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云和崇头镇: “稻螺共生”铺就山区群众“共富”路
发布时间:2022-06-29 08:59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今年以来,云和县崇头镇着力打造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利用“稻螺共生”模式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植效益,扶持推广高山田鱼、稻鱼、高山稻鳖等优质、综合种养的项目,以共生促共富。

“按照专家提供的方案做好田间管护,今年我们的收成将有显著提高。传承了这么多年的‘稻田螺共生’系统,能让我们的口袋更鼓起来。”连日来,家住云和县崇头镇的种田大户叶利银,每天都要抽空到自己的试验田里转转,查看水稻和田螺的长势。

6月6日“芒种”时节,包括叶利银在内的不少农户,抢抓农时,在稻螺养殖示范基地里,加快水稻栽插进程。“插秧机所到之处均匀地插下一株株秧苗,大大提高了效率。”回想起那段时间高强度劳作的场景,叶利银说,早在3月份,水田中就投放了田螺苗,今年有望实现“稻螺”双丰收。

“稻螺共生”养殖模式,在崇头镇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稻螺共生”是把种植水稻与养殖田螺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通过田螺在稻田中活动及物质交换,增加水稻根部的溶氧与营养物质吸收,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而水稻能为田螺提供一个良好的避暑环境,从而实现稻、螺共生互惠互利的小生态。

“稻螺共生”模式,对于山区群众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缺少技术,现有的少数稻田、田螺种植(养殖)户只是采用“人放天养”的传统方式,在稻田中投放一些种螺和小螺,能养出多少算多少,产量极低甚至是没有产量。长期从事“稻螺共生”模式创新和探索的技术人员刘伟平介绍,传统模式的弊端集中体现在田块改造、螺仔培育、种螺放养数量及时间、饵料生物培养、病害防治等方面都几乎是空白,更谈不上田螺养殖技术的规范性和成熟度。

为此,今年年初崇头镇特地邀请了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前来对农户们的“稻田养鱼、稻田养鳖”等养殖技术进行现场指导。研究员叶雪平介绍:“稻田养螺在多地已获得成功,是一个成熟的养殖模式,根据崇头镇的自然条件,只要措施得当、因地制宜,预计可以实现每亩增加收益三四千元,取得稻螺双丰收。”

“根据测算,现在每亩水田的螺产量能达到300到500公斤,可增收1.8万元左右。”刘伟平告诉记者。目前,崇头镇110亩“稻螺共生”田已完成田螺苗投放工作。

崇头镇镇域森林覆盖率85%,千米以上山峰10余座,年平均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3000个,国家级珍稀动植物达256种,是浙江省避暑胜地和“乡村氧吧”,是远近闻名的生态镇。

今年以来,崇头镇着力打造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把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作为推动生态环境美丽蝶变的标志性工程,建立国家级综合观测站,建设华东生物种质资源基地,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

“接下来,我们还将依托农业产业政策,利用‘稻螺共生’模式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植效益,扶持推广高山田鱼、稻鱼、高山稻鳖等优质、综合种养的项目,以共生促共富。”崇头镇副镇长张红燕表示,今年,该镇计划在叶垟村、下垟村、坑根村试验稻螺共生模式,通过打造标准化模式,探索致富新途径,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增收样本,助力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