态功能,恢复通济堰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渠系的自然原貌和生命力。
(三)文化挖掘,打造民俗艺术的展示窗口。深化文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通济堰特色民俗艺术等文化基因,先后采集文化要素单体文本230个,编纂出版《通济堰》《千年港埠》等20余本书籍,完成《千年港埠》《寻迹—浙江省铁工厂》《通济堰》等书籍编纂,编排了鼓词、鱼灯、提线木偶、处州乱弹等10个传统民俗艺术节目,全方位展示通济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借助绿水青山、古堰风姿等生态文化优势,做深“丽水巴比松画派”品牌,获得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国字号招牌,吸引了中央美院、中国美协等近300家艺术院校和机构在此建立写生创作基地,年接待写生创作的画家和学生近15万人次,入驻工作室和画廊从2015年的38家增加至目前的121家,其中2019年新开辟的1号艺术区新入驻96家。
(四)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的展示窗口。2015-2019年期间,通济堰周边景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77亿元,先后完成中国江南巴比松、隐居画乡等一批文化和旅游产业类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莲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济堰展示馆等文旅体验类项目进度,知名度享誉全国。同时,跳出传统的旅游地产思路,鼓励当地居民发展民宿经济,围绕建设有故事、有内涵、能富民的健康主题村落,推动传统村落向健康主题村落转型。目前,通济堰区域作为莲都区规模最大的民宿产业聚集区,共有民宿(农家乐)156家,餐位6930个,床位2809个,节假日民宿平均入住率达70%以上。
三、经验启示
(一)立体规划是先导。编制《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理念,突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筹保护与发展的互动,做好保护、修缮、挖掘工作。《规划》重点保护通济堰及其灌溉体系的历史信息和蕴含的核心水利文化,同时将堰头村古民居建筑群纳入保护范围,对损毁严重的古民居进行了维修。对通济古道、千年樟群、卵石路面等进行重点修缮,挖掘、丰富通济堰的故事内涵。加强《规划》宣传和执法,对严重违规的建筑和行为依法立案处理。对保护范围内部分民居进行征迁,便于统一保护修缮和经营管理。
(二)活化利用是关键。积极开展通济堰古水利工程测绘和数字化技术研究项目,建设通济堰数字博物馆,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充分展示通济堰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同时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小城镇综合治理等,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把文物保护、村庄环境整治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浙江的“田园水城”典范,走出GDP与GEP协调较快增长的“丽水之路”。
(三)产业惠民是根本。2014年,丽水市政府将通济堰列入市首批文物保护惠民示范点,创新文物保护管理模式,让更多的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凭借文旅融合发展,通济堰周边旅游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核心区范围内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18000多元,增至2019年的突破38000元,增长超过了110%,真正做到了于青山绿水间捧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