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青田县先后有省级275人次、市级63人次、县级51人次科技特派员入驻各乡镇(街道)。其中,省农科院先后派驻30余位科技特派员长期服务在基层一线,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术,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 “老程”,是青田县仁宫乡农户对程岩兴最亲切的称呼。2003年4月8日,浙江省首批101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全省最不发达的100个乡镇,程岩兴便是其中之一。19年来,他帮助仁宫乡“小而散”的养殖户走出了一条重生之路。一批又一批“农二代”追梦在乡野,深耕“仁宫峡”本土品牌,把各种特色水果种得风生水起。 在青田乡村,像“老程”这样的科技“及时雨”随处可见。 “油菜出现大面积花斑,怎么处理?”“猕猴桃贮运保鲜需要注意什么?”“小麦出现沤根、烧苗,怎么办?”“百合、贝母的管护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连日来,在万山乡、小舟山乡、舒桥乡、腊口镇等地,省科技特派员围绕柑橘、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将农业实用科技服务“及时雨”送到农民的“一亩三分地”里。 近年来,青田县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特派员纳入全县人才规划,出台《青田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累计对科技特派员发放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科技人才创业创新专项资金437.25万元。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终身科技特派员制度、省市级科技特派员享受青田县高层次人才政府岗位津贴制度,聘任浙江省农科院包崇来研究员为青田县首位终身科技特派员。 传授农民技能 多年来,包崇来、程岩兴、胡张华等科技特派员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学术专长和团队优势,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掀起一轮科技培训的热潮,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为产业的提升做强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9年10月底科技厅发文新一轮团队科技特派员有两个省级团队派驻青田县,油茶和茶叶(沈国新团队)、中药材(陶正明团队)。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两年以来,为青田县的油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注入了团队的科技力量 去年,和省农科院合作成立的科技首席专家工作室分别在章村乡和三溪口街道召开农业技术培训班4期,涉及蔬菜、水果、食品加工、水产等几个领域,培训农户300人次以上,并积极开展专家一对一传帮教活动,并组织专家连续性培养,帮助农业人才提升专业技能。 领着农民干 科技特派员们带着满腔热情,撸起袖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通过科技特派员服务站、博士工作站等平台,聚焦具体产业提升服务精准度,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去年,章村乡科技特派员服务站围绕蔬菜、旱粮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建立茄子嫁接栽培、玉米优质栽培示范基地200亩次,促进章村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三溪口街道博士工作站围绕食品加工产业,重点聚焦当地企业杨梅加工技术问题,开展对接服务,为当地企业杨梅深加工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全县水果、食用菌、高山蔬菜、茶叶、药材、特色养殖业等产业形成了争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大批的养殖能手和种养专业大户也应运而生。 带着农民赚 农民是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21年以来,各级科技特派员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近55项,引进种养新品种68个、推广新技术76项。 在省农科院派出的科技特派员张鹏博士的建议下,章村乡新民村将原本水稻—茄子作物轮种模式升级为水稻—茄子—槟榔芋三作物轮种模式,并从福建引进了槟榔芋,之后又从新民村流转土地31亩、购买芋种9000多斤,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农户以劳动力入股负责种植。新民村的槟榔芋口碑载道、销量稳步攀升,种植槟榔芋不仅解决了土地荒置的问题,还为村民带来了广阔“钱”景。 面对万山乡梅雨季覆盆子晾晒难的问题,省科技特派员夏其乐设计组装了一条烘干加工线,确保药用覆盆子的产量和质量,稳定了农户收益。每逢覆盆子采摘期,企业与合作社会雇请数十名村民采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和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