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秀山丽水 >> 资源物产
“丽观博古·处州遗存”——处州府城墙
时间:2021-05-31 16:3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博物馆


处州府始于隋开皇九年(589),今处州府城墙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系割旧城之半,以万象山南麓为界重新修筑。

清光绪版古城图

有门楼六座,即望京门(丽阳门)、岩泉门(虎啸门)、行春门(厦河门)、南明门(大水门)、栝苍门(小水门)、通惠门(左渠门)。此后历朝对府城都有修缮。

明成化《处州府志》有关城池的记载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府张大韶修之,“旧砖缺损者,巩之以石”。清代规模最大的修筑在雍正七年(1729),八年五月竣工。计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垛高七尺,四周一千八百五十丈,炮台四,窝铺八,门楼六。

丽阳门老照片

抗战时期,丽水城两度被日寇占领,古城墙遭受战火严重破坏。到1949年解放,已残缺不堪。

丽阳门砖筑城墙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设中拆去丽阳门(幸留49米砖筑城墙)和虎啸门,现仅存南明门。

南明门老照片

沿江古城墙于2000年做防洪堤时被围在大堤之内,大多被埋在地下,露明南明门至行春门沿江一段,万象山南麓依山就筑一段。

南明门城墙考古发掘

南明门右翼敌台

南明门坐北朝南,外围以瓮城,平面呈半圜形,占地面积约382平方米,城台、城门保存较完整,2006年进行修缮,复建城楼,恢复历史面貌。

行春门瓮城遗址南明门至行春门沿江城墙

2007年,江滨区块旧城改造中,在厦河门一带地面建筑物拆除后,发现行春门瓮城及两翼城墙遗迹、遗存,行春门及连接南明门约700米城墙作整体性保护与修复。

临江城墙上的泄水闸口

沿江古城墙采用菱形块石(俗称铁钉石)砌筑,具有防御、防洪双重功能,为浙江省孤例。处州府城墙是古代处州府城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丽水城市历史发展。它也是浙江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城墙之一,是研究古代城防工程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