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举办。这也是20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中外嘉宾来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参观,这里梯田青葱、层层叠叠,当季水稻已进入拔节孕穗期,一尾尾红鲤鱼正在稻田里快活游弋,近距离感受孕育出古老农耕文化的青田大地如何焕发出全新魅力。
伴随着清脆欢快的旋律,嘉宾们缓步走上村道,来自“联合国村”的村民和孩子们,手持长笛、圆号、沙球、簸箕、竹篓等各样特色乐器和农业工具,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张开双臂大声合唱《欢迎到我家》,以纯正的乡土之风展现乡土之礼。
沿着村道,嘉宾们向稻田走去。一方稻田,一尾田鱼,一头连着村民的致富路,一头连着全球农遗的友谊路。行走在田埂之上,耳畔是熟悉的乡音,脚边是绿油油的水稻,水里的田鱼还会偶尔摆尾泛起层层涟漪。
而在1300多年前,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理条件,创造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并形成“山地—森林—村庄—梯田—水系”的自然景观和“有塘皆有水、有水皆有鱼”的文化景观。
“稻鱼共生”传承千年闪耀世界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便是其一。
“青田人像雕刻玉石一样雕琢着水田。”青田稻鱼大户金岳品介绍,青田的稻鱼田基本不施化肥农药,相比于传统的水稻单作,虽然种植密度有所下降,但产量却没有减少,同时鱼和米的“身价”也翻了好几番。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和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方式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得以保证,又能实现稻鱼双丰收。
时至今日,这里仍然保持着最传统的生产流程。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共同提出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倡议,号召世界各国从传承已久的传统农业中汲取智慧,并将这些代代相传的古老农业系统,视作当代和未来农业创新与技术的根基。
中国作为最早响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国家之一,历来十分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项目成为了全球首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6年6月,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先生来青田考察时评价道:“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
“稻鱼共生和谐天地人堪称农业文化遗产典范,世界青田连接海内外无愧共同富裕探路先锋。”在昨日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专题讨论会上,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这样点赞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擦亮“金字招牌”拓宽共富之路
手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张“金字招牌”,如何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优势,深化产业链转型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形成保护利用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十七年来,青田始终以工匠之心深耕农遗沃土、以发展之责深挖农遗价值、以振兴之志深植农遗自信,走出了一条稻鱼共生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青田实践新路子。
“我们村目前共有稻鱼共生基地465亩,亩产效益能有1万多元,是村中老百姓收入的重要来源。”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吴立群说,近年来,保护区依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推出研学营地、展馆之村、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推动形成了全系列可游、可看、可体验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有效带动“农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助农增收效应显著。
50多岁的徐冠洪曾当过中学物理教师,也赴海外打拼多年,几经辗转,11年前回到老家办起愚公农场,专攻稻鱼共生有机循环农业。
尝试之初,由于缺乏种养技术,徐冠洪的经营并不理想。于是,他虚心向农业技术专家和周围老农学习稻鱼共生技术,经过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终于掌握了鱼与稻之间巧妙的平衡与田间管理的技术,他的稻鱼米最高卖到了56元一公斤。在给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时,他还不忘带动周边农户致富,为他们提供鱼苗、带去技术。正是由于徐冠洪的成功,在7月18日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开幕式上,他作为青田返乡华侨代表登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但毕竟像徐冠洪这样的大户尚属少数,如何让千家万户分散式种植户获得更高效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青田筹备专班负责人陈海民介绍,5年前,青田专门成立稻鱼产业农合联,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组建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建立稻鱼共生示范基地,为农民所种的稻鱼米提供“统一规划基地、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的“五统一”产销支撑。
此外,青田还以方山乡为核心保护区,编制《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5年)》,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推动、科研支撑、农民参与等方式,深入推进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稻鱼全产业链发展。
如今,青田全县稻鱼共生种植面积已超5万亩,稻鱼米价格也翻了两番,每亩产值突破万元,仅稻鱼米一项就为农民亩均增收超两千元,创造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了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稻鱼共生模式还“走出”青田,“远赴”广西、宁夏、贵州等20多个省(自治区),形成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农民增收,释放了农遗价值,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
推进稻鱼共生,拓宽共富之路。青田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青田将继续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和发展文章,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