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长青,绿水长流。丽水人始终相信,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说到水生态,丽水的名字,就道出了这座城市与水的关系。作为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椒江和赛江六江之源,丽水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9条3574公里,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973条9500公里,丰沛的水资源是丽水与生俱来的良好基因。
丽水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以民为本、创新赋能,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丽水之干”久久为功推进河湖治理,奋力打造幸福河湖的丽水样板。“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泉涌不息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声中,一座城市的“水情怀”清晰可见。
治污见成效
城市内河美起来
在丽水城市内河边散步的百姓,经常会遇见党员干部手持“河情地图”步行巡河。一张张自制的“河情地图”,细细标明河道沿线500米范围内的村庄、企业和排污口——这是丽水市“河长”们用双脚一步一步“绘”出来的。
丽水,缘水而生,因水而兴。在丽水城区,蜿蜒的丽阳溪与好溪堰两大水系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两条巨龙纵贯全城,又如大地的一条条经络血脉。
曾几何时,因水而名、缘水而兴的丽水在发展进程中曾一度遭受“污水之殇”。好溪堰始建于唐宣宗九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是丽水人赖以生存的内河。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城市病”,诸多“无名”的污染让这条原本干净的内河成为了黑臭河。
为彻底解决城区内河存在的防洪排涝、水环境等方面的问题,2013年开始,丽水市实施河长制,成立河长办。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将好溪堰水系划分为26个网格,由各级河长实行网格化管理。
“我们将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编号,明确问题整改责任单位和要求。对于已经采取整改措施,经相关部门鉴定符合整改要求后,由‘河长办’核实并销号。”好溪堰水系“河长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好溪堰水系沿线污染源分布情况,在现有街道、村(社区)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好溪堰水系区块划分成26个管理网格,明确网格范围、网格责任人(段长和分段长),制定网格信息档案,落实网格巡查职责。
现在,在河长制的赋能之下,好溪堰不仅仅是“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城市内河,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流淌着文化、同时又彰显现代文明、丰富城市生活的景观带。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丽阳溪。在丽阳溪水系灯塔段,老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沿河绿化美化,不断改变小区形象和品质。丽水学院的五一溪,原学生戏称“黑龙江”,现已是一溪清水,荷花拂面,6只黑鹅悠闲地划着水,时而扎个猛子嬉闹,时而游到翠绿的荷叶旁梳羽毛,被学校命名“风雅湖”。
如今在丽水,巡查好溪堰早已成为40多位河长的习惯:市级“河长”每月一次巡河,区级“河长”每周一次,街道、村(社区)“河长”每天一次,同时每次巡河对发现问题均现场交办并督办。在高效的交办、督办、整改机制之下,好溪堰愈加清澈。
以治水肇始,丽水以“河长制”赋能“五水共治”的步伐未曾停歇——随着一剂剂治水良方的开出,一条条“黑河、臭河、垃圾河”褪去“黑臭”,实现“摘帽”,再现水清岸绿的江南灵秀,越来越多城市内河摇身一变成为清水河的典型,越来越多的“水名片”在治水领域出现……从“污水之殇”到一渠清流,水质的提升体现的是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这样的改变,源自全市上下一鼓作气、重塑水生态的“突围”。
协同促共治
四级河湖全覆盖
最近这段时间,在各地卫视热播的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抖音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频频出现的丽水元素更是让丽水人充满自豪。其中一段关于为证明污染已解决,县长现场喝掉排水口的水,推动顺利招商的情节映射了当年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治水的真实故事。
“如果龙石溪消除不了劣Ⅴ类,我将趴下去喝溪里的水。”2017年,时任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丁绍雄穿着雨鞋,踏入河道,捧起溪水就往嘴里送。他说,龙石溪曾多次被省市媒体曝光,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状态,是开发区的长久之痛。现在这水质越来越好,自然敢喝。
这是一位河长对治水,对百姓的承诺。丽水的河长制,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总河长,设置各级河(湖)长2914名,其中市级河(湖)长10名、县级河(湖)长122名、乡级河(湖)长883名、村级河(湖)长1899名,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全覆盖。2021年,各级河(湖)长巡查119649次,巡河率96.6%,发现问题5943个,问题解决率99%。
针对不同的水环境问题,“河长”在治水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症下药,同时需要采取区域共治的治水模式。
庆元是瓯江、闽江、赛江的“三江之源”,素有“水流两省达三江”之称,县域内7条主要干流大部分水都流向相邻的福建省松溪县、政和县。站在浙闽两省交界线上,难以想象,脚下的松溪河,经历了由黑臭河变成清水河的巨大变化。
“以前河水是臭的,颜色是黑的,更别说河里有鱼了,现在河水清澈见底,直接喝几口都没问题。”55岁的竹口镇河道保洁员林昌敏,面对松溪河这20年来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
全面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庆元县与福建省毗邻县开展协作治水,探索建立“跨界派驻治水指导员”模式,给福建省交界的11个乡镇共指派了30名治水指导员,把浙江的“五水共治”延伸到了福建。监测数据显示,浙闽边界主要河流水质已连续17年保持在Ⅰ、Ⅱ类或优于Ⅲ类国家水质标准,水质合格率达100%,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在两地群众的不懈努力之下,庆元20万群众和下游闽江沿岸福建松溪、建瓯、南平等地同饮一江水,共享生态红利。
制度管长远
创新模式树标杆
“实现全市水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地表水Ⅰ~Ⅲ类水河长达100%,9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达到功能区和Ⅲ类及以上水质要求的断面95个,达标率为99%,居全省第1位。”在水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的今天,丽水市依托“河长制”,不断丰富“河长+”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用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在数字化改革的大潮下,治水也变得更加智能。三年前,作为“天工之城—数字绿谷”核心区块的仙侠湖,在32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无序散布着渔业养殖网箱 近20万平方米;浮动设施200多个,总面积9000平方米;船舶300多艘……对整个仙侠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问题,遂昌坚持源头地区的责任担当,以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生态涵养为重点,高标准、严要求启动仙侠湖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并通过无人机利用高空优势,及时发现在禁区钓鱼、捕鱼的人,拍摄视频以及拍照进行取证,通过喊话设备对现场人员进行警告以及相应的处理。对仙侠湖立体水域智慧化巡检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立数据共享及数据交互API接口,实现与执法APP及其他政务系统的数据交互,完成从巡检识别的违反行为到自动派发任务,到通过执法APP进行现场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通反馈到遂昌立体水域智慧化巡检平台,形成从事件发现、派发到反馈的闭环处理。
通过无人机巡河,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更有效地提高了仙侠湖水域的治水管理水平,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仙侠湖水域在无人机的“监视”下,已经鲜有“漏网之鱼”了。
智慧化巡河不止遂昌。如今,丽水与航天五院合作建立卫星遥感平台,每月提供一张卫星比对图谱,把全市9500公里长的主河流、384公里长的干流全部纳入监管,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在全市范围内安装监控544个(其中鹰眼28个,枪机111个,球机405个),基本实现对全市主要干流河道和在建涉水工程全天候、全范围、全覆盖监管。开发河道(水库)“四乱”智能监管系统,对河道“四乱”问题做到实时预警、快速甄别、效能查处。
在“河长+”的加持下,丽水河道“四乱”现象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全市统计“四乱”问题413个,其中完成整改255个,行政立案151个,刑事立案4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人,依法处罚施工企业12家。同时,创造性地启动实施“三清”行动(清河、清塘、清障),并持续推进美丽河湖、水美乡村等建设,进一步深化河长制成效。
在河长制机制创新上,丽水市不断探索,建立了最高规格的联动机制,把市委办、市府办以及建设、水利、环保等26个部门列为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握指成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同时,建立“河(湖)长+检察官”“河(湖)长+法官”“河(湖)长+警长”的协作配合机制,实现河道水生态领域预防、处置、审判、修复一体化。
目前,丽水建成4个省级以下工业园区、18个镇(街道)、33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全市所有县级及以上河段、水库湖泊“一河一策”,累计创成美丽河湖135条。同时,在全省率先制定了《中心城市蓝线规划》《丽水市城市蓝线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农村水电站生态流量分类核定与监测指导意见》《小水电生态建设技术规范》,为保护河道生态划定了底线,提供了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