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图片信息
松古平原:千年灌区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6-24 09:0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寒流穿曲岸,支径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静珍禽飞。”北宋状元沈晦用手中妙笔,生动地描绘了松阴溪两岸的迷人景色,为世人展现出一幅山环水绕的小桃源画卷。


如画良田

有感于松古平原的山川水文之美,沈晦在致仕后选择徙居松阳这一方宝地。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松阴溪的潺潺流水,古堰圳渠,千百年间浸润着开阔平坦的松古平原,哺育着这里勤劳质朴的人们。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松阴溪两岸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乐章。


青龙堰

处州粮仓

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市,境内山水相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区位给丽水带来秀美山川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丽水市的农业发展。

然松古平原却是个例外。古谚有云:“松阳熟,处州足”。

能成为“处州粮仓”,主要是得益于完善的灌溉用水体系。


芳溪堰

历史上的松阳,以农业立县。作为瓯江流域最大的盆地灌区和处州(丽水古称)最大的产粮区,农业生产的命脉水源不可或缺。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先民在松古平原上因地治水,筑堰建渠。在治水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工程体系完整、建管机制齐全的松古灌区。

具备现代工程管理特征的松古灌区,堪称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被誉为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遗产“活态博物馆”。

灌区工程类型多样,有堰、塘、渠、井等多种形态,以白龙堰、青龙堰、金梁堰、午羊堰、芳溪堰为典型代表。

灌区灌溉功能完善,从拦水、引水、蓄水、补水、灌溉再到排水完备连贯。

灌区建管机制全面,从开创性的“七三法”选址、“民办官助”到“借地建圳”,从“牛背调水”,到“汴石分水”、“分片轮灌”的分配方式,从组织机构设立、经费来源、到水权的确立和处置,治水实践精彩纷呈。

在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处州先民们的无穷智慧。

灌区在形成后灌溉了10余万亩良田,促进了松阳农耕桑麻的发展,带来商旅的繁华昌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也为松阳县带来了“处州粮仓”的美誉。


历代治堰石碑

俯瞰松阳地图,它的形状就像一张叶子,松阴溪如同一根叶径。千百年来,百余座古代水利工程通过松阴溪水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孜孜不倦的发挥效益,涵养着松阳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而今,这片叶子正逐渐舒展开来,变得葱茏苍翠,变得活力四射。

千年传说

松阴溪及各支流的堰坝名,大多源自地理特征或是传说故事,如青龙堰、白龙堰;亦或以堰坝渠道所在地为名,如芳溪堰、龙石堰。

其中尤以青龙堰、白龙堰的故事最为传奇。

相传在五代十国时期,松阴溪旁的独山脚下有位何姓姑娘,容貌秀丽、温婉贤惠。

何姑娘因在河边挑水时误食了天上掉落的“龙精”而怀有身孕。未婚先孕惹怒了何家老父,责她辱没了家风,并将其赶出了家门。何姑娘饮泪含怨,独自流落到了独山脚下的一个寮棚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里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

  说来也怪,这对孪生兄弟刚一出世便会喊“娘亲”,做了母亲的何姑娘开心地应了两声,兄弟俩应声便长,“呼啦”一声长成了力满全身的小后生。面对诧异的母亲,兄弟据实相告,自己其实是天上神龙投胎,哥哥是白龙所化,弟弟是青龙投生。


鸟瞰松古平原 记者 兰雷伟 通讯员 杨益达 摄

那一年盛夏,松阴溪两岸赤日炎炎,久旱无雨。农民们憔悴不堪,纷纷求神祈雨,然而地里的庄稼还是成片成片地枯萎。

白龙、青龙兄弟在独山顶上望见此情此景,刷地一声飞向天际,刹那间,雷声滚滚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焦裂的土地得以滋润,快要枯死的庄稼逐渐复活。这一年,松阳大地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好一派欢乐情景。

善良的何姑娘看到这个情景,为了让松阴溪两岸在之后的年年岁岁都能风调雨顺,黎民百姓永远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就嘱咐白龙、青龙两兄弟,化作两条水渠。白龙卧于溪北,青龙卧在溪南,后来人们在其上修筑堰坝蓄水调节,于是就有了这两条分别灌溉上千亩农田、为松阳黎民百姓带来福祉的古堰!

神话故事虽充满了劳动人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也能从中窥见些许当初兴修水利时的蛛丝马迹和背景故事。

据松阳史籍记载,青龙堰建于北宋初年,初名百仞堰,因筑堰在“百仞云峰”附近而得名,又名何家堰,便是为了纪念何家姑娘。青龙堰引松阴溪干流水在南岸由西向东,经独山脚过瓦窑头、水南、青龙、程徐、横山等村,汇入黄坑源,全长7公里,灌溉农田180多公顷。

白龙堰则建于元代,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秋,松阳乡绅周汉杰自掏腰包修建引水工程。堰坝筑于松阴溪北,自西向东,穿过阔叶林,流经县城人口密集的南门,出南门流经项弄、白沙村,再由白沙村南注入松阴溪。水渠使沿途逾千亩农田受到灌溉,并为沿渠的百姓提供了生活和消防用水。

堰坝建成,周汉杰将其命名为“白龙堰”,正好与民间传说中的“青龙”“白龙”相呼应。也不知是先有的神龙助雨的传说还是先有的先民筑堰,但此后“松古平原熟,浙南米谷足”的说法不胫而走,松古平原也有了当今丽水第一大粮仓之美称。

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维护这两大古堰,屡毁屡建,潺潺清泉从未断流。


水利博物馆

古堰新生

历经千载雨雪风霜,辗转悠悠岁月。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堰,在高坝如林的今天仍在发挥着“现代”作用,灌溉良田,防洪排涝,造福乡邻。

2022年5月7日,一则好消息传来,松古灌区入选了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这无疑是对多年来松古灌区灌溉工程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极大肯定。

而松阳县水文化公园就是保护、传承和利用水利遗产的典型代表。

水文化公园由水利博物馆、堰湖公园、白沙水利枢纽三部分组成。

或线性或弧形的町步道在水面交错,结合参差起落的地势形成座座微型堰坝或廊桥;重现了松阳水利工程各种构成元素的空间体验。

据松阳县河湖水库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灵介绍。水文化公园建于2017年末,于2019年落成。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是全市首个水文化主题公园,园内的水利博物馆也是省内目前唯一一个县级水利博物馆。

水利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现代前卫而又不失简约。内设松阳水系、先人治水、全民兴水、水利遗存、水运桥渡、水事文化、节水优先、法治护水8个小展厅。

不同主题的展厅通过史料、漫游体验等方式向参观者全方位立体展示了松阳1800年的水文变迁和治水史。在寓教于乐中科普了水利知识、弘扬了水利精神。

公园充分利用松阴溪沿岸优美的自然景色,开发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水利风景区,创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在这些古堰之间,我们见到水源最终汇聚松阴溪,犹如一条条温润的玉带镶嵌在葱绿的大地之间。作为瓯江流域重要支流的松阴溪,从这里缓缓流出,经过赤寿、古市、屏都、象溪等乡镇,在大港头注入瓯江,一路奔流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