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促进社会参与共富,激发孩子动手能力,青田非遗以课堂为媒介融入教育体系,逐渐唤起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带来文化自信的芬芳。
近年来,青田县“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每年组织非遗保护成果展板、表演类项目展示展演及传承人讲座等走进各中小学校,指导多个学校开设以非遗为主题的社团,如海溪乡学校“快乐星期三”鱼灯舞表演社团、山口镇中学组建的百鸟灯舞社团等,还建立了不同项目的教学传承基地。
现在学校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开设特色地方课程,这与“非遗要纳入国民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多所学校陆续打造特色非遗课程,如青田县伯温中学(小学部)潘教敏老师以国遗项目青田鱼灯舞为题材的“舞动的幸福——草塑鱼灯舞”、陈鸿老师的“青田傀儡戏”、青田县油竹实验小学张婷婷老师以市级非遗项目温溪核雕技艺为题材的“秋语·核雕”等课程。
这些课程内容基本通过走访传承人,近距离接触非遗项目、简化制作过程等形式高质量地帮助孩子们掌握非遗技艺。如“秋语·核雕”课程,学生们走访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邹丽青时,跟着传承人学手艺,如选原料、处理原料、感受不同风格作品的区别。“草塑鱼灯舞”课程中学生们用稻草塑造青田鱼灯舞的人物动态,教师将内容丰富的非遗项目以较容易掌握的形式在一节课中展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非遗进校园”是创新传承非遗尤为重要的新路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使非遗在校园扎根生长,实现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的跨越式转变,切实助力非遗传承工作。
下一步,青田县非遗研究保护中心将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拓宽非遗传承渠道,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不断创新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内容,建立深度融合机制,组织更多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积极打造“带不走的非遗课堂”,使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青田非遗的魅力,让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