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丽水要闻
瓯江源头 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的丽水实践
发布时间:2022-07-14 08:47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编者按:

日前,丽水市因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成为《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榜单中浙江省唯一上榜的市。

丽水的河长制,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总河长,设置各级河(湖)长2914名,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推进河湖治理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跨越,奋力打造出幸福河湖的丽水样板。

对“水”的保护和修复,是丽水市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水为脉,丽水同步推进山、林、田、湖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致力于全方位展现诗画丽水的秀美风姿。

丽水市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围绕“一轴、两翼、三区、四廊、五场景”生态格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土地保护修复工程、数字赋能智慧监管工程等五大类工程60个子项目,涵盖丽水市九县(市、区)的瓯江流域范围,面积13306.18平方公里,占整个瓯江流域总面积的73.1%,占丽水市总面积的76.9%。截至目前,已有53个子项目开工,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1776.98平方公里。

本期深度报道部从瓯江发源地——浙西南中亚热带森林系统出发,沿着高山、跨越丘陵、环绕梯田与城市,聚焦“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景式呈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1657757429578.jpg

盛夏时节,百山祖国家公园满目苍翠。林间溪水潺潺,伴随鸟叫虫鸣,构成动人的自然和谐之景。

这里有保护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是白颈长尾雉、黑麂等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最后的“基因保护地”,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一直为学界津津乐道。

随着“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瓯江源头的保护和修复持续以“自然恢复”为主要手段,不断巩固浙南生态屏障,为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近几年,丽水市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为核心谋划建设百山祖国家公园,公园被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理,实行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区管控。

特别是在核心保护区,要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因此,丽水在保护区内进行自然修复。

“请拉闸断开线路。”2020年7月4日,随着发电机及变压器电路被切断,位于百山祖国家公园核心区的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金坑洋水电站正式停产。

2005年,金坑洋水电站在具有丰富水资源的英川镇落地,已运行了15年,这个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85万千瓦时,年产值135万元。

为生态保护铺路、为绿色发展开路,金坑洋水电站的关停,标志着百山祖国家公园内水电站全部清零,至此,核心区所有矿产水电类生产性活动全部停止。

“水电站退出后,通过生态修复方案的实施,厂坝间河道恢复了天然径流,对保护该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产生了积极作用。”百山祖国家公园景宁创建办专职副主任刘莺说。

与此同时,尽管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仅98名户籍人口,但丽水始终将生态摆在首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切实增强为生态让路的行动自觉,引导国家公园规划范围内更多山区农民下山集聚发展。并先后制定出台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搬迁政策体系,以最优惠政策引导农户自愿生态搬迁……

此外,推动园内基本农田、林地经营利用有序推出同步推进。其中,为破解集体林地经营利用与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之间的矛盾,丽水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力推地役权改革。

百山祖国家公园规划范围内集体林地有3.88万公顷,人地矛盾成为创建国家公园过程中绕不开的坎。2020年4月,龙泉片区官浦垟村获得了全国首本集体林地地役权登记证明,标志着一套破解人地矛盾的方案正式确立。所谓地役权,即村里相应林地的所有权仍归属集体,其地役权则属于国家公园管理单位。

实施最顶格保护,最严格管理,不仅需要科学的自然修复手段,还需要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2020年7月,丽水市检察院出台《关于司法护航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意见》以司法护航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对发生在百山祖国家公园核心区内的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实行“零容忍”,一律顶格处理。

呵护珍贵稀有物种

群峦叠嶂、峰岭逶迤,林木青青、流水潺潺,荟萃无数珍稀动植物资源,生态植被丰富多样……以林著称,以生态见长是百山祖国家公园的一大特色,其中最著名的百山祖冷杉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现野生成熟仅存三株,被列为全球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

为了保护这个濒危物种,丽水将现存百山祖冷杉分布地划归为核心保护区,仅限科研人员活动且严禁采集。与此同时,还通过收集种子播种、嫁接等方式扩增个体数量,采用嫁接、实生苗移栽等手段在核心区类似生境开展野外回归工作。截至目前,百山祖共建成多处野外种群复壮基地,野外种植4000多株百山祖冷杉苗。

在景宁英川雁湖,最近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间,野生鸳鸯“集结”于此。2018年23只、2019年34只、目前已达150余只……鸳鸯数量逐年递增,是“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力推进的生动写照。

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选择的过冬栖息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水质好,有充足的食物;人类干扰少,有安全的环境。雁湖也因此成为这群小生灵每年造访之地,当地村民还给雁湖取了个新名字——鸳鸯谷。

“鸳鸯每年都是11—12月来这里越冬。”刘德荣是景宁英川镇凤凰寨村的摄影爱好者,作为最早拍到雁湖过冬鸳鸯的人,他从2018年开始,每年都蹲点在湖边,拍摄数百张野生鸳鸯照,“我第一次在雁湖看见鸳鸯,大约是在7年前。”

鸳鸯生性警惕,人稍一靠近,就会受惊飞走。熟谙这些小生灵习性的村民,都会自觉地站在远处欣赏。刘德荣告诉记者,每到周末,来拍摄鸳鸯的人特别多:“我们几个本土摄影爱好者还专门建了个群,周末轮流到雁湖‘执勤’,只要发现有人把镜头凑得太近,立刻上前阻止。”

此外,为了让鸳鸯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英川镇在建设百山祖国家公园东大门的过程中,对雁湖水域展开水生态修复,2020年上半年,英川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水质,部分断面达到一类水质。同时,镇村两级推行“河长制”,定期组织人员清理河道两岸的生活垃圾。去年11月,为了增强湖水自净能力,镇里在湖内投放鱼苗,明令禁止垂钓行为,有效减少了雁湖的人类活动痕迹。

“鸳鸯在我们这里栖息过冬,不但给我们的生态答卷打出了高分,更勾勒出一幅人、鸟、村和谐相处的画卷。”刘莺说,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已成为丽水上下的共识。

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志性内涵,是生态环境保护“皇冠上的明珠”。丽水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种种努力的背后,是丽水推动“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担当与行动力。

打造生物多样性引领区

去年1月19日,丽水宣布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在同年10月于昆明举行的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论到实践”主题分论坛上,丽水向世界介绍了这一新发现,并分享了“携手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的丽水经验。

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丽水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如何更好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成为丽水探索实践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的重要课题。

一系列顶层设计相继出台,构筑起丽水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的“四梁八柱”——先后编制发布了《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同时,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与评定导则》,组织编制了《国家公园生物监测规范》《百山祖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等系列标准规范,不仅满足了丽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规范化的需求,还为其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样板。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探索,让丽水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宝库。

“2019年12月以来,丽水开展了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了黑熊、豹猫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特别是1982年我国曾宣布灭绝的阳彩臂金龟,又在庆元、龙泉和景宁等多地被发现有稳定的种群分布。”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除百山祖角蟾外,丽水还发现了大型真菌新物种皱盖油囊蘑、丽水丽丝盖伞、昆虫新种丽水钩瓣叶蜂、丽水刺背三节叶蜂、近蓝紫丝膜菌等8个全球新物种。“新物种的发现,充分证明丽水生物多样性在中国的独特性,也为丽水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负责人表示。

着眼未来,对标世界一流,以顶格标准保护生态环境,丽水把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作为推动生态环境美丽蝶变的标志性工程,建立国家级综合观测站,建设华东生物种质资源基地,打造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

目前,全市共建有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湿地公园。2019年12月至今,丽水市已发现了9个全球新物种、64种中国新记录,令世人瞩目。

扎实推进的一项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深度融合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助力丽水创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丽水模式和丽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