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只要有汽车的地方,就有龙泉制造”,这句曾令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引以为傲的评价,如今正逐渐转变为“汽车行业离不开龙泉智造”。
作为龙泉首个百亿产业,汽车空调业近年来实现了从低端维修市场转战中高端配套市场的跃迁,产品也随之向总成型、整机型、科技型方向转型,产值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并成功晋级2021年度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科创的火焰在产业内全面燎原。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创新之核”的龙泉市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全国唯一的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专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它如同一个综合集成的“智汇系统”,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链条一站式公共服务,所提供的产品检测报告已获得50多个国家的认可。
与之相应的是,去年龙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7%。科创之力如源头活水,正源源不断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启动科创引擎 培育百亿支柱产业
在浙江新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熟练地操控全自动化流水线,一个个精巧的零部件鱼贯而出。
“企业9条生产线中,已有4条实现全自动化,下个月还会新增一条。”浙江新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春颖告诉记者,以膨胀阀自动化生产设备为例,29道工序一次成型,效率是原有设备的25倍,“今年前三季度的产量已超过去年总量,预计新能源产品的产值增量能达到90%,主机的产值增量约为33%。”
从“模仿制造”到“研发智造”,科技创新正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每年将销售额的3%投入研发,7名高级工程师领衔40多人的技术研发团队,还在杭州设立了研究院。”武春颖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单是企业研发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子膨胀阀产品就申请了20多个专利,今年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中,已有40余种实现小批量供货。
新劲公司的快速发展在龙泉并非个例。在龙泉,除汽车空调外,青瓷刀剑、竹木加工产业等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自身研发、检测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是助推龙泉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龙泉不仅需要一个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更需要一个能够引燃产业跨越发展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基于这一理念,龙泉在丽水谋划的“浙西南科创大走廊”之下创建以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支撑的浙西南科创基地,便显得水到渠成。
距新劲厂区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是龙泉市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几天前,浙江基力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永辉将一款新研发的散热器送到综合体的监测中心等待检测。
“合同已经拟好,就等着检测数据出来。只要数据合规,马上能投产。”陈永辉告诉记者,企业生产的汽车空调冷凝器、蒸发器等产品都是在综合体的实验室里研发检测的,有一款平行流蒸发器经综合体技术研发指导后,一次成品率从80%提升到90%以上。
汽车空调产业是龙泉的特色支柱产业,其中平行流冷凝器、蒸发器占全国出口量的50%,管阀件占售后市场的90%,并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的庞大销售网络。然而多年来,龙泉企业制造的汽车空调产品都要送往外省检测,耗时久、费用高,不少企业还因此损失了订单。
抓住综合体创建的机遇,龙泉投入6800余万元购置了49台(套)汽车空调检测研发设备,先后获得吉利、比亚迪第三方认可实验室资质,成为国内汽车空调领域唯一获得国家CNAS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项目超过200项。
“我们的检测中心是目前全国汽车空调行业检测项目最多、检测范围最广、检测能力最强的第三方检测中心。”龙泉市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叶俊告诉记者,去年,综合体为本地企业提供检测服务3100余次、提供研发检测数据20000余个,节约企业设备投入3000余万元,为企业节省检测费用86%以上,约500万元,缩短检测周期60天,有效实现了汽车空调产品研发制造在龙泉、检验检测在龙泉、标准制定在龙泉。
释放科创活力 成就全链条创新生态
与单纯的科学研究不同,企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包含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等众多资源要素的系统工程。龙泉以满足企业科创落地最精准需求为导向,构建了生动勃发的全链条科技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创新需求迫切的企业主体,龙泉构建起“手把手”式的协同推进体系——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厚植着龙泉这一片创新人才的沃土。
得益于龙泉近年来一系列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基力思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迎文成功“牵手”。
在刘迎文博士带领下,基力思公司从“来图加工”到建立产品研发体系,只用了4年时间,并与西安交大合作获得了4项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著作权。通过设计改进和工艺革新,夯实了从制造型向研发型企业转型的基础。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龙泉积极拓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所)的联姻合作,以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为代表的5家高校院所创新载体先后入驻综合体,将汽车空调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全省首批、丽水唯一的产业工程师平台试点。
目前,综合体已经入驻专家团队28个,集聚了230多位高校教授、博士及汽车空调企业的工程师。与此同时,龙泉还以“科技大脑+综合服务”为核心,构建“服务企业共性需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汽配云大数据服务中心。当下,汽配云平台、汽配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系列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引领更多企业逐步走向智能制造轨道。
从2013年建成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到2018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站式全链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载体创建,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诞生与先行一步,为区域工业发展增添了更多可能——“十四五”期间,龙泉将高标建设运营青瓷宝剑、森林经济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系统谋划建设集总部经济、科创研发、检验检测、工匠培育、市校合作、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浙西南科创基地”平台,建成浙西南最具吸引力的科创基地示范区,构建“空间载体+研发机构+科技人才+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全面倍增的新发展格局。
把准时代脉动 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近一周来,李斯特技术中心(上海)有限公司工程师任亚超和同事一直在综合体的检测中心就一款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研发做试验。
“这是我们第三次来这里做实验,设计系统需要反复验证,如果验证数据符合预期就可以生产。”任亚超所在公司的总部在奥地利,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动总系统供应商,和国际国内多家知名汽车品牌有技术开发合作关系。
为什么选择到龙泉做系统研发试验?任亚超告诉记者,龙泉去年投入1500万元建成的新能源汽车空调热泵实验室,能满足当前乃至未来几年新能源空调相关研发性的所有监测需求,“这里的新能源空调监测仪器是国内最先进的,我们就是冲着龙泉汽车空调行业的权威性和知名度来的。”
如今,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辐射面越来越广,上汽、一汽、中国中车、德国马勒、博世等省内外乃至世界空调知名企业纷纷送产品到龙泉检测。
“外地企业检测的单子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总检测量的35%以上。”叶俊告诉记者,在所有检测项目中,新能源汽车空调相关检测占比一半以上,“我们将根据产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接下来还将配置EMC电磁兼容实验室、整车环模实验室等前沿设备,不断引领行业向前发展。”
从零部件转向系统总成、从售后维修转向整车配套、从传统汽车空调转向新能源热系统……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不断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要素,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创新资源集散地,为龙泉打造中国汽车空调智造基地、新能源汽车空调研发高地、国际汽车空调产品集散地注入科技创新动能。
截至2020年,龙泉汽配生产企业近2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中东、欧美等50多个国家,培育了新劲空调、三田汽车空调压缩机等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去年,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产业总产值依然逆势上扬达65亿元,出口交货值16.2亿元。
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今天的龙泉正以科技创新点亮产业新格局,驶向更为广阔的蓝海。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隽 叶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