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见碧空如洗,四顾皆盎然绿意,远眺潺潺流水清净明澈——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遂昌,那一定是绿色。
从“两江”之源到生态之窗,从浙南林海到康养之城,如今,遂昌全域出境水质常年达Ⅱ类以上,各监控断面、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常态化开展区内生物多样性调查,境内发现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黑熊、豹猫、野大豆、福建观音坐莲、四川石杉、长柄双花木等野生动植物;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今年还入选了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
深耕绿色发展的遂昌,对生态建设的追逐有了更高境界——从关注环境治理到聚焦生态本身,从产业集约发展到转型升级,从生态价值转化初阶到探索出制度保障新路径……绿色发展的魅力曲线勾勒得越发饱满, 这片土地也成为向人们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窗口。
因“绿”而兴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在遂昌县妙高街道金岸村,每天在河畔洗衣是村民世代流传的生活习惯。
不同于传统的亲水埠头,在这里,河堤旁的洗衣亭是独立建造的,高出河床近4米,上有凉亭遮风挡雨,下有洗衣埠头。“有了洗衣亭,不管白天晚上、刮风下雨都可以洗衣服,很方便。”村民刘新花说。
这方便的感受背后,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更有为保护生态环境展开的积极探索。“洗衣亭里的污水、皂液全都另行排放,不会直接流入河水。”金岸村党支部书记徐瑞华告诉记者,在开展河水生态治理的同时,今年金岸村还与上游的上江村联动,对上江堰坝主体进行生态化功能性改造,在加固堰坝的同时设置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洄游通道,实现水力充氧,“通过设计生态景观、搭建休闲长廊、建造生态排污净化设施等方式,打造堰坝水生态区域综合体。”
金岸村的“护水实践”在遂昌并不鲜见,“水更清、景更美、岸更绿”的美丽风光更是随处可见。
以幸福河湖创建为抓手,遂昌以水环境治理控源、截污纳管、生态提升为行动载体,高标准严要求全域推进“五水共治”,全方位建设和美共富现代化遂昌家园。
如今,一以贯之的“河长制”不仅实现江河湖泊“河长”全覆盖,还将山塘、水库及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既保护好河流“主动脉”,也保护好“毛细血管”。
“围绕‘管、治、保’三大基本任务,我们还配套出台了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督察制度、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等,重点瞄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及执法监管,并引入无人机巡查、智慧环保等数字化手段,以‘河长制’带动‘河长治’。”据遂昌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遂昌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3688人次,召开工作例会100余场,协调解决涉水问题200余个。
幸福河湖建设的成效,不仅是全民护水自觉的成果,更得益于标准化铁腕治理。在云峰街道,如今所有河道呈现着鱼虾成群、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再也不复昔日“雨天泥浆满地晴天粉尘漫天,牛奶河随时可见,牛奶田随处可见”的画面。
大自然生物对环境感知的变化,是水质变化的最好见证。“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抱着这个理念,遂昌以石材加工及采制砂行业专项整治为主抓手,痛下壮士断腕的决心,对云峰街道境内水体污染问题进行全面治理,采取的办法正是标准化数字化治理——制定科学严谨的资源管控标准、环境治理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将治理方式从利益治理、关系治理转变为制度治理、规则治理,同时联合多部门严格执法,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加大力度助推企业对标转型、限期整改,依法出清“散乱污”企业。
近年来,遂昌铁腕治水,治出了松阴溪(南溪、襟溪)、乌溪江干流、桃源等5条“美丽河湖”,出境水质常年达Ⅱ类以上,各监控断面、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排名居全省前列,今年首夺“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
点“绿”成金
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如何进一步拓宽?
“年年生意都火爆,特别是节假日,翻台都来不及。”焦滩乡焦公式村农家乐业主肖建富笑着说:“我是靠好山好水致富的。”
作为临乌溪江而建的库区移民村,焦公式村的特色菜肴——风炉鱼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年均接待游客22万人次,每年以乌溪江鱼头为特色的餐饮住宿经营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
不只是乡村,在遂昌山水之间,好生态向着绿色产业转化,崛起势头正猛。
青山环抱、满目皆翠的遂昌县三归湿地,在今年“五一”期间成了“网红打卡地”,露营、野炊等活动不断,日接待游客量突破1500人次,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脏乱差”的大型制砂场。
尝到生态价值转化的甜头之后,如何让生态优势进一步成为遂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成为重要的目标。
作为全国首个村级GEP核算试点村的大田村,借助GEP、GDP双核算契机,已建设数字茶叶创业园、万亩茶园及村庄系列配套设施,培育聚集起有影响力的“茶叶主播”群,全面推进未来数字化的农耕文化建设。目前,万亩茶园旅游服务中心、大田智慧乡村区以及桃谷浮云驿站等功能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涵盖茶叶科研、旅游、分时办公等多个领域的“未来乡村”已经初具雏形。
而在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村——新路湾镇蕉川村,“一杆农业眼”物联网的应用通过采集稻田承包、产量与规模信息,打造覆盖稻谷从育苗到成熟的全周期、全地域生长环境监测体系,指导农民进行精细化耕作,让农业种植有数可循;依托慢病智慧化管理中心,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享受智慧化就医,就诊报告还能同步共享给远在外地的家人……“未来乡村”的多场景应用,让美好未来加速照进现实。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的潜力所在——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给予丰厚回馈,进而不断激发人们的行动自觉。
乘“绿”而上
共建共享绿色美好家园
生态趋好,遂昌大地上的生物“朋友圈”也热闹了起来,在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猕猴、藏酋猴、黑熊、豹猫等珍稀动物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油然而生。
“它叫玉带凤蝶,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作的蝴蝶,正是它哦。”“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从没见过的生物,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每逢节假日,位于遂昌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九龙山科教馆总会迎来一波又一波小客人,大家在此参加研学、培训、科普,不亦乐乎。
“九龙山科教馆展出了600多种动植物标本,充分展示了九龙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有的自然风貌。”据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站站长唐战胜介绍,所有展示的动植物标本都在九龙山真实存在,“所以这就像是一座小型九龙山,能让人直观感受遂昌的生物多样性。”
作为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遂昌坐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遂昌国家森林公园、千佛山风景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地。近年来,遂昌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深入开展濒危物种科研项目的实施与推进、野生动植物日常监测与调查、科普宣传、社区发展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工作。
“今年启动了保护区30公顷大型森林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建设,为长期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唐战胜告诉记者,为全面深化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保护区内网格化放置了148台红外相机监测调查野生动物,并建立了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数据库,“我们在4月、10月回收数据,今年共采集有效照片6万余张、视频2万余段,拍摄到了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藏酋猴、黑熊、黄喉貂、豹猫、中华鬣羚、白鹇、勺鸡、蛇雕等2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及一批省重点保护动物。”
如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不久前,九龙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森林康养规划》编制完成。“我们希望充分发挥九龙山的‘名山带富’作用,把九龙山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和森林康养目的地,并不断延伸融合发展示范辐射作用,品牌化建设以九龙山为核心的环九龙山区域‘共富’带。”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发展科科长范誉宏说。
锚定“建设和美共富现代化遂昌家园”这一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正在遂昌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