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思寺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二村南端白象山脚下,源于宋绍兴年间梅元屃的守墓庐,称“时思院”。元至正十六年(1356)大漈梅氏十九世孙创为“时思道场”,为时思寺之始建。明宣德年间改院为寺,至明末清初续建成现规模,是一处具有元、明、清各时期特征的古建筑群。
寺坐西朝东,由山门、钟楼、大殿、三清殿、马仙宫、梅氏宗祠组成,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50平方米。
山 门
山门有南北两个,牌楼式建筑,北山门门额悬“时思寺”匾。
钟 楼
钟楼于清顺治三年(1646)重修,面阔进深三开间,三层楼阁式,歇山顶。
大 殿
大殿位于钟楼与三清殿之间,建于元至正十六年,重檐歇山顶。三清殿建于清晚期,一进三开间两边廊,单檐歇山顶。
马仙宫
马仙宫原在大漈村中,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1991年维修时思寺时迁移至此。马仙宫单檐歇山顶,其构造技法与时思寺大殿有师承之处。梅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总体布局为三进三天井,自东向西依次为祠门、前厅、叙伦堂、报本堂。
大殿明间二进藻井
时思寺是一处释道合一的宗教建筑遗存;大殿保留了大量元代建筑遗构;梅氏宗祠的大额枋结构则具有地方特色,做法有明显的福建风格。多时期、多元素的构造特征,成为同类建筑中的孤例。
钟楼上檐
时思寺前沐鹤溪自北向南汩汩流淌至不远处直泻谷底,形成百仞飞瀑“雪花漈”。寺前彼岸为狮山,附近有“石马潜渡”、“龙舌喷珠”等景观,与时思寺合称为大漈八景。寺北侧巨杉与山门内二棵参天古柏与时思寺相映生辉,更具古刹幽邃意境。时思寺的起源和存在与梅氏宗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民俗、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