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八次来到丽水,深情赞叹“秀山丽水,天生丽质”,并寄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
多年来,丽水坚持不懈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坚守生态红线。在最新发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里,丽水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达87.8,连续18年排名全省第一。
丽水九县(市、区)的EI值均在85.0以上,生态环境状况级别均为优,EI值按降序排列依次为:遂昌、龙泉、庆元、景宁、青田、云和、缙云、松阳和莲都。其中,遂昌、龙泉、庆元、景宁4个县(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列全省前10位。
数字守望“天生丽质”
丽水自然生态“天生丽质”,并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这里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明显优于其它地区,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最为重要的区域,是浙江西南部乃至全省的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最近数据,2021年丽水的生态环境质量再次获得多项新突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丽水市位列全省第1,全国第12名,在全国排名较去年同期又上升10名之多。加之之前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公布空气质量排名,丽水位列全国第5,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双双在全国排名再上一个新台阶。
回首数十年来,丽水全市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国家级生态县6个;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7个,省级生态市、县10个;丽水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我市生态文明影响力显著提升,先后于2019、2020年在中宣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在过去的数年中,丽水还开展了全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试点,2019年正式发布丽水市(云和)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这是我国内地首次官方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2020年发布全国首个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地方标准;同一年组织编制《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碳汇开发及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旨在让绿水青山的价值更加丰富。
自然生态“天生丽质”,同样也是“易碎品”,丽水的生态还需要更加严格的悉心守护。
2021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浪潮催人奋进。丽水紧盯“生态环境质量全省第一、全国领先”这一目标,依托卫星遥感、物联感知和“基层治理四平台”,逐渐形成“天眼、地眼、人眼”结合的生态环境智治网络。
“天眼守望”,指利用卫星遥感数字化服务,实现对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保护区等的遥感监测,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相应大数据运用于生态环境管控。
“地眼监控”,指依托“丽水花园云(城市大脑)”平台,通过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测(监控)、各类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水环境的饮用水源站、断面控制站等点位设施及其场景应用形成环境监管物联感知网络,在地面点位上,实现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科技化、数字化。
“人眼监督”,指发挥群众力量和第三方专业环境监理机构,将环境监督作为基层网格化治理重要内容,多途径织密人眼反馈网络,实现美丽环境人人守护。在“三眼守望”下的丽水自然生态变化越发明显。
环境保护“丽水示范”
近日,遂昌金矿矿山公园景区内银坑山水库中再次出现了一群“可爱精灵”,它们身形曼妙,在碧绿如玉的湖体中,透过水面,成群硬币大小的生物,正在水中一张一合翩翩起舞,轻风微拂,仿佛一朵朵桃花漂荡在水中。
它们就是桃花水母,一种优良环境指示生物,非常稀有,只在严苛的环境条件下出现,适宜其生存的水必须是无毒、无害,不能有任何污染。
而遂昌金矿矿山公园原来却是一个存在严重污染的矿山。上世纪70年代末,遂昌金矿有限公司刚刚成立时,上千年来弃置在山坡上的废矿渣,有三四十万立方米。雨水一冲刷,山涧里便会流淌出泛黄的酸性重金属废水,严重污染溪流,影响了下游村庄的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安全。
之后的近30年,遂昌金矿通过加大环保投入,优化废矿渣的污水处理工艺,使优化后排放的水质可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还成立矿山公园,开发了生态旅游业。
这样的例子在丽水并不少见。2020年,丽水高标准打好治水升级战、蓝天保卫战、危废清零战、净土保卫战四场战役,四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
此外,丽水还一直在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建设,实现水质由“浊”到“净”到“清”的升级;系统推进大气环境污染整治,开展燃煤锅炉淘汰、烟粉尘治理、钢铁超低排放等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减排工程,县以上城市实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覆盖,全面提前供应国六车标准用汽柴油,圆满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全市共布设100个土壤国控点位。
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危险废物“双达标”创建行动,全市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从2016年的60.2%提高到100%,产废企业在省级规范化管理考核的抽查合格率从2017年的89%提高到92%。
在制度建设上,丽水坚持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市县乡(镇)三级全面推行向同级人大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制度。
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积极创新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及损害赔偿制度,将减排任务、水气、生态环境满意度等列入党政考核内容,逐步实现了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形成了“政府全面负责、环保统一监督、各部门依法履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制度格局。
全民环保看丽水。8月份,我市纳入全国首批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国家试点城市,可有效助推构建温室气体计量监测体系。
10月份,丽水市政府发布了《丽水市绿色低碳示范行动方案》,围绕“6+1”达峰体系制定了20项行动。每项行动都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目标,明确了2021年度目标和实施效果。光伏沐光惠民行动、工业领域高碳低效“淘汰整治”行动、绿色制造引领低碳转型行动、森林固碳增汇行动、对标欧盟肥药双控行动、碳电协同治理行动、“绿色能源虚拟电厂”智慧调度行动、绿色信贷投放行动、碳汇生态产品交易行动、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行动……丽水全民行动起来,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打造“中国碳中和先行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全球推广”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雷金松在刚刚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做了题为《携手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的报告。
作为我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丽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打造“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为目标,先后编制发布了《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注入信心与力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水经验”经过这次精彩亮相,正式开始向全球推广。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中国大陆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分布着野生植物3546种、脊椎动物580种,大型真菌716种,这里亿万年亘古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保存了来自第四纪冰川期且全球野生植株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近期,丽水通过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还陆续发现了百山祖角蟾、丽水钩瓣叶蜂、丽水刺背三节叶蜂、皱盖油囊蘑、近蓝紫丝膜菌等5个全球新物种以及中国新记录64种。
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与评定导则》,丽水市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体系建设中,初步建成龙泉住龙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庆元坑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莲都九龙湿地萤火虫主题公园等;在全省率先发布丽水市“十佳观鸟点”,引导生态旅游产业向高端自然体验方向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丽水全社会的参与下,从理念迈向实践。
在丽水莲都区九龙国家湿地公园举办赏萤季活动,每年3、4月份繁星闪烁、如梦如幻的萤火虫景观全国罕见,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打响了萤火虫这张“金名片”,该活动也成为群众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之美的重要载体。
如今在丽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理念已深入人心。下一步,丽水将以《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为蓝本,奋力打造“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作为“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点睛之笔、作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动力源泉、作为展现数字化改革成果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争当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叶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