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村所在的宝溪乡,曾是龙泉青瓷文化在清末民国时期唯一无断代传承的地方,也是近现代龙泉青瓷的发源地。
13座古龙窑安卧于这片山峦溪水之间,曾让溪头村的制瓷业盛极一时。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液化气窑炉的普及,当地制瓷业逐渐式微,村里80%以上的青壮年迫于生计外出务工,溪头村趋于空心化。
颓势在2009年出现逆转。彼时,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陶瓷类全球唯一。
面对难得机遇,溪头村开启了一场文化介入乡土再造的共富实验——不是简单地打造一个景区,而是再造精神场所;不是单纯地吸引人气,而是重构一种幸福生活。
2009年 寻找遗失的美好
溪头村的美,并不囿于直观的山水之美。
依山而建的13座形同游龙的古龙窑,同样惹人注目。它们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令溪头人引以为傲。
站在名为“金品窑”的古龙窑前,主人金朝军向我们讲述了这座窑的前世今生。
金家是青瓷世家,金朝军的父亲金品14岁开始制瓷,上世纪80年代,他修缮了祖传的龙窑,命名为“金品龙窑”,并办起了青瓷厂。那个年代烧制的青瓷产品以碗、杯等日用瓷为主,据金朝军回忆,当时产品非常畅销,“碗还没烧成,一些客商就早早付清了货款,在我家等着开窑。”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液化气窑炉的普及,传统的龙窑技艺逐渐式微。
“龙窑主要以木材为燃料,一次烧窑需要消耗一万多公斤木材,成本高,成品整体质量也不如液化气窑炉烧制的稳定。”金朝军说。
面对如此冲击,2003年,“金品龙窑”熄火了,溪头村的其它几座龙窑也大多荒废或改作他用,传统建窑和烧窑技术濒临失传。
直至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为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激动,马上从银行取出辛苦攒下的几万元养老钱,再次修缮了龙窑及生产作坊。”金朝军说,窑火再度熊熊燃起,只是这一次,燃烧的方式不一样了。
而这一切,跟一个人有关。这一年,在龙泉市区开青瓷厂的曾志华决定回村参加选举,“对于溪头村而言,青瓷、古窑是割舍不下的乡愁,加上‘非遗’的标签,溪头一定大有可为。”
回村当选党支部书记后,曾志华一面让窑火重燃,一面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如今的溪头村,清澈见底的溪水穿村而过,与成群的锦鲤构成流动风景画。“这条溪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我们叫它‘牛奶河’。”金朝军说,早年十多家瓷土加工厂将淘洗瓷土的废水直排入溪,加上村民的猪圈、厕所也是依溪而建,让溪水变得浑浊不堪。
为了让溪水变清,溪头村毅然拆除溪边的瓷土加工厂、猪圈和厕所,并启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同时往溪中投放了上千条锦鲤。
“从此,大家开始憧憬家乡的美好未来。”金朝军说。
2013年 打造一方精神家园
就在溪头村的窑火再度点燃时,又一个新机遇接踵而至。
对金朝军来说,2016年10月1日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古龙窑边,他的“古窑里”民宿开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不灭窑火”活动在这里举行。与此同时,村庄的另一头,“竹建筑双年展”盛大开幕。
成千上万游客涌进溪头村,这个小山村也迎来了第二次生长。
2013年初,知名策展人葛千涛带着11位各国建筑师来到宝溪。在龙窑边的漫山竹林中,他们与当地村民对话交流,被中国乡村独特的美丽深深打动。
“世界上有很多双年展,我也想在宝溪做一个在地的双年展。”很快,葛千涛找来了上海建筑师杨旭。漫山遍野的毛竹,是当地的特产,也是取之不尽的建材,竹建筑的构思应运而生。紧接着,亚洲建筑学会主席国广乔治也参与策展,并带来了许多国际建筑师。
2013年8月,展馆在溪头村打下第一桩。“咚咚咚,当当当……”夯土为墙的声音,穿越清澈的宝溪,回荡在浙闽赣边界的山谷。
溪中拾取的鹅卵石,垒成墙基;山上砍来的毛竹,搭成外墙;龙窑废弃的匣钵,装饰墙面……那些遗存的乡土文脉与即将消逝的乡土记忆,被国际建筑大师们小心翼翼地拾掇起来,浓墨重彩地刻画在竹建筑的构造中。
双年展的口号是“场所精神、乡村建设”。这也为溪头村的发展打开了思路。渐渐地,当地村民因参与建设,也理解了建筑师的设计构思,并将这些构思不断移植到一间间新的民居和民宿中。
“如果没有竹建筑双年展,我现在还在云南开超市。”金朝军在新闻上看到了关于家乡开办双年展的报道,他随即决定结合父亲的古龙窑打造一家以青瓷文化为主题的民宿。
不止是金朝军,越来越多人开始参与这场青瓷文化复兴的探索。随着竹建筑双年展项目的不断推进,溪头青瓷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青瓷感兴趣的人,可以到青瓷工坊学习拉坯制器手法,分享烧窑心得体会;在新建的景观桥上,会有一场场别具风情的乡间晚会,开启一种新的乡村社交方式。
在此后的三年里,这样的故事不断发生。没有大拆大建,这座原本平凡无奇的小山村,逐渐变得生动而有灵气。
2021年 重构一种幸福生活
“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一群人干不过一村人。”这是曾志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溪头村的“治理密码”。
去年,溪头村引进丽水禾田曼谷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一村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村2145名村民都成了股东。
由此,“一村人”全面开启“政府托营+村庄经营+市场运营”模式,通过整合村内旅游资源进行营销,短短三个多月,公司经营收入就超过了35万元。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村人”寄托着溪头人内心最大的愿景——共同富裕。“在这之前,溪头村虽然发展很快,但是致富受惠面还相对较窄。得想办法让大伙儿一起富起来!”曾志华说。
位于“八棵树公园”内的“星空帐篷”基地,是溪头村实现共富愿景的一个载体。这个项目由村集体出资、旅游资源由全体村民共享,自2021年对外营业以来,很快便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事实上,“八棵树公园”也是溪头村迈向共富的力量源泉。从当年的成片违章建筑,到如今的如织游人,每每谈起村庄的变化,溪头村民总会从建设“八棵树公园”说起。2008年,当村两委提出想在村口建一个主题公园时,立即引来了村民的反对之声:“就那片脏乱差的违建集中地,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面对质疑,曾志华带领村两委班子迎难而上,仅用十天就将村口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村里多次邀请村民参与规划设计。很快,村民的主人翁热情被全面激发。
“公园开工建设后,即便没有工资,村民也干得十分卖力。”据曾志华回忆,当时全村老少一起垒石墙、栽绿植,全村妇女拿着扫帚、抹布,对初建成公园进行全面清洗。正是因为这个“集体工程”,把溪头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自此,村庄的点滴变化无不与村民紧密相连,溪头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
每年定期举办的“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展示活动,让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星空帐篷基地、萌宠乐园等一批热门网红打卡地,让所有村民都在发展中成为受益者;
村集体争取资金邀请专业民宿设计师,为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户“量身定制”民宿规划设计,掀起村民回乡创业热潮,目前全村已扶持发展民宿(农家乐)24家,吸纳旅游从业人员近400人……
望着如今处处焕发生机的溪头村,所有溪头人都坚信,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只要齐心协力,就一个也不会掉队。