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至少巡河两次的“草帽河长”。
一湾河水碧,两岸草木青。
行走在宣平溪联城段,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风景好,游客多,我们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河长功不可没!”世代居住在宣平溪边的百姓不禁夸赞。
他们口中的河长,便是刘海勇,莲都区联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不久前,水利部印发《关于表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在“全国优秀河(湖)长”一栏,刘海勇名列其中。
宣平溪的三个画面
宣平溪联城段,自莲都区丽新乡经流联城街道竹道村、瑶畈村、苏港村、港口村后汇入瓯江干流,全长17.4公里,是瓯江的重要支流。
谈起宣平溪的“前世今生”,刘海勇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源自自己多年前在瓯江边游玩时看到的场景:河水充盈,房屋、树木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老一辈联城人下河摸鱼、临河捣衣,日复一日享受着“碧水清流鱼儿游”的惬意美景。那时的他,不过是溪边的一名普通游客,一位“旁观者”。
2019年1月,刘海勇上任联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接过宣平溪联城段街道级河长的接力棒。
治水与治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步,保护与开发并重,他一头扎进治水工作中。“做事雷厉风行,果敢认真,找问题直指要害,解决问题具体细致。”这是村干部对这位街道级河长的普遍印象。
2019丽水超级马拉松举办前夕,历经三次“谈判”后,刘海勇顺利拆除位于赛道沿线一家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养鸡场。“最后一次,双方整整谈了6个小时。”刘海勇回忆,签订协议时,已是午夜零时,“人很疲惫,但那夜的星空格外好看。”在之后不到一周时间里,他带头拆除了鸡场的全部养殖棚,处理了上千吨鸡粪。
河边碧草青青,河里鱼儿悠游。自此,在瓯江和宣平溪交汇处,2万平方米的土地迎来“新生”。
而那时的刘海勇,上任还不到一个月。
从街道办事处出发,五公里后便可抵达宣平溪。身为河长,他深知:要治河,先知河;想知河,必须得巡河。用脚步丈量宣平溪,走村入户查看上下游水质,在全面掌握河道基本情况后,刘海勇发现,经过前些年的整治,养殖、工业、农业污染等问题明显改善,但沿线各村的生活污水设施不齐全,垃圾随意倾倒、畜禽养殖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他第一次深入了解这条河道,也是深深烙在他心里的第二个画面。
每月至少巡河两次,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脱掉鞋子,挽起裤管,小心翼翼蹚入水中;头戴草帽,一手拿垃圾夹,一手拎着垃圾袋,“重复相同的动作,捡起不同的垃圾”。百姓戏称,这是大家的刘书记,也是宣平溪上的“草帽河长”。
今年7月的一天,宣平溪边,青山相伴,绿水来迎。
港口村的“天然游泳场”,吸引不少市民驾车来此纳凉、戏水;岸边,游人在栈道上赏花观景,悠闲的垂钓爱好者在此收获自己的“小确幸”,村民渐渐鼓了腰包……眼前的一幕幕,也是刻画在刘海勇心中,有关宣平溪的第三个画面。
三个画面的背后,是厚植生态本底的生动体现。
上任以来,他累计巡河73次,交办问题65个,及时销号61个,约谈村级河长、企业及项目负责人27人次。在强力推进沿线河道采砂制砂、垃圾随意倾倒、畜禽养殖排放等专项整治中,先后拆除宣平溪沿线绿源禽业、永清鸭场等养殖场3.7万平方米。
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
“要和群众站在一起”,是刘海勇三年里的护河“秘诀”。
宣平溪联城段沿线4个行政村2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4600多人。近年来,联城一带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区块不断拓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没能及时跟进,许多村庄仍存在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传统”。
为此,刘海勇牵头制定宣平溪沿线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从2019年开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陆续在各个自然村落地:由于地势原因,菎濑村的污水处理终端系统只能设在村庄高处,一句“工程量再大,也要保证设施到位”,告别了菎濑污水处理不到位的历史;常住人口只有12人的剃刀贯村,也在新建名单之列,生活污水管网即将贯通……近三年来,联城街道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新建(改建)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沿线所有村庄(自然村)全覆盖。
通过全面溯源清流,宣平溪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
在刘海勇看来,治水,不仅是为百姓谋福祉,更是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好家园的意义所在。
“在很多人的固有思维里,治水是一项不可回避的‘硬性指标’,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刘海勇说,治水的出发点就是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作为一名基层河长,必须把好水质的第一道关卡。他说,治理和建设仅仅是治标之策,真正治本必须从更深层次着力,从机制建设和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上去改变。
“给垃圾分类?太麻烦!几千年以来都没这样做过!”推动垃圾分类初期,面对许多村民的质疑,刘海勇很快遭遇困阻,这让他意识到:仅凭几名干部绝对不行,“得唤醒群众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2019年7月,他策划部署开展垃圾分类村级排位赛活动。按照排位赛规则,每个行政村作为一个代表队,围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现场垃圾分类比赛以及每个村的演讲进行评比。
“有害垃圾应该投入什么颜色的垃圾箱?”
“红色!
“花盆属于什么垃圾?”
“塑料花盆属于可回收物,陶瓷花盆属于其他垃圾。”
……
通过一场场活动,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联城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仅经过一个季度,联城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就从莲都区14个乡镇的后进位置逆袭进入全区前列。
“你看,现在村民都‘拧成一股绳’守护河道,大家都是‘自愿上岗’的。”刘海勇指着电脑上的照片告诉记者。每周一是联城街道的全民保洁日,党员、志愿者、普通村民,不管男女老少,穿上马甲,带上工具,齐齐上阵,上演一幅“全村大扫除”的火热景象。
“以前得时时刻刻盯着,生怕有人把垃圾丢到河里,现在人人都是治水卫士,邻里间也是‘你追我赶’。”说起如今“全民治水”的状态,刘海勇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态活水”浇开“致富之花”
落实到宣平溪联城段的每一项治水举措,刘海勇都能脱口而出——
推行“户分、村督、镇运”的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奖励每个月分类正确率达到90%以上的村民,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在全街道推行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五联六和”模式,将巡河、治污、村庄保洁、秸秆焚烧等环境问题统合到“环境畅和指数”中;
在“五联六和”治理模式基础上,刘海勇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改革,建立“一码一分一指数”的阳光智治体系,引导农村居民建立绿色生活方式;
2020年,联城街道创成全省美丽乡村示范街道。
“生态活水”,浇开百姓的“致富之花”。
地处宣平溪与瓯江交汇口的港口村,区位优越、风景优美,在前期投入500多万元进行河岸美化、景观营造、村庄整治的基础上,刘海勇亲自对接招商引进专业团队,投资600多万元打造滨水花海,成为丽水最热门的网红景点之一。2020年国庆期间,港口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仅门票一项收入就突破300万元。
“从前,只有到了周末,才有零星的一两桌客人。”作为港口村最早的农家乐业主之一,赖雪球感触颇深,“如今不一样,最多的一天,我接待了整整34桌。”就连村里的六旬大爷,也感受到了其中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份变化来自于他在村口支起的小摊,“光是矿泉水,一天就卖出了七八箱。”看到的是数字,折射的是一份“生态红利”。
即便是到了周末,刘海勇也喜欢到宣平溪边走走看看,和百姓拉拉家常。
“水好,来玩的人自然就多,你瞧,每天岸边都有人。”指着不远处的垂钓者,祖祖辈辈居住在宣平溪边的村民颜登旺打开了话匣子,“刘书记治水不易,我做不了别的,但只要看见河里岸上有垃圾,都会顺手捡起来。”
从“顺手”二字里,刘海勇听出了成就感。他知道,享受到生态红利的村民,治水的参与度和从前截然不同了,从被动到主动,更重要的是,“眼里再也容不得沙子”——因为“自己的河,就是自己的家,就是村民的致富源”。
河水清了、村庄净了、景点活了、游客来了、农家火了、腰包鼓了,村民乐了……每一幕,都让刘海勇引以为傲。他坚信:护美绿水青山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游客体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能在这里得到更为生动的体现。
如今的宣平溪,像一条玉带镶嵌在联城的大地上,与两岸百姓相偎相依,诉说着“与水为邻、人水和谐”的悠闲与静谧、富美与发展。
而在刘海勇眼里,护河的行动,才刚刚开始。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陈炜芬 郑佳仑 通讯员 刘梦霞/文 陈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